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答案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 的问题就出在 人的“根”上:我们从来不曾有过主体性。 传统文化的主流志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但这个培养和塑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非人化”的过程。 统治者借助“天命论”成了凌驾于万众之上的神,芸芸大众则拜服于这个神的宝座之下,成了臣民。这样的格局通过礼来规范、固定,终于导致 的礼治 的形成。如果说现代 的核心是“法”,那么 传统 的核心就是“礼”。
②礼服从于一个最终的目的:和(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对礼的规范以及服从于这样的规范所导致的理想结果的最形象的表述。而这个表述也恰恰显示了每个人只是一种角色存在的事实,除非他不与任何人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儒学的功用正在于为这样的事实提供本体论的论证,使之具有某种必然性;而统治者为着维护统治权力的需要,又将其意识形态化,不许稍有违反。久而久之, 人终于不再是人,而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角色。
③作为角色的存在使 人形成深厚的角色意识。细分之下,角色意识包括两个内容:角色期待与角色认定。角色期待指涉的对象是自己,它的意思是,在某个关系场中,一个人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期望的角色认定。与此相应,角色认定指涉的对象是对方,意指在某个关系场中,一个人对于对方的角色评判。角色期待和角色认定同时存在于双方,并且同时发生作用,其最终目的是确立自己在这个特定关系场中的角色地位,以决定角色规范的选择。
④角色实际上就意味着尊卑高下,一如礼的功用在于“别长幼,定尊卑,序人伦”。如果角色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高低之分,那么这个关系场就会很容易达至和谐,比如老爷和奴才。所以对于 人来说,最容易的是做一个尊贵者或低 者。做一个尊贵者既可以因为其尊贵而居傲,也可以为获得道义的美名而慈祥。而低 者的屈从或谦恭又因为这样的角色安排而心安理得。或许正因为可以达致这样的“放心”,做老爷和做奴才的愿望,是同等热切地存在于 人的心中的。但不幸的是,更多的人既做不成老爷,又当不成奴才,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关系场中,角色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高低之分。这样的关系场就不可避免地趋于紧张和动荡。为了在关系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角色期待是不可少的。同时,为了防止对方在角色地位上超出自己,对对方的角色认定就一定会是否定性的。角色期待与角色认定之间的这种相互拒斥,正好可以解释 人之间的紧张。 人即便是在国外,也不愿意与 人打交道。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使 人在一起,就只会建立基于角色的关系场,而要来个高低之判。倘若真的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天纵英才,固然可以一偿所愿,占据令人足以自得的角色地位。但不幸的是大家都属于芸芸众生,于是角色之间的暗中较劲就不可避免。如果有别种选择,人们是不会进入这样的关系场的。
⑤当人被认定为角色时,人的生命的权利就已经被消弭。一个人面临的是角色赋予的诸多规范,如果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他违背了这样的规范,那么他就被看作失去了作为这个角色的资格,他的从 上被消灭就成为顺理成章。而对于众多的消灭者来说,他们对这个生命的毁灭也不以为忤,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毁掉的只不过是个角色,且是个不符合某种规范的角色。假如这样的规范被认定具有某种道义的崇高性,那么他们的毁灭行为也相应地是正当的、理直气壮的。当这种规范的道义崇高性程度越高,毁灭违背了规范的角色就越获得充分的理由。因为角色本身的外在赋予性的特征,如果人成了一个角色,他的生命就更加没有保障了。相反,我们倒是很难想象当人被认定为角色时人的生命居然还能受到尊重。
⑥角色意识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至在 ,角色甚至成了衡量、评判人的 标准。鲁迅曾说,面子“是 人的精神纲领”,他还说过, 人决不肯“用性命来换真理”,但 人却肯用性命来换面子。所谓面子,正是角色期待得到了满足。当人丢了面子,也就是说,当人们的角色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说,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定与自己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有出入,只要条件许可只要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强势者, 人是很有可能拼命的。这种流风余绪依然深潜于我们的头脑,我们看到许多的 人会很尽心地做某件事,但目的似乎并不在那件事本身,而在其外获得某种期望中的角色认定。当这个目的达到以后,事件就没有继续的必要了。
⑦当我们被限定为角色时,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人的权利;失去了人的权利,还谈什么主体性呢?没有人的主体性,还谈什么现代化呢?
