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因其每一块肉的重量均在二三两上下,成"坨"状,故名。是迪庆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热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盐;肉熟后捞起,再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时需用双手拿肉。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不会做。且要趁热即食;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易做此道菜。要有心品尝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庆节日如火把节(农历6月24日)或办事;二要到宾馆餐厅订做。
中文名称坨坨肉
猪肉
彝族美食
乌色色脚
蒜水,盐及花椒
火把节
坨坨肉
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块肉为快。凉山的彝家人都喜欢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拳头大上的坨坨块状(彝族人认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后食用。彝家有这样的饮食习俗,大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须让砧板(指宰杀牛、羊、猪等专用的大菜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最尊贵的客人来临,以打牛(即杀牛不用刀,以斧背击其头部而毙之,故称为“打牛”)待之为最尊敬,杀羊、猪、鸡等顺序逐步次之。在他们的饮食观念中认为,请客人吃饭,用野生动物肉款待,不为请客招待,只属吃便饭。招待贵客时,打牛宰羊的主人须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状有许多瘦肉都分)敬赠客人;杀猪者须以半边猪头赠送客人;杀鸡者就餐时以鸡头敬客(当众食之)。客人所得牛、羊板,半边头等可以带回去,也可由客人转赠他人。
坨坨肉作为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肉熟后捞起,再盐、花椒、辣椒等即可食用。吃时直接用手拿肉。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做不好。且要趁热即食;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易做此道菜。要品尝到地道的彝族坨坨肉,要碰上彝人喜庆节日如火把节(农历6月份)或办红白喜事(当然有些饭店里也是吃得到的)。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请客人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敬。同时,他们杀猪不用开水煺毛,而用火烧;杀羊不用刀,用一木棒捶击头部,谓之打羊;这样肉就有血丝,肉味浓重。杀鸡亦不用刀,用手捏死后置火中烧毛,谓之烧鸡。
烹煮时,不论猪、羊、牛肉,均连骨带肉剁成拳头大小下锅炖煮,至八成熟,便捞入簸箕内,洒上盐粉即可用手取食。因肉块似砣,故称“砣砣肉”,是小凉山彝族用来待客的佳品。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精髓,相传是英雄支格阿龙指点而制。坨坨肉要大块的,或烧或煮,需要栎柴作燃料。牛、羊、猪肉都是做坨坨肉的好原料。做坨坨讲究拿火色,从宰杀后就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彝族宰畜方法十分独特,一般红白喜事杀猪宰羊都要头朝主人坐的地方。下锅煮肉后,要用文火,涨头道下肠肚,二道下盐,用篾条交叉。再涨一道就可以吃了。这样拿火色煮出坨坨肉,香嫩爽口,再放上点芫荽花椒等佐料,风味十分独特。此外,杀猪时常将肝脏切成薄片,拌上花椒、辣椒粉等佐料生食,别具一番风味。
制作方法
彝族食肉以坨坨肉为主,城乡内外坨坨肉的制作食用方法较多,传统的家常正宗坨坨肉的制作食用方法如下:原料:取高山无污染原生态鸡、猪、羊、牛活体新鲜瘦肉型为坨坨肉的主要原料。调料:以木姜子根粉、精盐、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为坨坨肉的主要调料。制作方法与步骤:1、将刚宰杀的鸡、猪、羊、牛等鲜肉砍成拳头般大小的坨坨肉;2、往一口大铁锅里备好山泉水,并开始加燃火力;3、把砍成拳头般大小的坨坨肉倒进锅内凉水中开始煮;4、鲜肉在锅内凉水中煮开时,再加大火力继续沸煮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火力开始减慢(煮牛羊肉时间要延长半至一小时左右);5、后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尽而肉汤清白后两三分钟时,即可捞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编织的簸箕内;6、在簸箕内趁热就开始给坨坨肉撒上适量精盐,搅拌后待汤水滴尽至肉不冷不热;7、将坨坨肉分装在盘子内端上桌食用。[1]
参考资料1.大凉山,坨坨肉·美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