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行政上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大陈岛由“上大陈岛”(面积7平方公里)和“下大陈岛”(面积4.89平方公里)组成,同属台州列岛。下大陈岛是大陈镇的驻在地。
岛上森林覆盖率达50-60%,为省级海上森林公园。大陈岛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岛屿,台州湾东南,台州列岛中南部。岛上岗峦起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适宜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旅游。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三大渔场,素有“东海明珠”之称。
中文名大陈岛
Da Chen Dao
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区
海洋性气候
8:00-17:30
免费(上岛需购买船票)
甲午岩
东海明珠
乡镇
台州市椒江区
上大陈岛、下大陈岛
13.6 km²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
318000
浙J
台州话
半天
6月-8月最适宜
地理环境
大陈岛为台州列岛106个岛礁中的主岛,分上、下大陈,二岛仅相隔2.5公里水道,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上大陈岛,又名上台,面积 6.6平方公里,丘峦起伏,主要种植甘薯、豆类,西南部有避风港湾。大陈镇驻地下大陈岛,距海门港52公里,又名下台,面积 5.2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形为主,渔业发达,多渔船停泊,避风港湾设有台州渔业指挥部。最高峰凤尾山坐落岛西部,海拔228.6米。岛上岗峦起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适宜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旅游。
大陈岛是国家级中心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三大渔场,鱼汛期,岛四周千帆云集,桅樯如林,入夜,渔火万千,蔚为大观。素有“东海明珠”之美称。
大陈岛气候宜人,景观奇绝、海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尤适游客“游海岛、观海景、钓海鱼、吃海鲜、玩海水”,是人们观光、休闲、娱乐、垂钓的好去处。夏秋季为登岛旅游的黄金季节。从1991年起,已多次举办“海钓节”。
岛上森林覆盖率达56%,年平均气温16.7°,具有典型的冬暖夏凉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由于潮汐、洋流、风流和海洋生物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号称“东海第一大盆景”的甲午岩、碧水细沙的帽羽沙、乌沙头海滨浴场和风景如画的屏风山、浪通门、高梨、下屿龙洞等众多海上奇观。
大陈岛大陈岛历史神奇。大陈岛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等战争遗址是一江山战役战场的历史见证,大陈岛青年垦荒队传奇及胡耀邦总书记亲临考察使该岛扬名中外。
大陈岛岛礁四周栖息着众多的石斑鱼、黑鲷、梭子蟹、七星鳗、虎头鱼等享誉海内外的鱼类生物种群,是我省第三大渔场。其浪通门养殖基地是浙江省以大黄鱼、鲈鱼、真鲷等海珍品养殖为主的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大陈岛和一江山岛上还有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有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时留下的大量战争遗址,有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留下的垦荒史迹和纪念碑、胡耀邦纪念馆、宋美龄留下的美龄亭以及风力发电机群等。还有古文化遗址和海神宗教寺观,如天后宫、渔师庙等。
大陈岛旅游设施完善,岛上有数家宾馆,食宿称便。菜肴以小海鲜为特色,著名的有石斑和大陈黄鱼,尝一尝渔民腌制的鱼生、辣螺酱、蟹板等也相当入味。石斑鱼系活动于岛礁海域的定栖性鱼类,称海中珍品。
大黄鱼原为东海声名赫赫的大宗经济鱼类,渔汛旺发持续千年,因酷渔滥捕,80年代后几近绝迹。90年代发展网箱养殖,大陈海域生态环境优良,养殖的大黄鱼品质十分接近野生风味,经鉴定为名牌海产。旅游者如参观海洋养殖场,亲手抓一抓久违的大黄鱼,也是大陈游的一件惬意事。
另见
大陈岛撤退
舟山群岛
渔山列岛
一江山岛
台州列岛
荣誉
大陈岛入围中国海洋宝岛榜单
景区景点
甲午岩
位下大陈岛东海岸,系两片巨大的干出礁,造型雄奇,向称“东海第一大盆景”。该处岩壁如削,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有若神斧劈就。[4]