(摘编自曾德雄《角色意识与主体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传统文化通过“礼”这一核心来培养和塑造人格,志在规范、固定统治者与 间的君臣格局。
B.在儒家思想中, 人一出生,每个人都是诸多角色的混合体,而每一个角色都相应地有一套规范。
C.文中加点的“人”具有主体性,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主体价值,而“角色”则更多地活在别人的视野中。
D.没有主体性的 人,在关系场中虽有角色的认定与期待之分,但本质都是为了确定地位,选择规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传统 的统治者长期以来将 人尊卑高下的角色意识形态化,导致 人从来不曾有过主体性。
B.角色高低明晰,使角色的认定与期待能安居其所,关系场从而呈现出和谐的特点,可见 人的奴性十足。
C. 人间关系紧张,源自对对方角色认定的否定与对自己较高的角色期待,由此看来角色意识是有排他性的。
D.人一旦成为角色,他的生命就由规范的道义来决定,这也说明传统 的治理方式是“礼治”而不是“法治”。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角色的“外在赋予性”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刘兰芝作为焦家的儿媳,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焦母评价“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B.阿Q“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C.聂赫留朵夫“不能把我爱过的女子丢开不管,不能满足于花钱请律师,使她免除本来就不该服的苦役。不能用金钱补偿罪过,不能像当年那样,给她一些钱,就以为该做的都做到了。”
D.祥林嫂“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4.文章结尾连续使用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作者认为:“ 的问题就出在 人的‘根’上。”我们应如何从“根”上解决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种菜记
陈毓
李兰戴上了透视,这是她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在她的认知里,透视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也因此,李兰把自己的好视力归结为读不进书的缘故,她甚至在某个瞬间为自己的好视力自卑过。多年后,当李兰戴上近视透视的时候,她心里满是长久的惊讶与不可思议的虚幻感。
李兰在农科城的农业智慧园上班,再说具体点,是在那儿种菜。
“上班”也是一个新鲜的词,把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和十里路之遥的王上村的李兰区分开;可具体到“种菜”这件事,又使两个李兰合而为一。王上村的李兰身上有汗气,脸蛋上有太阳红,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要平地、点种、除草、护苗、施肥,当然,也有收获。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靴套里。李兰上班 天,既紧张又兴奋,出了一脸一身汗,汗水叫她更紧张,一会儿担心弄乱了工装,一会儿又担心热腾腾的自己和身外这个清凉的环境不匹配,好在她藏在层层的包装里,外人轻易看不见。
李兰是从参加培训的一百多个女工中挑选到这个岗位上的。拿李兰现在的工作和从前在王上村的种菜比,好像比不成。比如,同样是面对种子和土地,现在李兰是把一粒粒被技术员处理过的种子用小小的镊子夹起,投放进一个个有规格的容器中,放种子的位置不能有毫厘之 ,放种子的动作经过上岗前千百次的训练。工作日久,熟能生巧,李兰现在起镊子、放种子的动作轻柔,又稳又准。一个个等待李兰放种子的容器自动来到她的面前,被她点种后再缓缓地传送到下一个点位,那里是一个个高大的玻璃箱体,不同种子被归类停当。种子在那里像被某种口令催促,快速发芽、生长,又像训练过的 的兵阵,整齐一致。
那种整齐也叫李兰惊讶,惊讶这些发生和她有关。她想,幸好从她手中出来的是小小青苗。青苗分叶抽枝,长成一棵棵菜。李兰偶尔停手看向那边,隔着巨大的玻璃,她看得清每一棵菜,但又像双胞胎孩子一样难以区分,菜们该碧绿碧绿,该红红,该紫紫,开花结果,呈现菜的众生相。一棵辣椒苗上的辣椒串可以收获一笼,西红柿一串一串沉甸甸地悬垂。枝蔓甚至伸展到了天花板上。李兰凭借在王上村种菜的经验,识得几样菜品。但此刻眼前的西红柿, 了李兰认为西红柿只有青和红的概念,她不知道自己点种的小小容器里还能结出黄的、白的、带花纹的、不带花纹的各种新奇的西红柿。它们各有品种名字,可李兰哪里记得住。她看着陌生的西红柿,引不起味觉上的共鸣,毕竟那些果实一开始总是和她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直到有一次,李兰偶然走到一列售卖给来农业智慧园观光的游客的果品摊前,买了一盒自己种的西红柿,咀嚼之后,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想到自己以前在王上村种的西红柿,那时她也给西红柿分类,大的、圆的、红的、品相好的,是要卖的,价格会定高;小的、不那么圆与红的,就便宜一点卖;样子不好看的、开裂的,她则带回家,熬一大锅西红柿酱,蘸馒头拌面条裹米饭,有时候一天的饭食里都有西红柿。此刻刚吃过盒子里工艺品般的西红柿,李兰才意识到自己忘了洗西红柿。不过,它们从种子开始,就没见这风雨雷电,没有飞蝶蛲虫咬,没有外界的一粒尘埃一滴泥水,甚至连播种者李兰侍弄它们的时候都戴手套,戴帽子,这样种出的西红柿还需要清洗吗?李兰再一次感到迷茫。
