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大学(1948年~1949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 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 [3] 。翻开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可以发现,从1937年起,历经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个主要阶段,而其中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的华北大学时期,人大校址就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今正定256医院)。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
中文名华北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中国河北正定
中国
1948年8月
高等教育机构
发展历程
华北大学成立于1948年8月24日,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二部为教育学院;三部为文艺学院;四部为研究部;两院分别是工学院和农学院。华北大学成立时,由吴玉章任校长,在校学生15000余人。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1950年10月,华北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
除此之外,华北大学还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在文、法、哲等多领域国内领先,近来还在理工科发展方面努力取得重大进步。人大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时期,最终于1950年定校址于北京,定名“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该学府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领袖人才和社会精英。现时,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AU),是一所以农学为特色和优势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现有农学与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 ,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同年11月,平原农学院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于1960年10月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英文为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BIT,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设立研究生院,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后转战华北,更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与著名的中法大学合并,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中共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于教育部,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杨尚昆、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学校的发展极为关心并加以具体指导。 1980年前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归教育部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建校以来,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形成“外、特、精”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仅以外交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1000多人,学校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截至2013年,学校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8人,来自45个国家的外籍教师147人。普通本科在校生4647人,研究生22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7人、硕士研究生1803人),外国留学生1341人。
医学院
如今的正定467医院还保留有一个专门的荣誉室,里面摆放着华北大学时期保留下来的几件珍贵文物。有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先生用过的一把椅子、华北大学学生曾用过的课桌,还有几张老照片。
医院里还有一座建于1858年的天主教堂,当年刘少奇同志曾在这里讲过课,校长吴玉章的60寿辰也曾在此举办,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前来祝寿。
教堂的东北角有一座古式的二层小楼名叫栖贤楼,吴玉章、丁玲等著名人士都曾在此居住,丁玲的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华北大学旧址
(正定县256医院)
二五六医院现保存下来的杏林会堂、栖贤楼、丁玲楼等古楼群以及整个营院,在1949年8月时均成为华北大学校址。
华北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的华北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翻开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可以发现,从1937年起,历经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个主要阶段,而其中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的华北大学时期,人大校址就设在正定县城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六医院。华北大学成立于1948年8月24日,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华大校长为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任副校长,钱俊瑞任教务长。
当时学校设置四部二院:一部是政治训练速成班,学制半年,钱俊瑞兼主任,林子明、李新为副主任,下设若干区队,每个区队四个班,每班学生约120人;二部是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及其他教育干部,何干之、李唯实为正副主任,下设国文、史地、教育、社会科学、外语及数理化六个系,学制除外语系为二年外,其他五个系均为半年;三部是文艺学院,沙可夫任主任,艾青、光未然为副主任,下设工学团、文工团、美术工厂及乐器厂;四部是研究部,研究一定的专门问题,提高本校业务师资水平,范文澜、艾思齐任正、副主任。二院为农学院、工学院、此外还设有图书馆和评剧院。当年郭兰英,胡松华都曾是华大的学员。
1949年4月,华北大学各部迁入北平后,根据校部集体办公会议决定设立天津、正定两个分校。6月,4000余名同学从正定分校毕业,其中1800人南下,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950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华北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华北大学旧址交通小贴士:华北大学旧址(今正定二五六医院)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常山东路60号。从石家庄市出发可乘坐164路公交车在256医院下车即到。正定县城内乘坐135路,143路公交车在256医院下车即到。
参考资料1.大学简介·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