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是游蛇科的一种无毒蛇。该蛇背侧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达体中部后渐消失。生活于平原、丘陵或低山灌丛,常见于路边草丛和稻田中,有时也到家园附近活动。行动极为敏捷。喜在水中游泳、捕食。食物中包括鱼类、蛙类、鳞翅目幼虫和金龟子等。卵生,每年6一7月产卵。
中文名乌蛇
米汉、米来、乌眉、乌木、乌材、小叶乌椿、乌杆仔、乌材仔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蜥形纲
双孔亚纲
有鳞目
游蛇科
乌梢蛇属
乌梢蛇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乔木或灌木;
株:高达16米;
枝:幼枝、冬芽、叶下面脉上、幼叶叶柄和花序均被锈色粗伏毛;
叶: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稍背卷,有时带红色或浅棕色,中脉在上面微凸起,侧脉4-6对;叶柄长5-6毫米;
花:雌花单生,花梗极短,基部有数枚小苞片;花萼4深裂,裂片卵形,两面被粗伏毛;花冠淡黄色,4裂,外面被粗伏毛,内面无毛;退化雄蕊8;子房密被粗伏毛,4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基部有粗伏毛,柱头2浅裂;
果: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1.2-1.8厘米,顶端有小尖头,初被粗伏毛,成熟时黑紫色,顶端有毛,有1-4种子;宿存花萼4裂,裂片平而略开展,卵形,长约8毫米,疏被粗伏毛,近基部被毛较密;
种子:种子椭圆形或近三棱形,长约1.2厘米;[1]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较广,国外未见报道;在云南仅在滇东北和滇东地区有分布。乌梢蛇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江苏、湖北、湖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乌梢蛇的种群量,分布的省(区)也较多,在上面介绍的省(区)均有分布;黑网乌梢蛇仅在云南省有分布;黑线乌梢蛇则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如贵州、云南等省的贮量最多。同一产地的乌梢蛇,有时体色差异也较大,这主要与栖息环境有关。
生长繁殖
卵生。一般一条雄蛇可供10-20条雌蛇交配。性成熟的雌雄蛇一般在秋季交配,雌蛇在翌年5-8月产卵,在交配繁殖季节,每次产5-17枚。要投喂充足有营养的饵料。
生活习性
乌梢蛇广泛生活在平原,丘陵及低山。常见于田野间,路旁杂草中、水边或庭院附近。行动为迅速敏捷,稍有惊动迅速逃窜。他主要以蛙类为食,也捕食鱼、蜥蜴等。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乌梢蛇出蛰活动后,不是急于摄食,而是继续消耗体内尚存的脂肪和营养,忙于寻偶交配时乌梢蛇次季的首要任务。乌梢蛇对场地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他蛇类更敏感,表现出强烈的喜暖厌寒、喜静厌乱等特点,养殖时应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
每年出蛰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其活动逐日活跃,当平均气温在25~32℃时活动最频繁。尤其是在适宜气温的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65%~75%时,发现该蛇在露天场所的活动时间较长。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其活动也会明显减少。当气温低于15℃时,即进入不愿活动的状态。一般说来,每年的7~9月为乌梢蛇的活动高峰期,约10月下旬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期仅6个多月。全年气温普遍偏低的地方,该蛇的活动期还短于此数,如黑龙江省。
外形特征
乌梢蛇,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
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以蛙类、鱼类为食。无毒。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
栖息环境
乌梢蛇多栖息在平原、低山区或丘陵,于田野、农舍中也能经常见到,春末至初秋季节常常出现在农田和农舍附近。此蛇活动敏捷,与有异常动静,不管是敌是友,均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绰号“一溜黑”由此得名。幼蛇背面呈深绿色,有4条纵纹贯穿于全身,与成蛇明显不同。
乌梢蛇属狭食性蛇类,主要以食蛙类为主,其次是泥鳅和黄鳝;幼蛇食蚯蚓、小杂鱼。笔者曾发现该幼蛇吞食过赤链蛇的幼蛇。该蛇卵生,每产6~16枚不等,最早产卵者见于每年的6月中下旬,孵化期38~45天。
种群分类
乌梢蛇在中国已知有三种,分别是乌梢蛇、黑网乌梢蛇、黑线乌梢蛇。在民间的俗名依次为黄乌梢、青乌梢、黑乌梢。这三种乌梢蛇若以入药党首选黑线乌梢蛇,此蛇是传统中药乌蛇干的原种蛇类;若以食用为主,乌梢蛇在市场上卖价最高,行内称之为“黄金条”;其次是黑网乌梢蛇;黑线乌梢蛇排在最后,因其骨质较僵硬,不便装袋运输,远途装运活蛇至目的地的死亡率较高;再者此蛇既不耐寒也不抗热,是蛇类中的“娇娇蛇”,异地引种时要格外注意。
繁殖饲养
在该蛇的活动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养蛇场(户)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不同季节饲料来源的实际情况,即本着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以最大的可能满足其营养所需;又要考虑到降低饲料成本的原则,尽量结合该蛇的食欲状况,合理选择,搭配饲料。每次的投喂量应依据该蛇的年龄﹑性别﹑个体体制状况﹑气候条件及两次投喂的间隔时间长短来灵活掌握,以稍有剩余为度。
如成蛇在产卵前的10~15天或产卵后食欲均比较旺盛,应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临近冬眠或出蛰后的10~15天内,该蛇基本上进食欲望,可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投喂地点应固定。最佳的投喂时间宜选在上午8:00~10:00,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季节和投喂当天的气候适时调整。总之,群蛇出动时要及时投喂,只有在确保该蛇吃饱﹑吃好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满意的饲养效果。
经济价值
乌梢蛇是一种经济价值很好的动物,它的肉、胆、蛇蜕都可以卖钱,其肉也可以食用,营养价值高于鸡、鸭、牛肉。目前,在香港每年大约销售70万条。另外,其皮质保薄而韧,是制音调高昂激扬的胡琴琴膜的优质材料,目前国内市场蛇干市销售每公斤50元以上,蛇胆每公斤1000元以上。
参考资料1.乌材·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