李兰看见自己端西红柿盒子的手,手指纤细,很白。李兰的脸也变白了,她的脸很少晒到太阳,她工作的地方和那些植物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了,太阳也晒不到。植物凭借昼夜不熄的灯光的照耀快速长大,李兰在这样的地方跟着变白变纤细。李兰在变白变纤细的时候也变近视了,于是戴上了 。
戴上了 的李兰用发小的话说,是文文弱弱的,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戴透视的李兰走到毗邻农业智慧园的一块花地边,这是园区新辟的,将原有的油菜地改种了波斯菊。波斯菊花朵繁密,在团团花簇中,李兰看清了几棵旺长的油菜苗,正闪耀着黑亮的属于油菜的光芒。细雨霏霏,油菜苗得雨露滋润,散发出带着微微苦味的清香。李兰蹲在油菜苗边,取下透视,低头深呼吸,仰脸大吐气,那样子,很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
(原载2023年11月13日《文艺报》)
6.下列对 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兰戴上了近视透视,她深深地感受到读书确实能够改变视力,并使自己更有涵养。
B.李兰在品尝了自己种的西红柿后,发现非常好吃,这使她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了。
C.无论是在王上村田地里劳作还是在农业智慧园上班,李兰都会出汗,但李兰更享受在前者时的劳作。
D.文中说李兰的工作与在王上村种菜“比不成”,指的是从工作环境、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等客观方面的比较。
7.下列对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描写李兰在农业智慧园的具体种菜过程,表现出李兰的认真专注。
B.文中描述了李兰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出了她内心从紧张、兴奋到惊讶、迷茫的过程。
C.李兰和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有自己的“套子”,前者反映了李兰在新环境中显得方枘圆凿,后者是别里科夫用来束缚自己和他人的工具。
D. 文中对李兰在农业智慧园种菜过程中的一些动作描写,展示了高科技农业的发展状况。
8. 结尾说李兰“很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文中有多处地方体现了她“闷”的感受,请找出,并概括相关描述。(4分)
9.你的学习小组要编写语文读本中的一个单元,请从《哦,香雪》《风景谈》中选择一篇和本文组成单元,并从主题和文体的角度给出组合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钧①;人性虽敏,必籍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面;发拙于自理,必假栉以修束;心暗于自照,则假言以荣行。面之所以形,明镜之力也;发之所以理,玄栉之功也;行之所以荣,善言之益也。镜栉理形,其惠轻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悦镜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栉之理其发,而不愿善言之理其情。是弃重惠而采轻惠,不亦倒乎?为衣冠者,己手不能制,则知越乡借人以制之;至于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处其身轻而于衣冠重,不亦谬乎?
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故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子 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由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身之将败者,必不纳忠谏之言。故临 者谓无良医之 ,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而不听善言者,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是以明者纳规于未形,从善如转圆,谴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祸害逾远于身。昔者尧设招谏之鼓,舜树诽谤之木,汤立司过之士。以圣哲之神鉴,穷机洞微,非有毫厘之谬也,犹设广听之术,开嘉言之路,岂不贻厥将来,表正言之益耶?
