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读音为fā fèn,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下决心;立志;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中文名发愤
exert oneself;make a determined effort
勤奋
气馁
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
指下决心
基本内容
【词语】:发愤
【释义】: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突出了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
决心努力:~~图强。也作发奋。
【探源】:
(1)指下决心;立志。李白《白马篇》:“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2)指发泄愤懑。《楚辞·哀时命》:“独便悁而烦毒兮,焉发愤而抒情!”王逸注:“言己怀忠直之志,独悁悒烦毒,无所发我愤懑,泄己忠心也。”
基本解释
[exert oneself;make a determined effort]∶决心努力
[give free vent to one's grievance]∶发泄愤怒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引证解释
1.勤奋;决心努力。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着论,杜门绝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
《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1]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过年》:“小菡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发愤忘食”。
2.发奋振作。
汉·班固《东都赋》:“于是圣皇乃握干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
《后汉书·班超梁?#91;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于夷狄以要功名,多矣。”
《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毁,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
《明史·欧阳一敬传》:“自严嵩败,言官争发愤论事,一敬尤敢言。”
3.发泄愤懑。
《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乃发愤以表志。”
唐·成玄英《序》:“﹝庄周﹞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着斯论。”
明何景明《述归赋》:“左氏着《国语》,马迁抽《史记》,荀卿董子之流,皆有论撰,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
《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后汉书·袁术传》:“董卓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
《晋书·刘琨传》:“逆胡刘聪,敢率犬羊,冯陵辇毂,人神发愤,遐迩奋怒。”
宋·司马光《祭雷道矩文》:“无位于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鲠激昂。”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
5.犹含恨。
《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潘岳《马汧督诔》:“慨慨马生,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刘知几《史通·五行志杂驳》:“昭子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
《明史·刘源清传》:“振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源清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6、发奋学习。
指用功努力的读书。
参考资料1.发愤·千篇词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