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子”,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记载:冈桐,即白桐之紫衣者。“油桐子”又名:罂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遗》),荏桐(《本草衍义》),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落叶乔木,高3米至10米。油桐,大戟科,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枝条粗壮,叶卵圆形,花雌雄同株,花萼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状,种皮木质。花果期3-9月。有粗壮无毛之枝,幼枝稍具长毛。
界植物界
油桐子
桐子、桐油树子、高桐子、油桐果
SeedofTungoiltree
油桐小乔木
3米至10米
概述
油桐子油桐子出自《本草纲目》;《纲目》:冈桐,即白桐之紫衣者。油桐,枝干花叶并类冈桐而小,树长亦迟,花亦微红。但其实大而圆,每实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枫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谓之紫花桐,人多种莳收子,货之为油,入漆家或艌船用,为时所须,人多伪之,惟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为真。
油桐小乔木,高达9m。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2cm,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诱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
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3-6cm。种子具厚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较大,树皮及树叶次之,新鲜的毒性较大。种子榨油后的油饼仍然有毒,比桐油毒性大。人食5—6粒种子即可中毒,症状先是腹痛,大吐大泻,然后头昏、口渴,以致虚脱等。山羊吃其叶,出现精神萎糜、腹泻、不食、流涎、便血等症状。[1]有些尚有咳嗽、鼻漏,有些有神经症状。
马中毒后不食、出汗、以及胃肠炎症,下痢、流涎、呼吸困难、心悸、全身抽搐、因心衰而死。[2]在牧区幼树树丛放牧的牲畜吃后能引起死亡,牲畜吃修剪下来的枝条也是危险的。
油桐根:消积驱虫,祛风利湿。用于蛔虫病,食积腹胀,风湿筋骨痛,湿气水肿。
油桐叶:解毒,杀虫。外用治疮疡,癣疥。
油桐花:清热解毒,生肌。外用治烧烫伤。
药品简述
油桐子药名:油桐子
汉语拼音:you tong zi。
英文名:Seed of Tungoiltre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科属分类:大戟科。
别名:桐子、桐油树子、高桐子、油桐果。
性味:甘;微辛;性寒;大毒。
功能: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
主治:风痰喉痹;痰火痹疬;食积腹胀;大、小便不通;丹毒;疥癣;烫伤;急性软组织炎症;寻常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枚;或磨水;或捣烂冲。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磨水涂。
生态环境: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
采收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炮制方法:将其堆积于潮湿处,泼水,覆以干草,经10d左右,外壳腐烂,除去外皮,收集种子,晒干。
用药禁忌
油桐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慎服。
不良反应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油桐,种子最毒,树叶和树皮次之,新鲜的毒性较剧。
中毒症状
误食后半至四小时内发病,轻度中毒表现为胸闷,头晕;一般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出汗,血性大便,全身酸痛无力,呼吸困难,抽搐,因心脏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
速洗胃,导泻;服蛋清或面糊;饮大量糖水及淡盐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如抽搐可用镇静剂;如循环衰竭可用强心兴奋剂等对症治疗。
民间解毒法:
方一、食红糖糯米稀饭;
方二、大量饮盐水;
方三、甘草一两煎水饱饮。
中药化学成分
油桐子1、种子含46%脂肪油(桐油),主要成分为桐酸(eleostearic acid),异桐酸(isoeleostearic acid)及油酸(oleic acid)的甘油酯。
2、油桐子各地产的油桐子的一般组成虽有差异,但总的说,种子含油约35%,种仁含油约50~61%。另一报道,果实含粗脂肪61.500%,粗蛋白质16.569%,水分3.742%,大部分的糖为非还元性糖,此外又含戊聚糖6.68%。油桐子榨油后的桐饼,尚含油3.1~6.6%,又含氮2.12%,磷1.13%。