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君子若能听言如响,从善如流,则身 山,德茂松柏,名流千载也。
(节选自《刘子·贵言章》)
材料二: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②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③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 !”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砥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城。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 。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
【注】①纯钧:古代宝剑。②犀蔽屏橹:指用犀牛皮做成的遮蔽物以及防护用的大盾牌。③行人烛过:行人,官名;烛过,人名。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行人烛过可谓能谏A其君矣B赏不加C厚D罚不加E重F一言而士皆乐G为其上 。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夷,使动用法,使……平,与《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愚”用法不相同。
B.疾,患病,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的“疾”意思不相同。
C.诽谤,指议论朝政、指斥不足,而现在说的“诽谤”指以不实之词诋毁他人,两者意思不相同。
D.乘,登上,与《诗经·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知道借助镜子观看面庞,知道使用梳子梳理头发,但是不知道借助他人的善言来修身,这是轻重颠倒的做法。
B.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范献子轻视万亩之田,这是因为他们把千乘之国、万亩之田看成是对自己修身有害的外物。
C.尧、舜、汤虽然是具有英明洞察力的圣哲,能够通晓洞察幽微之事,但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人们发表意见。
D.赵简子听取烛过的谏言,改正自己错误的做法,做到了以身作则,可谓材料一中所称赞的“重正言之惠”的君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4分)
(2)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士之速弊一若此乎!”(4分)
14.如果要从以下故事中选择一个用以论证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个?请简述理由。(3分)
宋人守株待兔 楚人刻舟求剑 蔡桓公讳疾忌医 赵括纸上谈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汶上舟中①
姚鼐
春风迎我是江淮,岸柳将阴花渐开。
尽室②相看浮汶去,数山如画入船来。
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
欲上济楼③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年(1775),诗中所叙的是姚鼐辞官归里途中的见闻。②尽室,一家人。③济楼,即济宁太白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行汶上,诗人似乎觉得故乡江淮在呼唤,“春风迎”“花渐开”,一切都是那么姗姗可爱。
B.全诗取象丰富,“春风”“岸柳”“数山”“微波”等一系列意象非常契合诗人南归的心境。
C.颈联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夕阳微波里散发融融暖意,飞鸟长空自由翱翔,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D.“月澄沧海玉为杯”,沧海月明,玉宇澄清,拯世济民的理想虽然不成,但闲雅生活却触手可及。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辞官南归的愉快心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节选)》中表明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表现出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之情。
(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了班超和司马相如两人的典故。
(4)李老师在讲述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时,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总括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也暗含了治民要顺应天性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本题共5个小题,18分)
我国成功研发了一种创新的螺旋桨仿生蒙皮材料,将为船舶行业带来绿色革命。近期,首艘装备这种新型材料的30万吨级巨型油轮,① 完成了3次原油运输,安全抵达泉州港。
船舶航行通常依赖螺旋桨来对抗水流阻力,而应用了仿生蒙皮的螺旋桨,在实际运营中的油耗降低了大约2%。这意味着,每艘这样的大型船只每年能节省超过300吨燃油,直接经济效益在百万元以上,而且能减少超过9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保护贡献巨大。
这项“船用仿生蒙皮减阻节能技术”,②是宁波材料所与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结晶。研究团队受到海豚皮肤特性的启发,通过人工 , A ,即仿生蒙皮。③海洋生物如海豚和鲨鱼之所以能在水中自如游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皮肤独特的微结构、柔韧性和表面粘液的分泌,这些特性大大降低了它们在水中的阻力。
复现海豚皮肤的长期分泌粘液功能对人造材料而言是一大挑战,但通过引入“类液态”材料概念,问题 。这种材料通过在固体有机物分子中结合高度柔性的分子刷,不仅保持了固体材料的强度,还模拟出了粘液的润滑效果。
这种集成了“类液态”动态界面材料和具有精细微结构的柔性材料的仿生蒙皮,一旦应用于螺旋桨表面,就能有效减少螺旋桨与水的摩擦力,同时降低反推力对水的作用,从而提升螺旋桨的工作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
研究团队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制造出这种材料,还在于 B 。这需要考虑材料的耐久性与螺旋桨的兼容性,以及在海水环境中长期使用的稳定性等多个因素。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科研人员最终成功开发出一种既能模拟海豚皮肤特性,又适合应用于船舶螺旋桨的仿生蒙皮材料。
