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因地处丝绸之路这条中西贸易通道的中段,各族人民特 别是维吾尔人具有重商、崇商、经商的传统。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 他们长期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 “巴扎”,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它遍布新疆城乡。 在南疆维吾尔人聚居地区,差不多每个乡镇、交通路口,都有巴扎。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 他们长期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 “巴扎”,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它遍布新疆城乡。
中文名大巴扎
Bazaar
维吾尔语
集市
交通路口
新疆各地
新疆国际大巴扎
繁荣的大巴扎市场新疆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国际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新疆国际大巴扎是新疆商业与旅游繁荣的象征,也是乌鲁木齐作为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又是一座标志性建筑。以传统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筑语言堆砌,体现空间和光影的变化,在涵盖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对中亚及中东地区的辐射极具亲和力。[1]
新疆国际大巴扎硬件设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级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会厅;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广场;3000平方米大巴扎欢乐广场;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广场;80米新疆第一观光塔;1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
国际大巴扎大型 Shopping Mall内设各式商铺;水景欢乐广场;汇聚新疆百种特色小吃的美食广场;宴艺大剧院;可供游人参观的伊斯兰清真寺;表现十二木卡姆大型主题浮雕内置观光电梯的超级观光塔;号称"西域第一街"的阳光步行街;大型停车场;便捷购物、观光电梯;现代化标准洗手间;通透采光天幕中庭。
2003年6月26日,大巴扎举行了盛大的竣工落成庆典和文化艺术节, 建成的巴扎成为乌鲁木齐地标之一; 9月, 五星级服务标准的大巴扎千人宴艺大剧院正式开业揖客; 11月,大巴扎超然入选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民俗风情一条街";12月,大巴扎被纳入新疆 "冰雪风情游"的重要驿站; 2004年2月,国际大巴扎荣膺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 5月,新疆房地产界授予大巴扎为 "五大黄金旺铺"。
近两年来,大巴扎圆满地接待了大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成功地举办了数届国际性的公益和商业活动,在为大巴扎赢得良好声誉、不断彰显企业文化的同时,大巴扎旅游产业也逐步走向成熟。
新疆第一观光塔,80米高的观光塔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第一层为观景台,面积216.5平方米;第二层是派莱克酒吧,酒吧墙面附"新疆十大迷"景观图文及新疆各少数民族风情介绍图文,在此把酒临风,纵横古今,阔谈天下,体验颠峰人生,时有民乐盘旋回荡,真可谓人间绝境也!
旅游工艺精品店――国际大巴扎工艺品店位于国际大巴扎欢乐广场,专营国际大巴扎品牌旅游纪念品,由专业设计师绘萃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制作的旅游纪念品,每一件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质量上乘,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新疆国际大巴扎大型宴会厅是新疆目前最大的具备大型歌舞表演并同时可容纳1000人用餐、以新疆民族歌舞、文化、饮食结为-体的大型歌舞宴会厅。饮食改变了传统的围餐制而采用了欧美西方的分餐形式,以新疆民间歌舞表演为主导饮食的观赏性餐饮广场。
国际大巴扎美食广场总面积达3225平方米,广场汇聚了全国56个民族的经典美食。一楼已有国际知名连锁餐饮集团进驻,特色的新疆美食如:烤全羊、烤肉、拌面、抓饭、那仁、烤包子、骨头汤等等,让您饱尝西域美食。
文化特色
大巴扎一
据波斯史料记载,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5岁学算术,7岁学手艺,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生意人。在唐代,从地中海到长安,巴扎几乎被粟特人垄断。故此,粟特人有“东方的腓尼基人”之称。
疏勒人得利粟特人的熏染,商气自然浓重。绵延七千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的兴起,像一剂催化剂,把地处丝路要冲的喀什变成著名的“国际商埠”,成了东西方货物交汇最佳的中转枢纽。它东接玉门、敦煌,西达月氏、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北连乌孙(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通罗宾(今克什米尔)、印度。喀什占尽地理优势,它西倚葱岭东向沙漠。西去的商队,饱尝戈壁风沙之苦后,将在喀什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达坂的准备;东往的商贾,从雪岭上下来,在此稍定惊魂,便筹计穿越千里戈壁之行。堆积如山的货物在此倒手,喀什人饱览了商品大买卖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钱诱惑,眼花缭乱,怎能不商心萌动,跃跃欲试?
