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马立诚,1946年出生,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政论家。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北海道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到2013年为止,出版18本着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文名

马立诚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46年月日

职业

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代表作品

《交锋三十年》

性别

人物生平

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政论家。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北海道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着作,到2013年为止,出版18本着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极力鼓吹对日新思维,反对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不可否认地纵容了日本的狼子野心,造成了今天日本的猖狂和肆无忌惮。

与此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驳斥和反对,乃至被许多网民称汉奸。

主要观点

一、2008年出版的《交锋三十年》一书,梳理改革开放30年,提出一个理解掌握改革开放进程的思路和框架:30年来发生了四次大争论,也就是实现了四次大突破。第一次大争论:“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第二次大争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第三次大争论: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第四次大争论:中国改革开放搞错了吗?

二、2012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指出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群雄初起的春秋局面,该书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概括为八种,并评述了八种思潮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这八种思潮是:邓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和新儒家思潮。

三,2002年发表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一文,主张中日两国克服各自的民族主义,实现和解,共同建设东亚共同体。此人认定,在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南京的人口只有20万,而且在日军攻占南京一个月后增加到了25万。这个事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疑点,至今仍在争论之中。因为是在战争中间,所以难免会有杀伤,但绝不会是什么大屠杀。

影响力事件

1998年出版的《交锋》一书,震动全国,发行200万本,是第一部以反左为主线的评述改革开放20年历史进程的力作。出版之后多次再版,一直畅销不衰,影响了两代人。

2012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出版之后连续被深圳和北京评为当年好书,连续印行10版,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成为公认的解读当代中国的重要读物。[2]

2002年发表的《对日关系新思维》,引发巨大轰动,11年来在中日两国仍然争论不休。

人物介绍

马立诚, 1946年出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政论家。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着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8年马立诚与凌志军合作撰写《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呼喊》,出版后连续两年成为当年中国最畅销书。《交锋》发行200万本,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

主要观点

改革开放30年,气象万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法。他提出一个思路和框架,梳理和概括30年的历程,这就是“30年来的四次大争论”,也就是四次大突破。也有学者说是三次大争论,这是偏重从经济领域着眼的。他认为,如果把政治、文化、经济各领域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是四次大争论。

第一次大争论: “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

第二次大争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第三次大争论: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

第四次大争论:中国改革开放搞错了吗?

参考资料

1.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环球网

2.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党建网

标签: 马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