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射手(德国歌剧作品)

自由射手德国歌剧作品

德国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MariaErnstvonWeber)的歌剧《自由射手》(DerFreischütz)开始创作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是他唯一完整的歌剧作品。

中文名

自由射手

外文名

Free shooter

上映时间

类别

音乐

作者

韦伯

其它译名

魔弹射手

上映地区

德国

画面颜色

彩色

作品解说

《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身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创作历时三年,1821年在柏林首演,1821--1822年上演了50次。剧本由金特根据德国民间传说改编。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波西米亚(今捷克)的森林中。其中《猎人合唱》、《魔弹射手序曲》很著名。

《猎人合唱》是第三幕第六场中,射击比赛之前在森林广场上,欢庆狩猎之喜的男声合唱。

剧情描写了森林大王的警卫长库诺的女儿阿格泰和猎人马克斯相爱。若马克斯若想要和阿格泰结婚,必须在射击比赛中取胜。马克斯比赛开始不顺利,后来几经周折,得到了七粒百发百中的魔弹。

歌剧剧情

歌剧的故事情节是:青年猎人马克斯在一次射击初赛中失败了,他正为第二天的决赛发愁,因为如果继续失利,按照猎人的风俗习惯,他就不可能同自己的恋人阿迦特成婚。这时,一个已经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声名败落的猎人卡斯帕尔乘虚而入,他因为自己的死期将至而急于找个替身,便诱骗马克斯到鬼魂出没的狼谷炼制百发百中的弹。决赛开始了,马克斯的目标是从花丛中飞起的一只小白鸽,殊不知这是阿迦特的化身。一声枪响白鸽落地,奇迹出现了,智慧与公正的隐士用法术将马克斯的枪口移向躲在树上的卡斯帕尔,存心害人的卡斯帕尔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马克斯和阿迦特终于得救。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歌剧赏析

《自由射手》是浪漫派歌剧的典范,韦伯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综合性质的歌剧,他对当时通常的管弦乐配置作了部分改动来配合歌剧的需要,在文字与舞台造型方面也精心打磨。[1]韦伯在这部歌剧中运用的音乐独具特色,用圆号代表猎人,单簧管则代表黑猎人,而给予森林、狼谷的音乐充分体现了民族色彩。歌剧取材于德国文学家约翰·奥古斯特·阿贝尔编着的《德国鬼故事集》,脚本作者是约翰·菲德利希·金德,剧中黑猎人卡斯帕这一角色,是浪漫主义时期所推崇的黑色英雄的典型。

著名片段

管弦乐《自由射手》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单独曲目演奏,其以奏鸣曲形式开始,精炼的提示出全剧的几大主题,管弦乐的运用自如,圆号的出场尤为精彩。第一幕中,射箭比赛失败的马克斯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由带有波希米亚风格的圆舞曲引出,轻快的节拍一转而失,将马克斯的低调放大,开始是结构松散的宣叙调来讲述自己的失败,接着是抒情的咏叹调带出往日欢乐的回忆,表达自己心中的绝望,当中宣叙调与咏叹调反复交替,旋律速度变化,最后单簧管奏出卡斯帕的主题将全曲推向一个高潮,这样一来就暗示出马克斯内心矛盾的产生,为后来他向恶的力量屈服作了铺垫。

另外,这一幕中的三重唱及合唱也很有特色,马克斯唱出了沮丧的心情,护林官库诺安慰他,而卡斯帕则心怀阴谋,三种个性由三种曲调表现,相互交织伴着合唱将矛盾冲突推至舞台前。全剧中阿加特有几首十分优美的咏叹调,如第二幕的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的祷告带上天"和第三幕的"即使云层密布,阳光依旧灿烂",阿加特这个角色代表着人性中的善一面,属于她的音乐在序曲中及结尾都有出现,表示善终胜恶。第三幕第六景的带有民歌风格的"猎人大合唱",极为雄壮,可以听到熟悉的圆号声勾勒出一片山上森林的自然景色。除此之外,次要角色安琴也有不错的唱段,如第三幕中的"新娘的脸上不需要眼泪"等,其音乐色彩轻松活泼。

歌剧正名

歌剧的中文名字《自由射手》是将德文名字拆解翻译过来的,有欠准确。在德国民间传说里面,DerFreischütz指的是百发百中的射手,因为他拥有的是神奇的魔弹。而且在剧中,毫无与“自由”沾边的情节。因此译名《魔弹射手》更能表达原意。