因含有能引起动物胃肠炎的毒性皂甙,故不作饲料而常用力肥料。此种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饼的毒性远比桐油为大。据说,在70~100℃久热或在高压蒸气中2小时,该毒性成分能被破坏,但可能还含其他毒素。种仁中蛋白质种类尚少研究,其能溶于水者,可能为一种磷糖蛋白质;又用稀盐酸、10%食盐水、0.2%氢氧化钠,曾分别分出几种蛋白质。桐饼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以精氨酸(10.87%)、缬氨酸(8.33%)、亮氨酸(7.57%)和苯丙氨酸(7.28%)等为多。
3、同属植物Aleuritesmontana的种子组成及其所产的油,都与油桐极相似。此植物的油名木油(Woodoil),国际上常称为中国木油,而油桐所产的油名为桐油(Tungoil)。由于此二种油性质相似,故常混淆不清。木油中的桐酸含率为75%,比桐油的77%略低。
常用选方
1、治瘰疬:桐油树子磨水涂,再以一、二个和猪精肉煎汤饮。不可多用,宜多服数次。(《岭南采药录》)
2、治疥癣:油桐果捣烂绞汁敷抹。
3、治烫伤:油桐果捣烂绞汁,调冬蜜敷抹患处。
4、治锈铁钉刺伤脚底:鲜油桐果和红糖捣烂敷贴。(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5、治脓疱疮:嫩油桐果切开,将果内流出的水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6、治丹毒:油桐壳焙焦,研细面,香油调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7、治大小便不通:桐油树种子一粒。磨水服,大约半粒磨水一两。(《贵州草药》)
文献论述
1、《纲目》:风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2、《岭南采药录》:磨水涂瘰疬。
3、《贵州民间方药集》:有利便、催吐、镇咳作用。消积食,治气胀,并治妇女月经不调。外用可治毒疮、疥癣。
4、《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治疥癣、烫伤。
生药材鉴定
油桐子-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稍具光泽,平滑或有龟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无臭,味涩、苦后略甜。以黑色略带棕色,不焦不碎,味微苦而涩者为佳。
显微鉴别取儿茶粉末以水装置,放置片刻,量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针状结晶及黄色块状物。
- 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l-2滴,溶液呈墨绿色。(检查鞣质)
2、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2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0ml,加饱和溴水约5滴,立即发生黄白色沉淀。
3、取火柴杆一端入本品水浸液中,使轻微着色,待干燥后再浸入盐酸中立即取出,直火焰附近烘之,杆上即显深红色。(检查儿茶精)
4、取本品约0.2g,加水50ml使溶解,加浓盐酸5ml与甲醛试液10ml,水浴上加热,有黄棕色沉淀,放冷,滤过,滤液中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与固体醋酸钠5g,下部应呈棕红色,不得呈蓝色。(检查其他鞣质混入)
5、薄层色谱取本品细粉1g,加甲醇液10ml溶解,滤过,滤液供点样。另以儿条精甲醇液点样对照。同点于0.5%CMC硅胶G板上,用氯仿-甲醇-甲酸(8:2:0.08)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含1%盐酸的0.0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己醇溶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
药用植物栽培
油桐子-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寒,栽培区域范围在北纬22°15’-34°30';东经99°41'-122°07'。年平均温度16-18℃,在10℃以上的活动积温在4500-5000℃,全年无霜期240-270d,能耐冬季暂短低温(-8--10℃),长期处于-10℃以下则引起冻害。遇春季晚霜及花期低温受害极大。年降雨量900-1300mm。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可与花生、油菜、芝麻、赤豆、蚕豆等间作,亦可与杉树、茶树混交。
-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采用成熟果实,去皮后立即播种或用湿沙贮藏。春播,按行株距4m×4m开穴,每穴播种子2颗,覆土6cm,稍加镇压。经1-2个月出苗。出苗后每穴留壮苗1株。
-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要松土除草,施追肥,以磷钾肥为主。冬季要在行间中耕,并施以厩肥、堆肥。雨季要开沟排水。
-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枯萎病、角斑病;虫害有桑白盾蚧、油桐尺蠖、橙斑白条天牛等。
参考资料1.腹泻·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心悸·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