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甲(qiāo jiǎ )是鞘翅目(Coleoptera)锹甲科(Lucanidae)约1000种甲虫的统称(四川地方叫夹夹虫)。雄虫的上腭发达,形似牡鹿的角。
许多种的角上有更细的分支和齿,角长和体长相当,人手可被夹出血来。
拉丁学名Lucanidae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有颚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金龟子总科
锹甲科
锹甲种
锹甲
锹形甲虫、锹形虫
锹甲科
锹甲科Lucanidae 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 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 , 世界已知1 800 多种, 中国已知266 种(均含亚种, 作者统计至2008年)。早在1460 年, 锹甲就已受到人类的关注 , 这不仅因锹甲体色艳丽, 体型俊美, 体大易辨(多数种类体长15 ~ 100 mm), 更因其外形复杂有趣。但复杂的形态尤其是头部形态差异显著, 也给种类鉴定带来诸多困扰。
锹甲锹甲科中, 90 % 的属和95 % 的种同时具显著的雌雄二型和雄性二型现象 , 给分类学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头部形态的变化及由此形成的特征差异给分类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在日常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通常, 大颚型、强颚型雄性个体的头部形态特征可用于种类的鉴定, 而中颚型、小颚型雄性的头部形态特征只能作为种类鉴定时的参考特征, 尤其是遇到同属内的这样的雄性个体时, 快速而准确的鉴定出其分类地位是相当不易的, 需要丰富的鉴定经验及数量较多的标本比照。但是, 也不是所有的锹甲头部形态特征都具分类学意义,如磙锹甲属Nigidius 、颚锹甲属Nigidionus 及新锹甲属Neolucanus 、锹甲属Odontolabis 中的大部分种类, 前胸背板和鞘翅特征的种间差异比头部特征更为显著。总的来说, 尽管锹甲是深受喜爱的观赏昆虫, 但由于形态多变, 使其种类鉴定仍存在不少困难, 分类学研究水平总体薄弱。
锹甲有关中国锹甲的分类学研究更因起步晚而存在着诸多问题。相信开展锹甲科形态学的相关研究, 确定更适用于其种类鉴定的形态特征, 将有助于改善长期困扰锹甲分类学研究的混乱局面, 从而更好地认识这类有趣的昆虫。
锹甲捕捉方法
白天的时候可以去树林看一看,观察下在树干的上方,是否有汁液伸出如果有,晚上拿手电来,肯定会发现不少好东西的。至于幼虫要去找腐木,通常在腐木的树干里,会有不少挖的时候注意些从开口大的地方用螺丝刀撬慢慢的尽量不要伤到幼虫。
交配时间
通常锹甲是从5月下旬开始活动到9月底开始慢慢的隐秘起来,交配季节一般也到9月就停止了,只有合适的温度下才交配7到8月是比较活跃的时候,至于幼虫,什么品种是可以看的出来的,不过你要懂才可以,教给你一个区分公母的方法,通常额头比较宽的是公的,母的相对头比较小。
普氏锹甲
所属类别:锹甲科拟鹿锹甲属Pseudorhaetus
昆虫种名:普氏锹甲Pseudolucanus prometheus Boucher et Huang
分布范围:西藏
特点
雄虫体长32.2mm,上颚长6mm,前胸背板长6.5mm,鞘翅长18mm。头宽,鞘翅宽。身体黑褐色,具金属光泽;口上片、触角和足为光亮的褐色。头横置,头顶凹。密布细小刻点;眼侧突小而尖;上颚中部突然弯曲,无齿,端部简单而尖锐,密布细小刻点;口片大而突出为五边形。前胸背板横置,光亮。密布细小刻点;前角尖锐,后角直,前缘双凹,后缘近平直,侧缘中部稍突出,背面有两个小凹陷。鞘翅光泽无毛。小盾片前方有弱小毛。腹部、中后胸腹板复盖有1片长形的淡黄色浓密绒毛。前足胫节细长。
狭长前锹甲
所属类别:锹甲科前锹甲属Prosopocoilus
昆虫种名:狭长前锹甲:Prosopocoilas gracilis Saunders,1854
产地、分布:重庆、湖南、云南、广东、福建。
介绍
小型锹甲,体长18-52mm(含上颚);雄虫头部较平,背面呈密颗粒状;上颚细长,外缘弧形,前端尖锐,内缘近基部各有1大齿,中部以前呈锯齿状;鞘翅肩后最宽,光亮,皮革状。
分布:锹甲有很多种,国内大部分省区都有锹甲分布,而以南方地区偏多,数量一般.