可喜的是螺旋桨仿生蒙皮材料技术在我国 ,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宁波材料所与中远海运 将其广泛应用于中远海运的油轮舰队,并有望进一步拓展至整个航运领域,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A、B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直接写出修改后的语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改写成“这种仿生蒙皮集成了两种材料:一是‘类液态’动态界面材料,二是具有精细微结构的柔性材料”,语义基本相同,但原语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2.文中“类液态”一词加了引号,有人认为这个引号不加也可以,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年轻人来说,旅行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在旅行前,有人习惯预先做好详细攻略和充分准备;而有人喜欢想走就走,说走马上就走。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1.A 【解析】“志在规范、固定统治者与 间的君臣格局”错误。原文“ 统治者借助……拜服于这个神的宝座之下,成了臣民。这样的格局通过礼来规范、固定……那么 传统 的核心就是‘礼’”,原文并没有存在目的关系。
2.B 【解析】“可见 人的奴性十足”错误。原文“但不幸的是,更多的人既做不成老爷,又当不成奴才,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关系场中,角色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高低之分”“于是角色之间的暗中较劲就不可避免。如果有别种选择,人们是不会进入这样的关系场的”,不能说明 人奴性十足,这是没有办法的结果。
3.C 【解析】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是突破角色外在赋予性的自我认知,不是外在赋予性。
4.①突出文章主题:角色意识对主体性的影响,主体性对现代化的意义。
②发人深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①突破“礼”对身份、地位的束缚,在“法”的规范下行动、思考。
②跳出角色意识的牢笼,降低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淡化别人的角色认定。
③尊重生命,从自我需要出发,专注于事情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6.D 【解析】A.“读书确实能够改变视力”于文无据。由“在她的认知里,透视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她心里满是长久的惊讶与不可思议的虚幻感”可知,文本没有写“读书”能够“改变视力”。B.“这使她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了”错,由“咀嚼之后,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可知,文中没有表示处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了。C.“李兰更享受在前者时的劳作”于文无据。文中只是客观阐述李兰在王上村田地和农业智慧园的劳作情况,只能说明流汗的原因各有不同,并不能说明李兰更享受在王上村田地的工作。
7.C 【解析】C. 方枘圆凿,比喻两者格格不入。文中李兰虽然对过去乡村生活有一定怀念,对现代农业智慧园的工作模式有不适应,但整体上是在积极适应新环境,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接受新事物, 所以“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靴套里”并不能说明她格格不入。
8.①工作时的穿戴“闷”。工作要求李兰藏在层层的包装里,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靴套里。(2分)②工作环境的“闷”。李兰工作的地方和菜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了,太阳也晒不到,环境封闭。(2分)
(评卷标准:一点2分,满分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9.我选《哦,香雪》。①这两篇文章都通过讲述 生活中的变化,引发读者思考变化的意义和价值。(3分)②这两篇文章都是 ,都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澜,结合时代背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3分)
我选《风景谈》。①这两篇文章都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描述,表达对 生活的深入思考和领悟。(3分)②这两篇文章虽然文体不同,《种菜记》是 ,《风景谈》是散文,但都有颇具画面感的情景描述,语言生动凝练,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个单元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语言的多样性。(3分)
(评卷标准:分析一点3分,共6分。若未明确选择,直接分析,在原有得分基础上扣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10.BDF(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 。
11.A【解析】“用法不相同”错误,两者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项,第二个“疾”是“憎恨”“痛恨”的意思。
12.B【解析】“这是因为他们把千乘之国、万亩之田看成是对自己修身有害的外物”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由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等句子可知,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范献子轻视万亩之田,是因为他们重视善言,而不是认为这些物质财富是对修身有害的外物。
13.(1)先世圣贤尚且能够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论,何况平民 ,难道可以不重视良言吗?
(“采言于刍荛”状语后置句,1分;“布衣”1分,译为“平民 ”等;“贵”1分,译为“重视”“看重”等;句意1分)
(2)赵简子击鼓而士兵却不起身进攻。赵简子扔下鼓槌感叹说:“士卒都像这样很快困乏了吗!”
