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中文名戒嗔
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
贪、痴
瞋恚、瞋怒、恚、怒
起因
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1]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嗔:他不来恼,而自生嗔。
二、顺理嗔:他人来恼,尔乃生嗔。
三、诤论嗔: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嗔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对治
瞋之为害,具说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正法念处经》载,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又《摄论》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总而言之,对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来化解之,这犹如“赠礼不受,物归原主”,也就是所谓“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著名小和尚
释戒嗔,也称戒嗔、戒嗔师傅、小和尚、戒嗔小和尚,史上最红小和尚,网上网下最受追捧,2008年崛起的第一颗写作明星。 释戒嗔在天涯以“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为名的帖子“一帖成名”,红遍网络。发帖仅仅一个月多一点,台湾省首家成立的电视台台视(台湾电视公司)于2007年6月5日报道小和尚的故事:“22岁摩登比丘网络弘扬佛法:说故事弘佛法,搭配漫画易了解。
”称释戒嗔为热门谜样人物。2007年6月13日释戒嗔于腾讯网开博“戒嗔的白粥馆”,7月开CLUB(论坛),截至12月31日,单日点击数一度超过35万,总点击数超过1300万,回复超过10万条,注册成员超过4万人。2007年12月5日,释戒嗔力超李银河、易中天、余秋雨、王朔、海岩、孔庆东、郑渊洁、赵丽华等文化名人,成为腾讯网第一文化名博。被媒体誉为“史上最红小和尚”。 释戒嗔的流行可以说是一场“粉丝运动”:无数粉丝自发前往书中所述的天明寺寻找释戒嗔;对很多“施主”来说,释戒嗔道故事成了他们的信仰,成了最好的精神安慰。每天都有新的读者被释戒嗔的故事“俘获”。
参考资料1.宽运大和尚:面上无瞋是供养 口里无瞋出妙香·大公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