中华锹甲
所属类别:锹甲科奥锹甲属Odontolabis
昆虫种名: Odontolabis cuvera为库光胫锹甲的异名
所属类别:鞘翅目锹甲科Lucanidae
简要介绍
通体黑色,有光泽;雄虫上颚前伸,端部分叉,内侧密布10余枚齿状突起,极有力;雌虫上颚正常,前胸背板较平滑,不如雄虫。
虫体大小:体长15-20mm(不含上颚)
分布:河北、北京、辽宁、贵州。
褐黄前锹甲
介绍
昆虫种名:褐黄前锹甲(两点赤)Prosopocoilus astacoides (Hope,1840)
所属类别:锹甲科前锹甲属Prosopocoilus
特点
体黄褐色至褐红色,头、前胸背板、小盾片和鞘翅边缘多为黑色或暗褐色;上颚端部、前胸背板中央色泽深,在前胸背板两侧近后角处有1灰黑色圆斑。
虫体大小:体长20-43mm(不含上颚)宽3-16mm
分布:河南、河北、湖北、浙江、贵州、广西、台湾、福建、北京等
斑股锹甲
所属类别:锹甲科锹甲属Lucanus
昆虫种名:斑股锹甲Lucanus maculifemoratus dybowskyi Parry,1873
=Lucanus maculifemoratus jilinensis Li,1992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南、河北、天津、台湾、四川、江苏
沟陶锹甲
所属类别:锹甲科莫锹甲属Macrodorcas
昆虫种名:沟陶锹甲Macrodorcus striatipennis (Motschulsky,1861)
分布:浙江、四川、福建
简介:全体黑色光亮,上颚突起仅于三分之二处体长约30mm
巨叉深山锹甲
所属类别:锹甲科锹甲属Lucanus
昆虫种名:巨叉深山锹甲Lucanus hermani Delisle,1973
分布: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四川,广西等地,
简介: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深山属锹甲,是中国大型锹甲之一,,其外貌奇特,通体棕色,体较细长。
彩虹锹甲
所属类别:彩虹锹甲属phalacrognathus
昆虫种名:彩虹锹甲Phalacrognathus mulleri
产地: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
体长:雄36~70mm(野生,人工饲养据说可以养到30mm以上,70mm以下)雌26~47mm
饲养方法
一身坚硬盔甲又带着发达大颚的锹甲一直吸引着很多中外的昆虫爱好者.尤其是锹甲标本长久以来一直吸引很多收藏家的关注.锹甲分部地域范围很广,以种类数量而言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可算是锹甲分部的大本营.由于锹甲生态以及饲养方式渐渐被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发掘出来,锹甲饲养也成为一个新的玩赏方式.而且人工饲育的环境下,往往会比野外采集的个体来得更大,甚至会有超过野外纪录的超大型个体,这也是锹甲饲育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说到饲育繁殖,首先要了解锹甲的生态习性.锹甲也是一种全变态的昆虫,生命周期里包括卵,幼虫,蛹,成虫的四个型态.其中幼虫其可分为1龄,2龄,3龄共三个龄期.通常L1,L2,L3代表.锹甲栖息地的垂直分部由海平面一直到海拔3000m左右.由于迁袭能力较弱,容易因为地形的阻断独立演化出地方型,亚种,甚至是不同品种.除了增加学术分类上的复杂性,对一般爱好者或是标本收藏家而言无疑提高了玩赏多样性.