而粟特商人、波斯商人、东罗马商人,成了维吾尔族人经商的“传教士”。别小看了这些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的“胡商”,他们除囊中丰盈外,还善言巧辩。他们深深的眼窝里,滴溜溜转动的眼珠子,透着商人的聪颖和机智。他们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令西方人叹为观止,赞声不绝。西方贵族视中国的“赛尼斯”(丝绸)为荣耀时髦之物,“胡商”利用这虚荣的心理,大发其财。一匹丝绸一旦转运到罗马市场,剪成零头高价出售。算下来,一两丝绸值一两黄金,一匹就值几公斤黄金,这又是何等巨利的买卖!
“胡商”的高超技艺,维吾尔族人瞧在眼里,热在心头。于是,喀什人的劳作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地处荒凉大漠的西部人,自古以放牧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使他们从小铸就了铁骨般的躯体和意志。丝绸之路的开拓,犹如一条金光灿灿的大道,给这些孤陋寡闻,清贫如洗的“土著”牧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运气。
维吾尔族的这一历史变化,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畜牧经济,转而从事农业和工商活动。很快,他们成了漫漫丝路上最活跃的商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由牛、马、驼、驴驮运的木制大轱辘车队。他们不仅按时向中原朝廷进贡,而且载着一批一批货物,向北宋的汴京和辽朝的上京走去,朝中亚细亚走去。他们用一句“萨拉姆空”(祝福语),博得欢心和信赖,畅通无阻。
古代维吾尔族人在向东和向西的贸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从此,经商人数骤增,经商技艺日臻娴熟,外部世界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了。后来,当洋洋得意的阿拉伯人自以为拥有无法超越的生意经时,才发现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和他们齐头并进,且有超越之势。这就是从古代走进现代的维吾尔族人。
二
新疆的巴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几乎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仿如画师的第一笔,作家文章的起头,有了开始便有了下文。维吾尔族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常常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古漠之地原本无巴扎,起初只是一两人、三五人在那里摆摊设点。有了摊铺(实则有的只是铺一些旧报纸而已)就有了好巴扎者趋之若鹜。天长日久,摊铺越集越多,排列成行,有了气势,形同市场。人们流连于此,或购物,或聊天,或品尝。新疆南部地区那些布满城乡的几百个巴扎,大多都是这么形成的。
维吾尔族人凑堆,却不乱分寸。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业门类去凑。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边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喀什有名的库拉克巴扎(玉米市场),塔西巴扎(石料市场),吐麻克巴扎(帽子市场),也里米西巴扎(瓜果市场)等,便都是凑起而成名的,有的已运转了二三百年,成了传世之地,今天仍是十分地兴隆。
闻名遐迩的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十几年前还是一块盐碱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乡村的几户农民凑在一起,出售土盐巴、干柴草等商品。后来,便有许多农民赶着毛驴亦步亦趋,也在此处安营扎寨。改革开放以后,经营者成几何级数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经营的热闹非凡的“东门大巴扎”。今天,当我们赞美巴扎时,绝不会忘记它的生身之母——当地的维吾尔族人。
大巴扎三
维吾尔族人的巴扎意识在古代与现代的交替互补中,在聪颖与愚昧的较量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
巴扎,像是一座淘不尽的金山。古代尚且不论,今天,喀什市有29万人口,经商者已高达两万余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这些经商者携家带口,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养活了家人。按每户五六人计算,他们供养了全市一半人口。这么多人靠巴扎维持生计,巴扎却未被涌来的“淘金”大军淹没、挖空,而是越发繁荣昌盛。巴扎就像“天方夜谭”中的魔毯,“阿里巴巴的金库”,维吾尔族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于是形成了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心绪烦闷去巴扎,每逢喜事去巴扎。
巴扎成了一种寄托,是排忧解愁的好去处,是难以名状的一块精神之地。维吾尔族人的这种意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非爹妈口授,而是亲身感受的结果。婴儿出生没几天,只要产妇能下床走路,就非要去巴扎不可。至于一两岁或几岁的小巴郎被大人抱到巴扎,更是寻常之事。婴儿、孩童从小置身巴扎,领略五光十色的盛景,等到十五六岁,自然成了巴扎通。他可以给你倒出一篓子一篓子巴扎的酸甜苦辣和由此演绎出的形形色色的世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喀什的维吾尔族人个个是巴扎迷、巴扎精。对他们来说,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族人。
参考资料1.新疆国际大巴扎简介·汽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