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拯民(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长子)

杨拯民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长子

杨拯民(1922年~1998年),陕西蒲城人,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长子。

1934年在其父创办的尧山中学读书,1938年入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生于1922年12月15日,死于1998年10月23日。

本名

杨拯民

别名

杨思毅

所处时代

近现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陕西省蒲城县

出生日期

1922年12月15日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建国后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

性别

国籍

汉族

毕业院校

延安抗大

政党

共产党

父亲

杨虎城

人物事迹

1922年12月15日,杨拯民出生在西安附近的高陵县的通染坊镇,4岁时母亲罗佩兰身染重病去世。自幼失去母爱的杨拯民并不孤苦,他在父亲那里得到了双倍的爱。父亲杨虎城见童年时代的杨拯民体弱多病,便给他请了一位国术师,教他练国术,几年下来,小拯民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

除此之外,小拯民每天早上在父亲的带领下,还跟着部队战士们一起出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体质。那时的小拯民就受到了时任西安“剿总”的张学良的喜欢。一次,杨拯民随父亲和张学良将军一起乘车去军营训练团视察,开车的是张学良将军,父亲杨虎城坐在张将军旁边,杨拯民坐在后排两位副官中间。此时张学良将军开玩笑说:“小家伙,真乃将门虎子。今天在车中的人算你的官最大,我给你当司机,你父亲和我的副官给你当保镖。哈,你的派头不小呢。”

1929年至1938年在天津、北平、西安、蒲城等地求学,1937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列宁主义研究室和俄语学习班学习。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5月至1944年9月,先后任米脂县统战部副部长、中共银城市委书记。1944年9月至1946年11月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军分区和延属军分区副司令员。1947年任骑兵第六师副师长、党委副书记。

1948年1月任黄龙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4月任大荔军分区司令员、地委常委。全国大陆解放以后,杨拯民同志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工业经济建设。1950年4月,他主动请缨到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基地工作。

少年时代的杨拯民,在小学读书时就了解到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史。“九一八”事变时,杨拯民听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的血腥屠杀,占领了美丽的东北三省的消息后更是义愤填膺。那时的杨拯民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名字由来

读小学的杨拯民开始对自己的名字“拯民”两字的意思有了一点了解,但是又不十分清楚。一次,小拯民放学回到家里,问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什么?杨虎城摸着儿子头,并告诉他说,孙中山先生有两句名言“拯斯民于水火之中”,“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这两句话我也非常喜欢。杨虎城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敬重,同时也为了表示自己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于是截取这两句话中“拯民”二字,作为儿子的名字。

学习经历

1929年至1938年在天津、北平、西安、蒲城等地求学。

1935年,14岁的杨拯民不慎摔了一跤,摔成了脑震荡,后引起严重神经衰弱,医生建议他用外出旅行的办法来恢复健康。这年的7月,杨拯民在大夫的陪同下起程去日本。来到日本后,杨拯民看到了日本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他非常羡慕,也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强大起来。

在日本,每当他看到日本人在中国人面前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时,便万分气愤。每当在日本餐馆里吃饭,只要一说你是中国人,吃饭的日本人马上会换个位置。日本人那种瞧不起中国人的神态实在叫杨拯民难受。这些对少年杨拯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也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落后民族的痛楚。

经历“西安事变”后的年轻杨拯民,就对蒋介石已完全失去信心。为了追求光明,他决心到延安去。1937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列宁主义研究室和俄语学习班学习。

1938年3月,杨拯民怀揣中共中央青委书记冯文彬写给罗瑞卿的介绍信,来到延河之滨,进入“抗大”二大队一队,成为抗大的第四期学员。在这个大熔炉里,杨拯民很快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又进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

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经历

在战争年代,杨拯民主要从事军事工作,也曾当面向周恩来坦陈他对当时延安开展的所谓“抢救运动”的看法,并建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搞好甄别平反工作。杨拯民还亲自参加了智取华山等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1942年5月至1944年9月,先后任米脂县统战部副部长、中共银城市委书记。1944年9月至1946年11月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军分区和延属军分区副司令员。1947年任骑兵第六师副师长、党委副书记。1948年1月任黄龙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4月任大荔军分区司令员、地委常委。

军事才能

作为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又是将门出身的杨拯民,那时已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加之他又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又深造于毛泽东等一批领导人亲自授课的抗大,在我党的军事干部中无疑是个佼佼者。新中国成立后,如果他继续留在军中工作,应该说前途无量。然而,杨拯民却要求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之中,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甘肃玉门去工作。1950年,时任西北局第二书记的习仲勋是杨拯民的老上级。当杨拯民料理完了父亲的丧事后,就对习仲勋书记说出了他想搞工业的想法,并且就在大西北搞,还指名要到玉门油矿去。

那时,杨拯民才二十七八岁,并且已是正师级干部,文化程度比较高。正好西北野战军筹建空军,想选他去当参谋长,杨拯民却婉言谢绝了。杨拯民成了军队和地方争夺的人才。那时任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是彭德怀,他是一个很爱才的人,也希望杨拯民到西北空军工作。可是,杨拯民考虑再三,还是想去玉门搞石油工作。为此,还是习仲勋书记出面,亲自找到彭德怀司令,要求军队支持一下地方工作。这时,杨拯民才如愿以偿。

石油功臣

解放初期的玉门油矿,是国家重点油矿,也是当时最大的油矿。杨拯民到任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油矿生产的恢复工作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杨拯民领导的玉门油矿发展很快,到1957年底,玉门油矿由建国初的年产量十几万吨,发展成为年产100万吨的大油矿。那时的玉门油矿职工达5万人,加上家属达10万人。杨拯民当之无愧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

参考资料

1.杨拯民·历史记

标签: 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