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国,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羯族人石勒所建的后赵国都(邢台市桥东区),当时长江之北最大的城市。公元335年,石虎迁都于邺后,襄都改置为襄国郡(今邢台市)。
隋开皇十六年废襄国郡,改置邢州(钜鹿郡),襄国郡,县并存,作为邢台的历史名称,存在800余年,邢台市故别称邢襄。襄国为后赵国都共十八年,历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闵灭后赵时,刘显也曾在襄国称帝。
别名邢襄、卧牛城
襄国
郡、县
辖襄国、巨鹿、柏仁、等7县
大陆泽、达活泉
邢台
襄
石勒、石虎、张禹
建制起源
《史记·项羽本纪》始有“襄国之名”,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定都襄国。
西晋司马彪撰《后汉书》说襄国地名始于项羽,后史书沿袭此说,但未记载为项羽所改。《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五龙冈县条称:“秦以为信都,项羽更名曰襄国。说:“盖以赵襄子谥名也”。谥名是指古代最高统治者死后,另起一个称号,赵襄子本名赵无恤,死后方称赵襄子,学子们认为因信都曾是赵襄子的地盘,故称为襄国,史学界多持此说。
相关战争
汉嘉平二年(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汉镇东大将军石勒击败西晋大司马、都督幽、冀二州诸军事王浚遣兵进攻襄国(今河北邢台)的作战。
嘉平元年十月,石勒统军屯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欲“雄据江汉”,消灭江南晋军。后因大雨连绵,疾疫流行,军中乏粮,遂纳谋士张宾北徙而据,先定河北,再图发展的建议,于嘉平二年七月北上,夺占襄国,随后命诸将攻掠附近冀州郡县壁垒,征集粮食物资。汉帝刘聪得报后加封石勒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
从此,石勒称雄襄国,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时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张豺、游纶拥众数万,占据苑乡(今邢台东北),受命于晋幽州刺史王浚。同年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将进攻苑乡,破其外垒。
王浚急遣督护王昌率诸军与辽西鲜卑段疾陆眷及段匹碑、段文鸯、段末枉等共5万人进攻襄国。鲜卑段氏军进屯渚阳(今邢台市东北),石勒遣将与之交战,皆败。段疾陆眷遂大造战具,准备攻城。石勒部众甚惧,诸将主张固守疲敌,待其退而击之。石勒用张宾及部将孔苌之计,于北城开突门(即暗门)20余道,在鲜卑军攻城时,待其队伍松懈,即命孔苌率精锐自突门出击,猛袭王浚军悍将段末枉部,不克而退。
末枉追至垒门,为勒伏兵所俘。王浚军见悍将被俘,纷纷败退,孔苌乘胜追击,鲜卑横尸30余里,获铠马5000匹。段疾陆眷收集余众,退屯渚阳。石勒主动放还段末坯,并赠送厚礼重金,与段氏于渚阳结盟。段氏遂收兵撤还辽西,王昌亦返回蓟(今北京城西南),游纶、张豺投降石勒。石勒转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县),杀晋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势力从此衰落。
名人
张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秦末汉初人物,曾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军,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张耳被封为恒山王(后世为避汉文帝讳,恒山皆作常山),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被加封为赵王,建都襄国(邢台)。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创立者,定都邢台,为后赵高祖。
张宾,南和人,一说内丘人,后赵右侯,十六国时期最著名谋士,史称“机不虚发,算无遗策”。
张禹,字伯达,东汉襄国人(今河北邢台县)。历任扬州刺史、兖州刺史、太尉、太傅录尚书事(宰相),以定策功封安乡侯。
参考资料1.邢襄文化·邢台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