游人穿过一片幽幽的黑松林,豁然见巍巍巨礁拔海屹立,脚下却是数十米深渊,渊底海水回荡,小岛啾啾,极目则海天一色。整个景区环境静谧,气势磅薄,视野和视觉色彩效果均好,为大陈风光绝佳之处。
甲午岩海岸原为国民党驻军的炮兵阵地,沿岸战壕纵横,现遗迹犹存。 1954年5月8日,蒋介石曾率属僚从台湾至此巡视,观景处建有“中正亭”,已毁,今已修复,改题为“美龄亭”。从观景处拾级而下,即置身于有如洪荒世界的强海蚀地貌带,秃岩净石,游客可观海捡贝,可仰卧休闲。
大陈岛浪通门
沿下大陈岛环岛公路东行即达浪通门。隔海百余米为屏风山,1975年曾填筑防波堤,将屏风山与本岛连接,1997年坝体毁于11号强台风,现残存坝基。 浪通门景如其名,滚滚长浪与如屏突兀的屏风山,构成一幅大笔挥就的山海图,旧称“屏山灯影”。
除观景外,可参观西侧港湾的海洋养殖基地,涉水登屏风山。山顶有国民党军队修建的碉堡群及地牢,构筑至今尚称完整,为椒江区历史遗存保护点。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垦荒纪念碑巍巍挺立于下大陈岛黄夫礁山岗,向游人讲述一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和大陈岛的故事。 1956年1月,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号召,数天内报名者即达2000人。1月31日,首批227名 14至22岁的队员携“大陈岛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旗帜,在团中央、团省委代表护送下,登上大陈岛。此举一度成为全国青年的先进榜样,《青年报》为此刊载头版通栏标题新闻和照片。195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垦荒队“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受到胡耀邦的关怀。 1960年7月,垦荒队宣告完成任务,有部分队员继续志愿留在岛上。荏苒30年,时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仍然惦念大陈,特于1985年12月29 日登岛看望老垦荒队员。纪念碑高18米,上镌“大陈岛垦荒纪念碑”8字,由张爱萍将军题词,2000年2月落成,由垦荒队员、当地政府和团省委等捐建。大陈岛还建有胡耀邦铜像,于2013年1月6日揭幕。
青少年宫
青少年宫是大陈岛最好的建筑,1985年经胡耀邦总书记批准建成,占地1050平方米。内辟有岛史陈列室,供游人参观。
渔镇渔村
下大陈岛大沙头港湾为历代岛民聚居之地,主要街道有港边路、海新路两条,建筑自港区沿缓坡向山岗伸延,民居鳞次栉比,新旧错落。岛上渔村大多依山傍海,散布于山岙和海湾,常以数十户为一自然村落,旧皆垒石为居,村民多赖海洋捕捞为业,亦就近垦种。较可观的渔村有下大陈岛的大小浦、浪通门和下咀头,上大陈岛庄周庙、大岙里等处。[1]
战争遗存
国民党曾悉心经营大陈防务,在岛上屯驻兵员万余,修建了大量战壕和碉堡,是当时国民党军队集结于沿海岛屿的最北的据点。碉堡、坑道等至今大部犹存,是浙江沿海保存旧军事设施最多且最完整的岛屿,作为我国现代史重大事件发生地的实物遗存,具有特殊的历史游览价值。主要遗存(均在下大陈岛)有:
1、象头岙水上碉堡群,共10余座,构筑于港湾潮淹线,堡体隐蔽且十分坚固。
2、大岙里遗址,原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江浙游击司令部和西方企业公司等均设在该处。山腰有胡宗南居所,胡曾化名“秦东昌”,一度坐镇大陈指挥。以上遗存均位上大陈岛。
3、屏风山碉堡群和地牢。
4、五虎山、甲午岩等碉堡、坑道和隐蔽工事。
高梨头
是上大陈岛伸入大陈水道的一处岛岬,景区由一系列强海蚀地貌组成,为海上游艇观光的最佳地段。近岸多峻礁巨石,岩体有卧有立,有尖削如笔峰孤突,有大块如黑兽浮海,礁岩海岸间不时露出洞穴,其被海浪洞穿处,于幽幽深邃之中又别显洞天一块。岛岬北侧称“乌砂头”,有一条长约300米的黑砾滩,砾大如拳,乌圆可爱,涨潮时可闻“呜呜”滩音,高潮时适淹。砾滩背景为一孤状的陡峭海蚀崖,崖壁分天然二色,棕黄色的岩层迭压于黑色岩层之上,富有自然的大山水画意。
帽后沙砾滩
位上大陈岛北端一天然长堤两侧,西滩长约300米,东滩200米。砾石大如鸡卵,小如弹丸,以灰白、灰黄为主,间有红、棕、黑等色。该处环境幽静、滩平坡缓、海碧山青,是游人垂钓、海浴的好去所,沿滩捡石亦饶有趣味。登坡北望,碧波万顷中可影约见一江山岛。
胡耀邦铜像
2013年01月06日,浙江台州,胡耀邦铜像在大陈岛揭幕。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台州湾东南,1956年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了“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同年1月31日,首批227名青年队员登上大陈岛开始了垦荒生活,至1960年,共有4批467名垦荒队员上岛。1985年12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登上大陈岛看望了老垦荒队员。[5]
大陈轶事
综述
这是一幕揪人心肺的拔根迁徙
这是一部撼人心魄的创业者史
这是一曲动人心旌的骨肉亲情
————悲欢离合说大陈
