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汉语汉字)

汉语汉字

楞,汉字,拼音为léng,同“棱”。(古汉语中读léng或lèng)。本义:四方木、棱角。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如:楞子(棱角);楞缘(楞角边缘);楞角(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中文名

拼音

lénɡ

繁体

部首

仓颉

DWLS

注音

ㄌㄥˊ

总笔画

13

笔顺编号

1234252214153

部外笔画

9

五笔86

SLYN

五笔98

SLYT

四角号码

46927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 695E

基本字义

●楞

léngㄌㄥˊ

1. 〔~场〕木材采运过程中汇集、堆存和转运的场所。

2. 同“棱”。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n2 [客英字典] lin2 [台湾四县腔] lin2 [东莞腔] len5 [宝安腔] lin2 [梅县腔] lin2 [客语拼音字汇] lang4

◎ 粤语:ling4

[平水韵]:下平十蒸

English

used for Ceylon in Buddhist texts[1]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楞léng

〈名〉

(1) (同“棱”。本义:四方木;棱角)

(2) 同本义 [square timber;arris;edge]。如:楞子(棱角);楞缘(楞角边缘);楞角(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3) 物体上一条条凸起来的部分 [ridge]。如:楞坎(地面突起的陡坎子);楞楞(凸起显露的样子)

(4) 另见lèng

常用词组

楞层

基本词义

◎楞lèng

〈形〉

(1) 失神、发呆 [stupified]

班惊楞,逡巡来答。——干宝《搜神记》

(2) 又如:楞子眼(因酒醉或其他原因而眼神呆滞);楞楞 (傻傻的模样);楞神(失神、发呆);楞然(惊奇发呆貌);楞中楞(发呆貌);楞柯柯(亦作“楞磕磕”、“楞呵呵”。形容发呆的样子)

(3) 凶狠;蛮横 [ferous]。如:楞层(威猛、严厉的样子);楞不讲理

(4) 冒失,鲁莽 [rash]。如:楞人(冒失莽撞的人);楞伙子(冒失的小伙子);楞子(指粗鲁莽撞的人)

(5) 另见léng

古代汉语释义:

1·léng ①同“棱”。棱角《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角。”(瓦合:指与众人相合。圭:玉制礼器。)②量词。指少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老圃慌了手脚忙把锄头锄出一~地来,把尸首藏好。”

2·lèng ③失神,呆。干宝《搜神记》卷三:“班惊~,逡巡未答。”(班:胡母班,人名。)④猛狠。关汉卿《四春园》三折:“批头棍大腿上十分~,不有他怎不招承。”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楞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9

与棱同。

又楞严,浮屠书名。 四方木。从罒,非。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

柧也。从木夌声。鲁登切

说文解字注

(棱)柧也。从木。夌声。鲁登切。六部。俗作楞。[1]

音韵集汇

上古音系

字头

声符

韵部

对应广韵小韵

拟音

注解

rɯːŋ

集韵为棱或体

广韵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系

韵摄

广韵目次

高本汉

王力

李荣

邵荣芬

郑张尚芳

潘悟云

蒲立本

推导现代汉语

古韵罗马字

有女罗马字

注解

鲁登

登开

平声

一等

开口

下平十七登

ləŋ

ləŋ

ləŋ

ləŋ

ləŋ

ləŋ

ləŋ

leng2

long

long

四方木也鲁登切六

蒙古字韵

字头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修正)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音译

音译(修正)

音译(其他形式)

拟音

声调

注解

ꡙꡜꡞꡃ

lʰing

ləŋ

平声

中原音韵

字头

小韵

声母

韵母

韵部

声调

四呼

宁继福

注解

庚青开

庚青

阳平

开口呼

ləŋ

洪武正韵牋

字头

小韵

反切

韵目

韵部

声调

卢登

十八庚

平声

分韵撮要

字头

小韵

声母

韵母

韵部

声调

注解

第七英影应益

阳平

窻楞四方木也又楞严经

字形结构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木方 ;

汉字部件分解:木方

笔顺编号:1234252214153

笔顺读写:横,竖,撇,点,竖,横折,竖,竖,横,点,横,横折钩,撇。

相关词语

楞次定律

方言集汇

◎ 赣语:leng6 一楞子(很多)

◎ 客家话:[海陆腔] lin2 [客英字典] lin2 [台湾四县腔] lin2 [东莞腔] len5 [宝安腔] lin2 [梅县腔] lin2 [客语拼音字汇] lang4

◎ 粤语:ling4 

参考资料

1.楞·汉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