(“鼓”1分,译为“击鼓”“敲鼓”等;“不起”1分,译为“不起身进攻”“不振作”等;“弊”1分,译为“困乏”“疲敝”等;句意1分)
14.选择“蔡桓公讳疾忌医”。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要善于听取善言。蔡桓公没有听从扁鹊的善言,拒绝治疗,导致自己丧命。这个故事可以用作反面事例论证材料-的主要观点。(选择正确1分,对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概括正确1分,对“蔡桓公讳疾忌医”分析正确1分;意思相近即可)
15.C【解析】颈联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6.(1)巧用修辞。拟人,“春风迎我是江淮”,春风仿佛在欢迎我回家;双关,“岸柳将阴花渐开”既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明媚景象,又暗指姚鼐的人生将有新的机遇;比喻,“数山如画入船来”,前面的山,仿佛如画一样令人心醉。(以上3点修辞,答对1点即2分,其中指出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
(2)化静为动。(1分)“数山如画入船来”,一个“入”字,化静为动,表现船的轻快和心情的愉悦。(1分)
(3)侧面烘托。(1分)“尽室相看浮汶去”,用家人的心情烘托自己的内心。(1分)
(4)融情于景。(1分)“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当面的微波在夕照中融化,美好的心情和长空中的飞鸟一样飞翔。(1分)
(5)想象联想。“欲上济楼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面对数山如画、微波徐来、飞鸟盘旋的行旅美景姚鼐不禁想起了李白,沉醉于此情此景,希望能与古圣先贤玉杯交错。(1分)(以上任取3点,每点2分,满分6分)
17.(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2)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3)快投笔 莫题柱 (4)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18.答案:迎刃而解 方兴未艾
(如有其他恰当成语,也给分。)
【解析】 空语境,前是“一大挑战”,后是转折,引入概念后问题得到解决,故填“迎刃而解”。第二空语境,上文是该项技术刚刚得到应用实证,前有“可喜”限制,后是将来应用前景广阔,故填“方兴未艾”。
19.答案:A制备了(制造出)类似海豚皮肤的人造材料 B如何将其应用于船舶螺旋桨表面
(A必须有“类似海豚皮肤”“人造材料”这两个关键词,少一个扣1分,少两个,该项不得分。B必须有“如何”“螺旋桨表面”这两个关键词,少一个扣1分,少两个,该项不得分。)
【解析】A处语境,前有“海豚皮肤特性”“通过人工 ”,后是“即仿生蒙皮”,“人造材料”。B处语境,共有两个挑战,要求补写出第二个,根据后面要求“又适合应用于船舶螺旋桨”,可以推断出答案。
20.答案:① 完成了3次原油运输任务 ②是宁波材料所与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结晶 ③海洋生物如海豚和鲨鱼能在水中自如游动超然客公众号
(每改对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符合要求的改法也该分。)
【解析】①“完成”“运输”搭配不当;②……与……的合作结晶,表述不合逻辑;“与”是介词,应与“合作”搭配,一起来修饰“结晶”。③“之所以”意思是“是……的原因”,而其后一句有“归功于”,句式杂糅。故应删去“之所以”。
21.答案:①原语句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仿生蒙皮”,而改句是一个复句,原句语意更紧凑、集中。②原语句中“仿生蒙皮”本身是下一语句的主语,衔接更连贯、自然。
(每写出一点得2分, 点理由1分,效果“紧凑”或“集中”1分;第二点理由1分,效果“连贯”或“自然”1分。有其他合理答案,如“语体风格一致”等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考虑上下文表达的紧凑、连贯。
22. 文中“类液态”一词加了引号,有人认为这个引号不加也可以,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案:必须加,“类液态”是一个陌生的专业术语;因此有必要加引号加以标示(或不加有可能造成理解障碍或误解、曲解)
(“专业术语”或“陌生概念”1分,引号的作用(特殊称谓)1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考查引号的用法。
23. 审题:材料包含两个信息点,一个是关于旅行对于年轻人的意义的认识,一个是对于旅行有无预作准备的不同事实。审题时,既要对两种不同事实作思辨,又要跟旅行的意义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围绕“年轻人有无必要旅行、旅行时要不要先作准备”来提出问题。
立意:可以从“做好准备的旅行更有助于年轻人的学习、成长”,也可以从“不做准备的旅行更有助于年轻人的学习、成长”角度去思考、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