作者介绍

韦伯 Weber

卡尔·马力亚·冯·韦伯(CarlMariaVonWeber)德国作曲家(1786—1826),诞生在奥汀堡一个旅行剧团领班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业余小提琴家,母亲是歌唱家。成柏自幼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有六首小赋格曲出版。十四岁,他创作的歌剧《森林女郎》上演。1804年,韦伯在布累斯劳市任指挥。1806年至1810年,又在卡尔斯鲁尔和斯图加特宫廷任职。从1813年起,韦伯在布拉格歌剧院任指挥。1817年,他来到德累斯顿,在德意志歌剧院担任常任指挥。1826年,韦伯应伦敦柯文特花园剧院创作歌剧《奥布朗》,并带病赴英都筹备歌剧上演,同年6月5日病逝于伦敦。

韦伯是德国浪漫派音乐的先行者。在他仅仅四十年的生涯中,创作了歌剧、合唱、歌曲、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等许多作品。他的单簧管协奏曲、钢琴曲《邀舞》,以及他根据德国诗人柯尔奈的诗集写作的爱国歌曲集《诗琴与宝剑》,都韦伯作品中深受欢迎、流传甚广的有名作品。在韦伯的歌剧作品中,《自由射手》、《奥布朗》和《优兰蒂》最为著名。《自由射手》以民同神话传说为题材,是韦伯歌剧中的代表作,曾被赞誉为德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韦伯多才多艺。他不但作曲,而且创作小说。他的音乐评论,为德国民族歌剧和浪漫派音乐的兴起,宣传了进步的美学观点。

幕后花絮

歌剧《自由射手》是德国作曲家韦柏的代表作,任何音乐史或音乐家传记一类着述里,只要一提到韦柏这个名字,就必要提要歌剧《自由射手》,因为这部歌剧在音乐史上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是这部歌剧开创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它也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派音乐的先驱。

现在剧院里演出歌剧《自由射手》的机会不是很多,倒是这部歌剧的序曲成了经常性的音乐会曲目。有一些歌剧的序曲由于艺术上很出色,便脱离了歌剧,成为交响乐单曲,在音乐会上演奏,音乐会的组织者通常挑选一首序曲安排在音乐会开始时演奏。一些著名的序曲经常在入选之列,如莫扎特的《唐·璜》序曲、贝多芬的《菲岱里奥》序曲、瓦格纳的《汤豪塞》序曲和《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格林卡《卢斯兰和柳德米拉》序曲等等,这些序曲由于经常单独演奏,人们很熟悉其中的旋律,而对那部序曲的歌剧倒不一定知道多少。

序曲作为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出现的时间不算太早,它是在现代歌剧产生并有一定规模之后才有的。现代歌剧在十七世纪初形成,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已出现十几家歌剧院,歌剧演出繁荣,观众也很多。那时的歌剧院比杂耍场子强不了多少,秩序很嘈杂,为了使演出顺利开始,作曲家在歌剧前面加一首器乐曲,示意演出开始了,请大家安静就座,序曲就这样产生了。序曲在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意大利,序曲的用途一直是提醒观众停止谈话的找座位,作曲家们对序曲的优劣高下不很注重,所以罗西尼曾经在三部歌剧前面用了同一首序曲,这与贝多芬为同一部歌剧写了四首序曲还犹豫不决真有天壤之别。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家里,作曲家们对待序曲要慎重得多,序曲有了一定的模式,采用了奏鸣曲式,交响曲就在这样的序曲规模上逐渐发展成型的,所以一直到十八世纪末,英国的报刊上还把海顿的交响曲称之为“序曲”。

在韦柏之前,作曲家们写的歌剧序曲只注意到提示歌剧内容,往往成了音乐主题的堆砌,没有什么章法。韦柏的《自由射手》序曲采取古典奏鸣曲的手法,把歌剧中的基本主题安排其间,剧情中的善恶冲突在这里有戏剧性的表现,最后归结成圆满的结尾。所以,这首序曲即使脱离歌剧,也可以独立成章。在韦柏之后,浪漫派音乐逐渐兴盛,序曲也更受作曲家重视,到门德尔松手下,序曲索性脱离歌剧,成了完全独立的音乐形式,叫做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岩洞》等等都是音乐会序曲的范例。到二十世纪,歌剧序曲几乎不再出现,作曲家们喜欢开门见山,立即展开剧情。

