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拼音:míng chá qiūhá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明:视觉敏锐。察:看。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多含褒义。
中文名明察秋毫
míng chá qiū háo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比喻微细之物。毫亦作豪。
褒义,谓语
联合式
释义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1]
例句
包公办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无所遁形。
无论嫌犯多么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
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在警方明察秋毫的侦办下,这件悬案,终于宣告侦破。
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明察秋毫的鉴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这件抢案由于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辨识
意同明察秋毫」及「洞若观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意异「明察秋毫」侧重于形容观察巨细靡遗;「洞若观火」侧重于形容观察透澈深远。
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凭着对商场的敏感度,他洞若观火地预测电子业将是一片荣景。
成语故事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参考资料1.明察秋毫·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