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之一。
中文名国家自然科学奖
主办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之一,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1]
评审标准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者要求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并符合“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这三大评审标准。
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奖励等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分设一、二等奖两个等级。
基本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术上为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中,在信息、材料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突破性进展,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引用,能推动学科发展,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重大发现的中国公民。中国科学界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称为“皇冠上的明珠”。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颁发情况可以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有24个项目获一等奖。而从2000年至2011年的12年中,只有4个项目获一等奖。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一等奖条件苛刻,但宁缺毋滥。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将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公开部分,另有2项未公开)
1956年(当时称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
1、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
完成人:华罗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2、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
完成人:吴文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3、工程控制论
完成人:钱学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982年(1982年起,正式称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完成人: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季爱雪、邢其毅(北京大学),汪猷、徐杰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完成人: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韩景行、朱大绶、吕华、王懋基、朱夏、关士聪等(地质部),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翁文波、余伯良、邱中健、田在艺、胡韩元、赵声振、李德生等(石油部),张文佑、侯德封、顾功叙、顾知微(中国科学院)
3、配位场理论研究
完成人:唐敖庆(吉林大学)及其研究集体:孙家钟(吉林大学)、邓从豪(山东大学)、张乾二(厦门大学)、江元生(吉林大学)、鄢国森(四川大学)、戴树珊(云南大学)、刘若庄(北京师范大学)、赵景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古正(四川大学)、李伯符(吉林大学)
4、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
完成人:王淦昌、丁大钊、王祝翔(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5、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
完成人: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郭文魁、程裕淇、王曰伦(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绍伟(地质部情报研究所)、李廷栋、耿树方、李春昱(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鸿祯(武汉地质研究所),张宗祜(地质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
6、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完成人:陈景润、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潘承洞(山东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史》
完成人:李约瑟等(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1987年
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完成人: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郑度、常承法、吴征镒、尹集祥、文世宣、李吉均、张经炜、李文华、佟伟、高以信、程鸿、杨逸畴、黄复生、温景春、冯祚建、周云生、黄文秀、高登义、陈传友、韩裕丰、李炳元、章铭陶、武素功、王金亭、倪祖彬、关志华、张祖荣、滕吉文、郑喜玉、路季梅、邓万明、张谊光、谢自楚、宁学寒、王连城、邵启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北京大学等)
2、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
完成人:廖山涛(北京大学)
3、东亚大气环流
完成人: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陈隆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完成人:唐敖庆、江元生(吉林大学)
5、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完成人:王德宝、汪恩璧、汪猷、郑可沁、朱莹书、陈海宝、陈慎、裘慕绥、梁镇和、申庆祥、杨再定、胡美浩、王贵海、吴仁龙、余允华、陆蕴华、陈常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
6、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完成人:邹承鲁、许根俊、孙玉琨、杜雨苍、赵康源、周海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完成人:王文采、汤彦承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
完成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楼庆西、郭黛娅(清华大学)
9、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
完成人:郭可信、叶恒强、李斗星、张泽、王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0、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完成人:涂光炽、王秀璋、陈先沛、张宝贵、杨蔚华、程家平、樊文苓、赵振华、喻茨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1、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
完成人:陆家羲(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
1989年
1、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完成人:赵忠贤、杨国桢、陈立泉、杨乾声、黄玉珍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与设计
完成人:唐稚松(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1991年(空缺)
1993年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
完成人:秦仁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95年(空缺)
1997年
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
完成人:冯康等(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1999年、2000年、2001年(空缺)
2002年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
完成人:蒋锡夔、计国桢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003年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完成人:侯先光(云南大学)、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舒德干(西北大学)
2004年、2005年(空缺)
2006年
1、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完成人: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 (南京大学)
2、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
完成人:支志明 (香港大学)
2007年、2008年(空缺)
2009年
《中国植物志》
完成人:钱崇澍、吴征镒、李锡文、胡启明、陈艺林、陈心启、崔鸿宾、张宏达等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
2010年、2011年、2012年(空缺)
参考资料1.奖项简介·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