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结晶作用(晶体电离后再次形成新的晶体)

重结晶作用晶体电离后再次形成新的晶体

重结晶,又称“变质重结晶作用”。一般指晶体电离后再次形成新的晶体,或者是晶体在外因的影响下使晶体再结晶。重结晶作用的产生及其强弱,决定于重结晶之前矿物的成分、颗粒大小及成分的均一性,一般情况下是颗粒细、溶解度大、成分均一的矿物容易发生重结晶作用,其程度也强。泥晶的碳酸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在重结晶之前有的含有一定泥质,重结晶作用之后泥质仍会保留在重新结晶成的大晶体内,晶体在结晶时会把泥质相对的集中。

中文名

重结晶

外文名

recrystallization

趋 势

两种

影响因素

温度、压力

分类

重结晶作用又可成为变质重结晶作用,在结晶学中有两种含义:

①已形成的晶体,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部分地熔融或溶解而转入母液,然后又重新成长;

②已形成的晶体,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再次成长,使结晶颗粒由细变粗,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时,方解石晶粒的变粗,也有人将它称为“再结晶作用”,以与上一种含义相区别。

在岩石学中,凡是岩石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其中有矿物新晶粒形成的作用,都称为重结晶作用或再结晶作用。新形成的晶粒,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以与原岩的相同,也可以不同;原来的矿物可以是结晶质的,也可以是非晶质的。

重结晶作用

在成岩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影响,使矿物晶体发生溶解再结晶的作用为重结晶作用。对碎屑岩来说,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碎屑岩胶结物中,在偏光显微镜下,重结晶的主要特征是细小的晶体溶解之后重新组合结晶成大的晶体,形成新的结构、构造。

重结晶作用的产生及其强弱,决定于重结晶之前矿物的成分、颗粒大小及成分的均一性,一般情况下是颗粒细、溶解度大、成分均一的矿物容易发生重结晶作用,其程度也强。碳酸盐类矿物、盐类矿物、硅质矿物等都易发生重结晶作用。[1]

在重结晶作用过程中,原来矿物中的包裹体、残留物等仍可留在重新结晶成的晶体之中。泥晶的碳酸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在重结晶之前有的含有一定泥质,重结晶作用之后泥质仍会保留在重新结晶成的大晶体内,晶体在结晶时会把泥质相对的集中。

重结晶矿物的特点

阴极发光偏光显微镜下重结晶矿物有以下特点:

1.泥晶的方解石、白云石类矿物,经过重结晶作用变成大的晶体之后,发光均一,一般不见晶体的生长环带。

2.在重结晶作用进行之前晶体中所包裹的矿物体,经重结晶作用之后仍可保留在新形成的大晶体内,其发光特征不变。

3.泥晶碳酸盐如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经重结晶作用之后,泥质会相对集中,由于泥质大部分发光较暗,因此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泥质集中之处会使矿物的发光变暗。

参考资料

1.会影响金相显微镜成像的原因及观察成岩的过程介绍·上海普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标签: 重结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