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成事(汉语成语)

因人成事汉语成语

成语因人成事,意思就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拼音

yīn rén chéng shì

名称

因人成事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释义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结构

偏正式

释义

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指依凭他人办成事情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1]

典故

战国时,秦国进攻赵国,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在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想说服楚王签定合纵盟约,共同抗秦;从早上就开始谈,直到中午还没有议决。平原君挑选来的那十九个随从怂恿毛遂去与楚王谈判,毛遂闯上殿去,侃侃而谈,晓以利害,迫使楚王订立了盟约。然后楚王、平原君、毛遂歃血为盟。毛遂左手拿着盛血的盘子,右手招呼那十九个随从说:“你们也来喝点这血酒。你们这些人,庸庸碌碌,正是人们所说的那种依赖别人办成事情的人。”

示例

小将~,何足道哉!(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2]

我们要自力更生,决不低三下四,~。

相关词

依人而立   倚仗他人 成事、因人制宜、功成事立、因人设事、因人而施、既成事实、巧能成事、因人废言、因人而异、不因人热、素见成事、成事不说、败事有余,成事不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成事不足,败事有馀、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成事不足,坏事有余、败事有馀,成事不足、成事不足,坏事有馀。

押韵词

博闻彊志、竭忠尽智、大天白日、低三下四、朝发夕至、淋漓尽致、鸿鹄将至、无所不至、颠三倒四、生辰八字、再三再四、一蹴而至、凤鸟不至、相见无日、有天无日、小巧别致、聪明才智、朝三暮四、垂拱而治、群贤毕至、残羹冷炙、各言其志、遮天蔽日、白虹贯日、鸿鹄之志、不三不四、咬文嚼字、日甚一日、老之将至、饱食终日。

故事详情

“因人成事“,是毛遂讥讽不顶用的同伴的话;“三寸之舌“则是平原君称赞毛遂的话。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平原君马上求见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可是楚王惧怕秦国,不肯答允。两个人从清早谈判到中午,也没谈出结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阶下,等得焦急起来。那十九人就对毛遂开玩笑说:“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锥尖吧!“毛遂二话不说,提剑登阶,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说了这么半天还决定不下来呢?“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随员。“楚王便转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给我下去!我正在同你们君主谈话,你算个什么?“毛遂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你仗着楚国是个大国,就这样随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这十步之内,大国也没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声了。

毛遂接着说:“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诸侯,难道他兵多吗?只不过能发挥他的优势,振奋他的威力罢了。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本钱。象楚国这样盛强,天下各国都不能对抗。白起,小娃娃罢了,带了几万兵来和楚国打仗,一战就夺去了你们的鄢、郢等地;再战就烧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战干脆俘虏了大王你的先人,这是百辈的仇恨啊,连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好歹!军事联盟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惭愧,连连称是,满口应承说,“确实象先生说的,愿意把全国的兵力参加同盟。“毛遂又逼问:“联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说:“定了。“

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说:“快拿鸡、狗、马的血来!“血来了,毛遂捧着铜盘跪献给楚王说:“请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边,这是定盟的仪式;接着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着血盘子,用右手招唤殿外的十九个人说:“喂!你们接着在堂下涂血吧。你们这些老爷碌碌无能,就象所说的依靠别人成事的!“

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靠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称赞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郸,感慨地说:“我不敢再鉴别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国一次,就使赵国的声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雄兵还强啊!“后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

以后,人们就把自己没本事,而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用“三寸之舌“来形容人的能说会道、善于辩论。 

参考资料

1.因人成事·高考网

2.因人成事耻矜夸·吴江诗词网

标签: 因人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