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县(台湾省县城)

云林县台湾省县城

位于中国台湾省中部西侧,西临台湾海峡。面积1290平方千米。1988年人口80多万。汉族为主。明属天兴北路。清属诸罗县。光绪十三年(1887)设云林县,因县治林杞埔土名云林坪而名。后废。1950年复置云林县。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500毫米。农业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玉米、甘蔗、花生、薄荷等。渔业发达,以养殖业为主。名胜古迹有朝天宫、义民庙、振文书院、湖山岩寺、拱范宫等。

中文名

云林县

所属地区

台湾

下辖地区

斗六市、斗南镇、虎尾镇、土库镇、西螺镇、北港镇、大埤乡、褒忠乡、东势乡、台西乡、崙背乡、麦寮乡、林内乡、古坑乡、莿桐乡、二崙乡、水林乡、口湖乡、四湖乡、元长乡

建立时间

1887年

面积

1,290.8326平方公里

人口

722,858人(2010年)

地理位置

北纬120度0分0秒,东经23度0分0秒

著名景点

台湾北港朝天宫;云林朝天宫

地域名人

邓丽君;黄海岱

电话区码

05

基本资料

云林县位于彰化与嘉义两县之间,东接南投县,西临台湾海峡。全县1290平方公里,辖斗六市及斗南、虎尾、西螺、土库、北港5镇和14乡,县治设在斗六市,全县人口约80万。地处嘉南平原,以养殖渔业和丰硕的农产为云林最傲人的资源。云林外海自古便是优良的渔场,如今沿岸地区养殖业发达。全县交通方便,横跨浊水溪的西螺大桥和中沙大桥是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上最长的大桥。

云林县是台湾岛上汉人最早开垦的地方,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据台湾府志沿革记载,早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建彰州人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率领众人由笨港登陆,安营扎寨,从事开垦。笨港即今日的云林北港和嘉义新港一带,当时为繁荣的货物吞吐港,号为“一府二笨”。后来因北港溪经常泛滥改道,加上河道泥沙淤积,才由盛转衰。

在台湾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云林至今仍保持悠闲的步调,有着朴实的农渔风情。云林拥有优美的山林海景和丰饶的物产。其著名的风景名胜如清幽的草岭、樟湖;新奇刺激的古坑剑湖山世界;北港溪口的外伞顶洲是片处女地,其荒凉粗犷的景色别具特色,是钓鱼人的天堂。

北港朝天宫是全台300多间妈祖庙的总庙,也是云林最引以为傲的人文名胜。另外号称昔日三大牛墟之一的北港牛墟,形成至今已超过200年,是台湾仅存的两处牛墟之一,弥足珍贵。从福建流传到台湾的布袋戏,也在云林深深扎了根。还有台湾武术源起-西螺七嵌等人文景观。

云林县的地方特产如:西螺镇的酱油、大埤乡的酸菜、草岭的苦茶油等均享誉已久。著名农产如西螺的稻米、斗六文旦、古坑竹笋、北港花生等。若想品尝美味的小吃,除了三条仑和五条港的活海鲜不可错过外,北港朝天宫小吃云集,值得前往一饱口福。

旅游景点

华山

位于古坑乡与梅山乡交界处,风景区主峰大尖山高1299公尺,为云林县第二高峰,仅次于石壁山。前往华山风景区,沿途尽是起伏绵延的丘陵地,茶园、竹林一路相伴,风光旖旎。大尖山因为空气清新,视野辽阔,加上登山步道修缮完整,故一直为云嘉地区的郊游路线。登山步道多在茶园、槟榔树下穿梭,途中有几处位于茶园内的茶艺馆,视野良好,天气晴朗时,甚至可远眺台湾海峡。尤其在金秋季节,穿插在茶园里的金针花盛开,为青翠的山头镶上金碧的蕾丝,茶园处处,幽香阵阵。

草岭

草岭风景区

云林县

岭风景区地处云林东部山区,景色秀丽,清水溪和竹篙水溪两条河流随地势起伏弯曲,形成多处自然景致,昔日号称“草岭十景”。草岭地区处于断层带上,在近代几次地震山崩、狂风暴雨的冲击下,地貌显得更加峥嵘诡异。由于1999年集集大地震,而形成“新草岭潭”。

游草岭以草岭本庄为中心,再循路标前往各景点。新草岭潭面积广阔,宽百余公尺,前后长达5公里,是最新形成的天然水库,蓄水量相当于石门水库。蓬莱瀑布素有“草岭第一景”之称,瀑高约30公尺,水势颇为壮观。峭壁雄风是一块大石壁,由新草岭潭直矗而上,气势雄伟。水帘洞的瀑水宛如披着一袭缀满亮片的白纱,阳光照耀下,光彩绚丽。青蛙石位于水帘洞上方,像是一只蓄势正要跳入水潭中的大青蛙,栩栩如生。奇妙洞则是一处狭窄的洞穴,曲折奥妙,有些岩壁间尚须侧身才能通过,胖人请勿轻易尝试。

幽情谷

由于溪水常年冲刷,岩面被切割成狭长的小池,鱼虾悠悠,颇具情趣。断崖春秋整块山壁犹如刀削一般,苍茫粗犷,经过集集大地震的洗礼,石壁更加宽广,气势更加壮阔。同心瀑布是清水溪的断层所形成,激流狂泻,瀑水在谷底蚀出一处水潭,深沉幽静,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位于上方的连珠池,也是由溪水冲蚀,造成大小不一的洞穴,每到雨季,池中有水,串串水珠相连,似是一串项链挂在此处。

民俗文化

布袋戏

早期台湾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一座简陋的戏台,几尊能上天入地的戏偶,便使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巨星演唱会逊色,俗话说“做戏憨,看戏狂”,便生动道出昔日布袋戏受欢迎的程度。

布袋戏俗称“掌中戏”或“小笼”,相传于明朝时,有位落第秀才,到庙里问得一卜,“功名威赫归掌上,荣华富贵在眼前”,名落孙山后,编写剧文,以布偶演出,没想到大受欢迎,就此发展出现今的布袋戏。

布袋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原本只是“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的简陋舞台,到了清代才发展出精雕细琢的戏台与戏偶,清代以后便已发展成风行民间的剧种。布袋戏于道光、咸丰年间从福建传入台湾,由最初的唐山师傅带来走江湖的笼底戏,演变成热闹喧哗的北管戏,铿锵明快的节奏配上跑马、对打、跳花窗、摆阵等的特技演出,精彩逗趣地走入民间生活。

50年代后,布袋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绚烂华丽的金光戏取代了传统的布袋戏,后场的北管演奏变成了唱片播放,木偶也长大到本来的二倍有余,连原雕刻雅致的戏台彩楼也加上了霓虹灯和干冰等特效,甚至还搬上电视演出,摆脱传统的野台形式,造成相当大的轰动。布袋戏彻底地本土化了,但却也失去了质朴的乡土俚艺本质。

至今台湾仍有400多个布袋戏团,云林县占有六分之一,其中有两个重要流派,堪称是台湾布袋戏的重镇。在本土文化寻根热的潮流下,南北各地设立多处的布袋戏文物馆,此外民间成立了多支小学生剧团传扬传统艺术。

参考资料

1.云林县·词都

标签: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