成虫饲育
前面介绍了锹甲有不同的栖息环境所以饲主在获得锹甲的同时,必需要知道该锹甲的基本分布情况,产地,栖息海拔,湿度,温度,甚至林相有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在人工饲养能给予相近的饲育条件.基本上锹甲的成虫是非常好照顾的,大约2~3cm厚的微湿木屑,一些可供攀爬的木块以及食物就可以让锹甲栖身其中.温度方面山地品种建议放置在15~22℃,平地品种建议在20~30℃左右.食物方面可以选择适合的果冻,或是糖分高,水分少的水果.容器方面因为锹甲不论公母都有强壮的大颚,最好是采用高度高于锹甲体长2倍的坚固容器,以免有些狂暴的个体把饲育容器破坏逃逸.或是锹甲的美丽大颚在破坏过程中损伤.
亲虫配对
首先是要确定为同种的公母虫,并且已过蛰伏期.当然若是以繁殖为前提,母虫当然是重要的关键.若是野外采集的母虫,通常可视为成熟并且已经交配过的个体.这是因为在野外锹甲不论公母成熟后会聚居在摄食地点或是栖息的树洞,交配行为通常在这段时间就已经完成.但若是产季初期采集到的个体,未交配的比例可能会高一些.不过既然是季初同时采集到公母虫的机会也高一些,在人工环境下交配也不是难事.
另外就是现在越来越多宠物业者提供活体昆虫销售,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完整,活泼并充满活力的个体.这方面找有信誉的虫店或是老虫友会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选择.
说到繁殖饲养,大家都会想要养出又大又威武的个体,这时候一只大体型的公虫搭配大体型的母虫就是离成功比较近的选择.不过以购买来说大型个体的身价通常也比较高,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只是想养出相对大体型的个体,那亲代个体大小的影响性不会太大.打个比方,如果以65~70mm的大锹为目标,这在野外已是相对较大的体型了,亲代即便是40mm的小个体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若以80mm这种接近大锹体型极限做为饲育目标,亲种的体型就必须重视.公虫以型态漂亮,强壮且交配欲望强为挑选的标准.母虫则必须注意大颚有无磨损,六肢有无缺陷,体重有无过轻.若是1~2只脚的付节断掉大概还不打紧,若是胫节断掉的母虫尽量不要选.大颚磨损的母虫会影响啃咬产卵木的能力.体重过轻的母虫通常体力较差,而且很有可能是产完卵的,再生产的量也会较小.
人工繁殖出来虫若是卖家没有交代可以视为没有交配过的个体,所以饲养者得费心让她们交配才能有下一代.大多数的锹甲比较害羞,不如大兜虫或是花金龟容易配对.所以在交配这方面得多花点心思.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产卵环境布置好,将公母虫同时投入,让她们自然交配.这比较适合某些品种的公虫特别温和或是大颚不发达杀伤力较弱的锹甲比较适合.一些如巨扁,宽扁,叉角(六栉)或是大型锯锹(前锹)就必须留心公虫会在母虫拒绝交配或是交配过程中将母虫腰斩.遇到这些杀妻惯犯,最好是人在旁边盯着看交尾过程,一但完成就将公母虫分离.还有些虫友会将公虫的大颚先行用热融焦或是皮筋固定着,在放入跟母虫交配.
交配时应保持环境安静稍微阴暗,给予母虫一些食物让母虫专心享用美食,好让公虫顺利交配.交配时间大多在3~10分钟.交配后母虫会将公虫的精子放在产卵管旁的储精囊中,等卵产出经过产卵管时方会受精.
所需材料
这里介绍通用的布置方式,以大锹,大扁,鹿角,鸡冠(环锹)及大多数的锯锹都适用的方法.
容器
依虫种而定,大型虫用大箱(25cmx35cmx30cm)小型虫可以酌量用小一点的箱子.容器必须保持通风,密闭容器可以事前在盖子或是侧面的顶部开孔.
产卵木
依虫种而定,如安达幼实大锹,鸡冠,彩虹,大多数的锯锹…等等喜欢较软的木头,大约是徒手可以剥开的程度.但是也有像大锹巨扁之类的喜欢稍微有点硬度的产卵木.这方面可以请教有经验的饲育者.产卵木必须是阔叶木,如枫木,栎木都是不错的选择.(少数锹甲有可能偏好针叶木).产卵木通常需要除虫并且调整的适合的湿度.通常是将产木完全埋入水中24小时.再取出阴量处晾干12小时左右.除虫的方法可以用冷冻或是微波炉,目的是除去木头中会对锹甲幼虫有伤害性的虫子,比方说拟步甲或是吉丁虫的幼虫.
