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话指南京市高淳区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高淳话有内部差异,西部属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东部部分乡镇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高淳话属吴语。高淳话在音韵上的特点诸如入声舒化、群母字变读、麻韵二等不高化,疑影较混杂等,奉母读[b],微母部分读[b],则显示出和吴语太湖片特征的不同。
许多高淳年轻人接受的母语教育不足,导致些许文字发音被普通话代替,亟需拯救。
中文名高淳话
南京市高淳区
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
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释义
高淳话指南京市高淳区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高淳话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的发音,西部属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东部部分乡镇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属于古吴语,在中国方言里独此一家。[1]
保留日母鼻音读法
中古汉语日母字(即普通话拼音r声母的大部分字),在高淳话中大部分读ȵ声母(白读音),如人家读成/ȵiŋ11/家,染坊读成/ȵiɪ45/坊;极少数为文读音,读成/z/,如人民读成/zen11/民,儒家读成/zu11/家等。这些现象在其他吴语中也存在,如苏州话也说人/ȵiən/家;锡剧《双推磨》里唱词“叔叔真是热/ȵiəʔ/心人/ȵiən/”。
保留浊音
高淳话中许多姓氏也与其他吴语一样,读音相近。一些是声母的问题,如赵与曹、吴与胡、王与黄;一些是韵母合并,如孙与申。因此,高淳人报自己的姓,有时要说明字形,如走肖赵、曲头曹、口天吴、古月胡、三横王,草头黄等以示区分。
群母字变读
高淳话群母字不读浊音声母/g/和/dʑ/,与吴语太湖片背离。
韵母
中古汉语咸山摄字(即普通话中an类韵母的字),在高淳话中不带鼻音。如丸、完,高淳话却读成/o11/;万岁的万、吃饭的饭读成/bie25/;判断的判、叛徒的叛读成/pʰo35/。
数字中的三,高淳话是/ɕie55/,不仅没有韵尾,声母也独特,这个读音成了高淳话的特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凭这个“三”的读音,就能分辨出此人是否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
许多唐诗用高淳话读来合辙押韵,颇有韵味。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淳话人读/ȵiŋ/,与邻/liŋ/同韵。再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高淳话斜读/ʑia/,家读/ka/,听起来就朗朗上口。
不过,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高淳话回读/uei/,来读/lɛ/,就达不到押韵的效果。
声调
高淳话具有7个声调,平去入三声因清浊而分阴阳,大部分阳上字读阳去。
影响
地理环境
高淳区位于南京市南端,原为高淳县。2013年2月,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高淳县,设立南京市高淳区,以原高淳县的行政区域为南京市高淳区的行政区域。
南京市交通发达,但高淳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受到历代北方移民及官话语音的冲击很小。直到1990年代初的时候高淳还是江苏省惟一没有过境公路的地区。
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高淳话受到移民及官话语音的冲击较小。现在与很多方言一样,高淳话依然受到普通话侵袭的威胁。
高淳与高淳北面的溧水(限溧水县城以南)属于南京市的吴语区域,南京市区主体语言则属江淮官话。高淳圩乡、山乡话分属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和太湖片毗陵小片。圩乡话与宣州片内其他的方言之间仍然有较大不同。
传承
目前能够说一口正宗高淳土话的人较少,而且大多数为超过70多岁的老人。90后年轻一代的发音日益显得不够标准,有些读音没有经常得到使用而被遗忘。还有许多高淳年轻人不愿意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导致现在许多高淳学生根本听不懂家里老人说的话,这是应该非常注重的问题。
参考资料1.高淳话的意思·小娃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