《自由射手》序曲虽然别裁匠心,但是使韦柏获得声誉的还应该说是这部歌剧本身。从巴罗克初期到古典时期,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各国盛行,那时的意大利歌剧成为国际性语言,各国宫廷和剧院里上演的都是意大利歌剧,有的国家歌剧完全被意大利作曲家统治。但意大利歌剧呆板的模式,千篇一律的情节、造作的感情、生搬硬套的大团圆结局,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欣赏趣味,尤其在启蒙运动之后,意大利歌剧更不被人们接受。韦柏的歌剧《自由射手》从题材上打破了意大利歌剧都取材于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罗马传说的限制,剧本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写,这是浪漫派音乐区别于巴罗克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音乐受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结果。所以,音乐理论家们认为是《自由射手》开创了德国浪漫歌剧。

《自由射手》的故事取自当时出版的一本德国民间传说故事集。故事大意是讲一位青年猎人向魔鬼出卖灵魂并最终获救。青年猎人马克斯是个不走运的射手,在一次射击比赛中失败,按照当地风俗,他只有获胜才能与恋人阿加特结婚。第二天就要决赛了,马克斯一筹莫展。阴险的卡斯帕尔乘虚而入,诱使马克斯跟他去造有魔力的子弹,这种魔弹可以自由发射并百发百中,卡斯帕尔早已把自己出卖给了魔鬼,他死期将至了,急于寻找替身为自己赎命。马克斯不知有圈套,当天夜里跟着卡斯帕尔到叫做狼谷的恐怖谷去铸造了七颗魔弹。经过试射马克斯发现自己可以随意击中任何目标,这时他已经把自己出卖给魔鬼了。第二天的射击决赛上,马克斯的枪口对准一只鸽子,他不知道只要枪声一响,倒下的将是他热恋着的阿加特。卡斯帕尔躲在一旁等待着预料中的结果,这时主持正义的隐士出现了,枪声响过,被射中的却是恶棍卡斯帕尔,是隐士的法术拯救了无辜的善良人,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

在十九世纪歌剧和戏剧里,人性与魔鬼的斗争、光明战胜黑暗、爱情战胜邪恶是经常被采用的题材,《浮士德》、《培尔·金特》、《漂泊的荷兰人》、《天鹅湖》都是这类作品,反映出浪漫主义运动对人性和正义的呼唤。《自由射手》上演后,立刻演遍了全德国,歌剧的成功使韦柏自己也感到吃惊,出现了“自由”牌的商品,歌剧里的曲调在街头传唱,《猎人的合唱》就此成为群众性合唱曲目并传遍全世界。

歌剧《自由射手》的成功似乎并没有给韦柏带来相应的财富,他还是得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而接受繁重的工作。他青少年时期就身体羸弱,长期的巡回演出使他力不能支。1825年他接受英国科文特剧院的邀请写一部英国歌剧《奥伯龙》,为了挣钱他拼命地工作,1826年一月完成这部歌剧后,又要动身去英国演出,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去。所有介绍韦柏的书里都引用了他临行前的话:“反正我是要死的,如果我去了,即使死了,我的孩子们也有饭吃。我要是不去,他们就会挨饿。”韦柏的妻子听着他临走时关门的声音说:“仿佛听见他的棺材盖子盖上了。”韦柏在伦敦一点也不放过挣钱的机会,他除了排练和演出《奥伯龙》之外,还开音乐会。到伦敦四个月以后,韦柏客死它乡,遗体就地埋葬。

现在德国每年一度的歌剧节上都要演出《自由射手》,但是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频繁演奏的还是这部歌剧的序曲。韦柏的序曲里充分发挥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把这部富于青春气息和神秘色彩的歌剧的主要音乐素材都概括进去,并形成戏剧性场面。在序曲里有轻柔浪漫的森林景色,在明媚的阳光下侵入阴暗的不祥之兆,夜里狼谷掀起急风暴雨,鬼怪登场,光明与黑暗展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戏剧性冲突形成交响性的展开,使这首序曲成为一部单乐章的小交响曲。韦柏当初写《自由射手》序曲时可能已经感到成功的激动,他等不到歌剧写完,就提前一年上演了序曲。历史证明,《自由射手》序曲的确是不朽之作。

参考资料

1.韦伯- 歌剧《自由射手》·新芭网

标签: 自由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