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属中医痒风的范畴。皮肤瘙痒分普通型和过敏型。可全身发生,尤以面、背和四肢为多。普通型皮肤瘙痒一般是皮肤太干燥造成的,可以口服鱼肝油丸、多种维生素片等。也可外用一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别名皮肤瘙痒
皮肤性病科
瘙痒性皮肤病
pruritus
是
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
全身皮肤
全身性瘙痒症瘙痒性皮肤病
多见于成人,瘙痒常从一处开始,逐渐扩展到全身。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严重者呈持续性瘙痒伴阵发性加剧,饮酒、咖啡、茶、情绪变化、辛辣饮食刺激、机械性搔抓、温暖被褥、甚至某种暗示都能促使瘙痒的发作和加重。常继发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湿疹样变、苔藓样变、脓皮病以及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老年性瘙痒症多发于老年人,常以躯干最痒,多因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等因素所致,女性患者可能是绝经后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2)冬季瘙痒症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也可发病。多发生于秋末和冬季气温急剧变化时,病人常在进入温暖的室内或睡前脱衣时,便开始瘙痒。
(3)夏季瘙痒症常以湿热为诱因而引起瘙痒,夏日汗液增多可使瘙痒加重。
2.局限性瘙痒症
(1)肛门瘙痒症多见于中年男性,患蛲虫病的儿童也可患病。瘙痒一般局限于肛门及其周围皮肤,有时可蔓延至会阴、女阴和阴囊。因经常搔抓只是肛门皮肤肥厚,亦可呈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等继发性损害。
(2)阴囊瘙痒症瘙痒主要局限于阴囊,有时也可累及阴茎、会阴和肛门。由于不断搔抓,引起苔藓样变、湿疹样变及继发感染等。
(3)女阴瘙痒症瘙痒常发生于大、小阴唇。因不断搔抓,阴唇部常有皮肤肥厚及浸渍,阴蒂及阴道黏膜可有红肿及糜烂。
诊断
根据初发时仅有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即可确诊。为寻找病因,应详细询问病史,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外用治疗
(1)低pH的清洁剂和润滑剂。
(2)冷却剂和局部麻醉药包括薄荷脑、樟脑、石炭酸,局麻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物恩纳(EMLA)。
(3)外用抗组胺剂和外用糖皮质激素。
(4)免疫抑制剂。
(5)锶盐。
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及镇静催眠等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2)全身性瘙痒症可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3)沙利度胺(反应停)治疗炎症性皮肤病。
(4)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胆汁性瘙痒和尿毒症性瘙痒有效。
(5)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
物理治疗光疗
对炎症性皮肤病及尿毒症、原发性胆汁淤积和真行红细胞增多症等系统疾病引起的瘙痒有效。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祛风清热凉血为主,并发内部疾病时,及时寻找原因,采取标本兼顾、内外兼治的方法。
证治分类
1.风热血热证 证候:青年患者多见,病属新起,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白芍、川芎。 2.湿热蕴结证 证候: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故见皮肤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肝胆实热则口苦口干,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3.血虚肝旺证 证候: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年老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皆可致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瘙痒;病程较长,反复搔抓,故抓破后血痕累累;血虚肝旺则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为血虚肝旺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地黄饮子、当归饮子加减。 常用药: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黄芪。[2]
参考资料1.瘙痒性皮肤病·医学教育网
2.瘙痒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风瘙痒的辩证论治是怎样的?·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