木屑腐植
也是依虫种而定,大多数锹甲喜欢细致,充分发酵的木屑.部分如鬼艳属(光胫)或是圆翅属喜欢较偏向腐植土的产卵环境.木屑或是腐植土也必须要调整的适合湿度.一般大锹喜欢的湿度大约是手捏紧后手掌中间木屑不会滴水,只会在捏紧时指缝中微微渗水.
布置步骤
一般种类通用型的布置方式:
1.先将木屑再容器底部用力压实约3~5cm.
2.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产卵木.
3.用木屑把产卵木周围填满并用手指稍微压实.产卵木埋入的程度依虫种不同做调整.
4.放上树皮或木片防止母虫翻倒后无法翻回.
5.放入果冻及完成交配的母虫或是对虫.
6.放入食物.以果冻为例应在布置完成母虫放入后每7~10天检查.吃完了或是腐败了必须马上更换.
7.环境较干燥的可以在容器盖子下面放上一张打满小眼的塑料布防止水分散失太快.另外塑料布也可以防止蕈蝇的大量发生.
采卵挖幼
在母虫放入产卵环境后通常每周要定期更换果冻,若是在放入30~40天刚好遇有母虫爬到表面可以将他取出,若要继续让他产卵只需喂养一阵子再置入另一个产卵环境即可.原来的箱子可以再另外放置30天左右再行开箱采幼虫.这30天的等待是为了等后母虫最后产下的卵顺利孵化.若是对孵卵有心得的玩家也可以再把母虫取出后直接开挖采卵.采卵或是采幼虫时必须非常谨慎以防压死珍贵的幼虫或卵.木屑底床中的卵可以利用仔细的检查得到.最好是将整个饲育环境中的材料倒出,再细细检查.产卵木中的卵或幼虫可以先观察母虫的产卵痕迹,在产卵痕迹旁边1~2cm处开始剥开.顺着幼虫的食痕找到幼虫或是母虫的产卵痕迹附近找到卵或是刚孵化的幼虫.
卵的照顾
采出的卵可以用小容器,铺放2/3的发酵木屑,放入卵后再将容器以木屑填满.并打上通风小孔.注意孵化过程木屑千万不能干掉.
幼虫饲养
锹甲幼虫的饲养方式可分为四种:
菌瓶饲养–大多数大扁大锹(Dorcus桃锹甲属),彩虹,部分锯锹,部分叉角都适合.
发酵木屑饲养–绝大多数的锹甲都可以用发酵木屑饲养.
腐植土饲养–那些食性跟大兜虫比较近似吃腐植土的有部分鬼艳属及部分圆翅属.
原木饲养–因为好木头难以取得,已经较少使用.
区分公母
L1幼虫的饲育
可以同卵一样放入100~500cc的小容器中以木屑喂食一阵子.若是适合菌瓶饲育的种类,可以在幼虫透明的体内看到食入的木屑的颜色,并且体表有光泽的情况下,放入菌包或是菌瓶中饲养.有一说指称L1幼虫可能会被菌丝裹死,最好L2在放入菌瓶中.经验显示,若是幼虫状况好,菌瓶品质好,L1植入菌瓶折损率其实并不高.若是以养出大虫为目标,这是非常植得冒险的.
L2及L3幼虫的饲育
一般锹甲幼虫期大约有3~10个月,木屑饲养或是菌瓶饲养方式都必须定期更换饲育材料.饲育材料在一定的时间后会有劣化情况发生,若持续不换材料很有可能逼使幼虫提前化蛹或是死亡.以具有代表性的大锹型虫用菌瓶饲养法为例,取出的L1幼虫植入500~1000cc的菌瓶,大约2~3个月时间可以长成L3幼虫.到了L3可以区分出幼虫的性别.若是母幼虫大约体重只会长到10~15g,大多情况下再换一个1000cc的菌瓶就够他吃到羽化.若是公幼虫,可以长到20~30g,必须换到1500cc或是更大的菌瓶饲养,而且很可能在2~3个月的定期更换下,必须再更换1~2次才会进入化蛹羽化的阶段.当然若期间发现菌瓶情况不好,如长绿霉,收缩出水,应该立即更换.发酵木屑或是腐植土的饲育方式跟菌瓶饲育也很相似,除了定期更换,也需要观察发酵木屑及腐植土的腐朽程度.
