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汉语成语)

作壁上观汉语成语

作壁上观(拼音:zuò bì shàng gu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一旁观望,不给予帮助。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中文名

作壁上观

拼音

zuò bì shàng guān

近义词

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反义词

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用法

贬义,谓语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由于朝廷荒淫无道,百姓生活悲惨,天下大乱。项羽与叔父项梁不堪忍受这种局面,率兵起义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

项梁接连取胜,秦二世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定陶一战,项梁战死。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楚军开抵安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等着秦赵两败俱伤时,才出击。项羽几次催促宋义渡河作战,都被拒绝。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策,你则不如我。”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并报告楚王。楚王命项羽为主将。

项羽率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把锅砸碎,把船凿沉,意思是不给自己留退路),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各地援赵部队已有十几支,只是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楚军获得了大胜,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成语寓意

故事中宋义为避秦军锋芒,保存实力而想“坐山观虎斗”,殊不知这种“隔岸观火”的计谋并不适合实力悬殊的秦军与赵军。很多人都有这种看热闹的心理,两人打架,边上有看热闹的;一群人忙碌地做事,旁边也有什么不做看热闹的。人们要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只有去帮助别人,别人在你危险的时候才会帮你。项羽弑将杀敌,破釜沉舟后举得胜利,告诉人们遇事应当机立断,不要失去恰当的机会。切忌黄鹤楼上看翻船,否则日后定会后悔。[2]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肯出力帮助争斗者中的一方。多用于别人需要帮助或有两方的人相争的场合。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多含贬义。

运用示例

清·魏秀仁《花月痕》五〇回:“可笑当事的人,尚复唯唯诺诺,粉饰升平,袖手作壁上观。”近代·鲁迅《两地书·七》:“我以为对于校长主张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复杂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作壁上观的。”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狗》:“骂的是狗;用的是让我所能听懂的语言。那弦外之音是:‘我已尽了管束之责了,你如果被狗吃掉奠要怪我。’然后他就像是在罗马剧场里看基督徒被猛兽扑食似地作壁上观。”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二章:“官军与李自成一旦交战,文富无路效力,只好作壁上观了。”

成语辨析

作壁上观—袖手旁观

两者都比喻从旁观望,不予帮助。常可相通。区别在于:用法不尽相同。“袖手旁观”常作状语,“作壁上观”一般不作。“作壁上观”前面可加上“袖手”;“袖手旁观”当然不能。“作壁上观”的原义,跟“袖手旁观”有较明显的区别。

参考资料

1.作壁上观的意思·汉辞网

2.作壁上观·词语库

标签: 作壁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