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与解析内容:
常德市一中2023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是我国法律解释史学上的开山之作。其中一条律文解释如下: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从该解释中可以判定:()A.秦律以法家的性恶论为思想基础B.秦律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秦朝的统治色彩是奉行严刑峻法D,《法律答问》的解释具有阶级性2.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可以看到在住宅附近的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春米、酿酒、纺织等最象。这些画像砖、画像石《)A.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形成C,体现出薄葬习俗的变革D,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成效3.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道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蜜夷款服、南郊大救、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A.增强国家凝聚力B.宜扬皇权至高无上C,引领习俗新风尚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4.明初沿袭前朝制度,规定从事盐生产的灶户世代相袭。对于目充或改当他籍者,施以重罚并令其重归原籍:灶户成为与军户、民户、匠户并列的四籍之一。这类规定旨在()A.禁锢社会阶层的流动B.放松封建人身依附关系C.减轻户籍管理的压力D.强化对垄断行业的控制5,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A.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C.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D.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6.李鸿章说:“此次…实获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并证明可收到实效。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对李鸿章所评述事件理解准确的是()利于皇帝获取更多的怡息,有利于增强皇权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奏折普及化,与规范文书运行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外省(地方)官员,体现了对外省(地方)官员控制的加强,不能由此得出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排除B项:奏折的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正确性,但不能说“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6.李鸿章说:“此次…实获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并证明可收到实效。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对李鸿章所评述事件理解准确的是()A.镇压太平天国引起权力结构变动B.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实效显著C,甲午战争失败激起民族数亡热情D,八国联军侵华促进民族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木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信息,李鸿章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权力结构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划激清廷开办洋务,甲午战败宜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至1901年,清王朝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清王朝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7,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据此可知,张之洞()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遐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认为“预备立宪”是“误国”,说明张之洞认为宪政实行越快越好,这是他宪政意识的体现,即他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D项正确: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据材料可知他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中张之洞认为“预备立宪”是“误国”说明他不完全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排除B项: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的理念,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挂除C项。故选D项。8.1928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不再提倡实行总暴动的“总策略”,转而使用“准备工农总暴动”的提法,把争取群众的工作、建立城市、乡村的群众组织,以及巩固并健全党的组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这一决定()A.适应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B.促进了革命中心向农村的转移C.地弃了苏锻城市中心革命论D.表明中共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国为192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8年4月,中共中央不再提侣进行总暴动,而是强调要准备工农总暴动,把争取群众的工作,建立城市、乡村的群众组织以及巩固并健全党的组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这有利于农村革命形势的发展,促进了革命中心转向农村,B项正确:1928年中国社会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挂除A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并未真正抛弃苏俄的革命路线,排除C项:此时中共革命探索依然受制于共产国际,排除D项。故选B项9.在某一个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于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蹄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这一决定()A.利于明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C,促成了国共合作的顺利实现D,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木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特点题。时空范国为抗战时期(中国)。由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⑧。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可以分析出,中共中央的政策照顾到了农民和地主的利盎,可判断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决定旨在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与材料中的政策不符,挂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共对于地主的政策较为宽松,这说明当时两党已经实现了合作,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进A项。10.下面为1972一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图。下列对图中反映的变化趋势分析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