[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山东卷)试题查看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山东卷)试题,目前Q对答案已经汇总了[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山东卷)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Q对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周测卷二1.B由材料“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可知,隋代长安城人口众多,出现了弃农从事商业获利的现象,这是长安商业繁荣的表现,故选B项。北宋时坊市制度才瓦解,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A唐代柜坊是唐代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其职能与现今的银行职能有类似之处,故选A项。3.D从表格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明至清江南市镇数量呈现增多的现象,而市镇的发展与数量的增加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排除A项;市镇数量的增多不能反映市镇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虽然当时江南地区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不是江南市镇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4.D根据材料信息“依靠着特殊地理位置很快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可知,“河西四郡”的经济功能有所增强,故选D项。河西四郡“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不等于其就是汉代的商业中心,排除A项;虽然河西四郡的经济功能有所增强,但其军事作用还是排在第一位的,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看出城市功能发生质变,汉朝城市功能仍然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C项。5.D中材料“直至四鼓后方静”“早市”“无论四时皆然”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业时间不受限制的城市的繁荣景象,这是唐末特别是宋代坊市制度瓦解后的商业现象,故选D项6.B根据材料信息“唐朝时期前来江南的外商,人数众多,来源地较广”可知,唐代对外贸易发达,故选B项。商业贸易频繁不等于商人地位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知唐朝商业发展速度如何,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唐朝外商的人数众多和来源地广泛,但没有反映其具体的贸易情况,故无法得知唐朝贸易顺差明显,排除D项。7.B根据材料信息“广东市舶司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十分之三的抽分”“岁可入银数万两”可知,此时的政府转变外贸态度,故选B项。明朝“海禁”之下,对外贸易仍然由官府控制,民间不能自由贸易,排除A项;当时的社会问题怎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在古代中国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色彩浓厚,地方并无自治权,排除D项。8.D由材料“中国人接纳来自其他很多国家的这类使节”“给国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可知,利玛窦指明了朝贡贸易的弊端一增加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9.D由材料“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交纳租税”“徭役和兵役”可知,北魏实行均田制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赋役来源,但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故北魏通过将土地分给农民来维护小农经济,从而巩固统治,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均田制不等于均分土地;B项“解决了”的表述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可能使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均田制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因而是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C项错误10.B材料的大意是:汉文帝时,(政府)没有采盐、炼铁的收人但是老百姓都很富足;如今(政府)有采盐、炼铁的收入了百姓却反而贫困了。这反映出盐铁官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A项虽是盐铁官营的效果,但与材料主旨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11.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人通过捐纳制度进入了官僚体制之中,从而提高了其政治地位,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依旧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政府通过把商人纳入官僚体系以方便管理,从而加强了对商人的控制,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商业政策并不能表现出商业发展曲折,D项错误。12.C表格信息反映了工商业者由唐初的“不得预于士伍”到宋代的商贾可以纳入“士”的行列这一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商人的地位在逐步提高,故选C项,·3·【22·cYK·历史·参考答案一R一必修2一QG)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