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背之年,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老人。该用法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另见于《愈膏肓疾赋》、《东门行寄陈氏》等文。此外,辞书《尔雅·释诂》、《扬子·方言》、《说文解字》均对这一用法有所解释,尤其《释名·释长幼》一篇,明确指出,九十曰鲐背。
拼音tái bèi zhī nián
鲐背之年
《诗经·大雅·行苇》
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释义与出处
释义
鲐背之年,背如鲐鱼之年,也就是年纪非常大的时候。
鲐:
①指鲐鱼,一种体侧有斑纹的海鱼,也叫“鲭”。
桓宽《盐铁论·通有》:“莱、黄之~,不可胜食。”
②[鲐背]高寿的老人。人老时,背如鲐的斑纹。
柳宗元《愈膏肓赋》:“~~鹤发成童儿。”
鲐背:
比喻年老的人气色衰退,皮肤消瘦,背若鲐鱼。
三国魏.曹植〈魏德论〉:「鲐背之老,击壤而嬉。」
《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又有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也作「骀背」。[1]
出处
语出《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
台背:或谓背有老斑如鲐鱼,或谓背驼,总之都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台,同“鲐”。
此外,鲐在代称年老之人时,还可组词:鲐颜(老迈的容颜),鲐稚(老幼);鲐叟(老人)等。
相关文献
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这一用法在中国古代四大训诂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中均有解释,且广泛运用于诗文当中。
辞书注解
《尔雅·释诂》
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
《扬子·方言》(全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眉,梨,耋,鲐,老也。东齐曰眉,(言秀眉也。)燕代之北鄙曰梨,(言面色似冻梨。)宋卫兖豫之内曰耋,(八十为耋,音绖。)秦晋之郊,陈兖之会曰耇鲐。(言背皮如鲐鱼。耇音垢。)
《说文解字》
海鱼也。各本也作名。今依史记正义,汉书注,文选七命注正。鲐亦名侯鲐。卽今之河豚也。吴都赋。王鲔侯鲐。以王侯相俪。改作鯸者,非。货殖传。鲐鮆千斤。鲐状如科斗。背上靑黑。有黄文。诗。黄发台背。毛曰。台背,大老也。笺云。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是谓台为鲐之叚借字。今尔雅作鲐背。从鱼。台声。徒哀切。一部。
《释名·释长幼》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如《释名》所述,九十岁有诸多称谓,除了鲐背,亦有黄耇(gǒu)、胡耇、冻梨、齯(ní)等称谓。此外,《释名》亦详细列举了其他年龄的称谓,简单列举如下:
始生:婴儿、嫛(yī);
始能行:孺;
七年:悼;
毁齿:龀(chèn);
十五:童;
二十:弱;
三十:壮;
四十:强;
五十:艾;
六十:耆(qí);
七十:耄(mào);
八十:耋(dié);
九十:鲐背、黄耇、胡耇、冻梨;
百年:期颐;
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其他文献
《魏德论》(曹植)
黄吻之龀,含哺而怡。鲐背之老,击壤而嬉。古虽称乎赫胥,曷若斯之大治乎!
《愈膏肓疾赋》(韩愈)
绥之则寿,挠之则散。善养命者,鲐背鹤发成童儿。(鲐,海鱼也。鲐背,谓背有鲐文。鲐,音台。)
《焦氏易林·震之比》(焦延寿)
耋老鲐背,齿牙动摇。近地远天,下入黄泉。坤为老、为鱼,艮为背,故曰鲐背。
《元日》(梅尧臣)
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鲐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李心传)
垂髫鲐背,山农野叟,咸以手加额,仰面谢天。
《蓼斋后集·东门行寄陈氏》(李雯)
君奉鲐背老母,余悲父骨三年尘。
《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蒲松林)
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馀;又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
《集余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曹寅)
鸠车竹马曾经处,鲐背庞眉识此生。
参考资料1.鲐背词语解释·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