L3幼虫区分公母的小技巧
1.幼虫的头幅–母幼虫会比公幼虫来得小.观察几只公母幼虫就能分出了.大锹的母幼虫头幅大约在8~9mm,而公的可达11~14mm.
2.幼虫的体重–母幼虫会比公虫小,还是以大锹为例,母幼虫最高体重大多为10~15g,公幼虫最高体重可达20~30g.
3.母虫的卵黄块–成熟的母幼虫倒数第2~3截的背部可以看到卵黄块.
大多情况下可以经由上面的方法分区出幼虫的性别,当然有些种类的幼虫到了L3初期还是很难分辨公母,往往要等到L3中末期.
做蛹室到化蛹阶段
在幼虫达到完全的成熟,会在合适的地方利用体内的粪便制造一个内部光滑的椭圆形空间准备进入生命周期的下一个阶段--蛹.我们可以透过饲养容器的外部发现幼虫开始制作蛹室.在这期间最好不要碰触容器打扰幼虫.若是幼虫仍有活动力的情况下,一但受到过多惊扰很有可能舍弃做了一半的蛹室另寻他处.这对幼虫体力负担很大,很有可能体型变小或是化蛹失败死亡.顺利将体内粪便用完做好蛹室的幼虫会在蛹室中静止下来,六脚向上不在乱动,虫身上出现很多皱折,此时我们称幼虫进入了前蛹阶段.这时期的幼虫失去行动能力.若发现的是失去行动能力的前蛹,可以将他放回做好的蛹室,在蛹室被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制作一个人工蛹室供他化蛹.
在开挖饲养容器遇到已开始制作蛹室但尚未进入前蛹期的幼虫,由于幼虫仍有活动能力,此时放回原来的蛹室即使蛹室仍完好幼虫也会舍弃他去.此时要视幼虫情况处理,若是体内尚有大量粪便的,可以用埋入押实的木屑中让他再去另行制作蛹室.若是体内粪便不多,建议可以用布丁碗内置2~3cm的木屑让虫子逛个几天强迫进入前蛹期.不过这些补救方法有时候不见得有效,也曾经遇过说什么都不化蛹的个体,或是莫名其妙死亡的个体,所以在这阶段还是减少打扰比较好.即使到了该换菌瓶换木屑的时候,也要在更换前先观察饲育容器周围有无蛹室的迹象.
羽化与蛰伏阶段
一般锹甲的蛹期大约在25~40天,越大型的蛹有蛹期越久的倾向.蛹内的体液经过几十天奇妙的变化陆续形成了锹甲的几丁质外骨骼.在蛹的后期会陆续观察到脚,前胸背板,头部,大颚再蛹皮下陆续形成.破蛹而出的那一刹那,当然这是虫迷们最期盼的时刻.饲养了许久的幼虫正在经历生命中最大的关口,通常是脚先开始活动,接着自己翻过身,蛹皮由前胸背板处裂开向身后退去.等到蛹皮脱尽,体液灌入发皱的鞘翅,接着头部抬起,体液灌入内翅翅脉将内翅伸展开,随后内翅收进鞘翅内,鞘翅颜色渐渐变深.刚羽化的新虫通常会有一段蛰伏期,大约在20天到半年不等.在蛰伏期间应该减少打扰,蛰伏期间给予微湿的木屑或是卫生纸让虫子躲藏休息.蛰伏期过后会发现容器顶部或是卫生纸上有虫子的排泄物,并且虫子活动力增强,这时候喂食应该虫子都会正常摄食.这时候往往又是另一次传承的开始.
参考资料1.这是锹甲虫 当宠物养小心被夹到·寿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