想要抹去却无法抹去,每当提起又最怕提起。岁月的流逝,或许已渐渐冲淡了人们的记忆;然而,历史不会忘记,这块弹丸之地曾留下现代中国众多名人的足迹;大陈岛不会忘记,沧海桑田,几经风霜,几易其主,几度兴衰;十万海内外大陈人更不会忘记,这里持续着一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悲欢离合……
昨日的故事
海内外大陈人永生难忘公元1955年2月7日的夜晚。恰逢元宵佳节,月是圆的,海是蓝的,然而大陈人的心是沉重的。夜是那样沉寂,港湾内的军舰在月光下激闪着寒光。岛上户户通明,有人彻夜难眠,有人独饮独斟,有人捧土吻别。在大陈住了30多年的王大娘依依不舍,独自默默绕着住所转了一圈又一圈;病入膏肓的薛老叔为了不拖累老婆儿子,于是夜里投海自尽;八旬老人孔江坡病魔缠身,家人正在赶做棺材;此时此刻,以通共嫌疑被关在附近洋岐岛上的王其昌父子、王香花母女等10多人正饱受一场亲人生离死别却不能相见一面的煎熬。
大陈岛明天就要告别世代居住的故土,迁往台湾,大陈人不禁百感交集,想了许多许多……
“海上小桃源”
“几家渔户傍山涯,网罟高悬石径斜,落日苍波金万点,归帆阵阵绕飞鸦。”这首诗说的是当年大陈千帆归晚的情景。大陈岛青山起伏,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奇石怪洞,引人入胜,四周的海里有捕不完的鱼,当时曾有“欠债如牛毛,只要海上一夜潮”的说法。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姓陈的渔夫,因为忍受不了官吏的欺压,带领一批渔民来到岛上,从此过上了安乐的生活,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那位渔夫,便把这个岛取名为大陈岛。[2]
然而,元明以来,倭寇骚扰,海盗猖獗,土匪盘踞,大陈岛太平日无多。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略有转机。捕鱼生涯虽然艰辛,却难得有一份安宁的日子,大陈人知足矣。勤奋的大陈人利用山坡上的荒地种些果蔬,养些家禽,从大沙头到南坑还有一条1里余长的狭窄街道,几家店铺中可沽酒买百货,自给自足,颇有几分世外小桃源的气息。
好景匆匆。1949年夏,浙江大陆解放,国民党残兵败将退踞沿海岛屿。昔日宁静的大陈岛驻进了荷枪实弹的士兵,田园式的渔村筑起了堡垒、炮台,拉上了铁丝网。尤其是1950年5月舟山群岛解放后,大陈岛成为国民党在浙东沿海的唯一据点,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1951年6月,曾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被派往大陈,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翌年在大陈成立“浙江省政府”,亲任“省长”。国民党正规军第67军也调防大陈。弹丸之地竟汇聚了35,000人口,军民比例达1∶1,几乎每家都住有六七个士兵。期间,蒋介石曾3次视察大陈列岛,蒋经国更是频频来岛,先后达20余次。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配合作战,一举解放大陈之屏障———江山岛,大陈遂完全袒露在攻势之中,指日可下。
“金刚计划”
“大陈撤退”是台湾地区的既定方针。1954年8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史敦普上将到达大陈,会晤大陈防卫司令第67军军长刘廉一。经商讨研究,台湾地区国防部制定了“金刚计划”———全体大陈人弃岛迁台。这一计划后来被称为“拔根行动”。
1955年1月30日,一架“蓝天鹅”水上飞机缓缓停泊在下大陈海面,从机上走下一个身穿皮茄克的中年人,他就是国民党“政治作战部主任”蒋经国。蒋此行的目的是部署“金刚计划”的实施。同机前来的还有“国防部长”俞大维、装甲兵司令蒋纬国、保密局长毛人凤等军政要员。30余名中外记者亦闻风而来,蒋经国“走访”民众后,岛上开始登记户籍。不久,担负“护航”任务的美国庞大的第七舰队驶进了大陈港湾和附近海面。残酷的“金刚计划”开始了!成簇的渔船被炸毁,成堆的家具、成捆的渔网被浇上汽油烧掉,只是由于老百姓的苦苦哀求,才保留了稍好的民房……
天终于渐渐地亮了,人们又回到了无情的现实之中。一群群大陈人背着神位,抱着孩子,扶着老人,挑着行李,从四面八方向预先指定的3个码头汇集。下午1时起,一艘艘运输船驶出大陈港湾,甲板上哭泣声、喊叫声顿时交织在一起,真是一幕令人心碎的场面。等到大陈渐渐地消失,海浪愈来愈大,人们才依依不舍地进入舱内,而惆怅和失落却一齐涌上心头……
这次“金刚计划”从1955年02月08日到12日共花了5天时间,岛上17132名民众除了3人因病和14人以通共嫌疑被关押外,悉数迁往台湾,留在大陈的是一片废墟、荒土和不尽的思念。
中国吉普赛
17000多大陈居民迁台后,被当局按原村镇亲属关系分散安置在花莲、台东、宜兰、屏东、高雄5县的十几个“大陈新村”里。所谓“新村”,却是一排排军营式的低矮平房。当局还成立了就业指导委员会,专门调查大陈人是愿意从事捕鱼、农耕还是做工。但是,人生地疏,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立足谈何容易?台湾东海域水深,西海域沙丘多,不像大陈周围鱼多易捕,4户一条船,终日辛劳却难得一家温饱;从事工商业者由于当局缺乏计划,本身管理不善也纷纷破产;务农者大多分到偏远或低洼贫瘠土地,加上台风袭击,收获甚微,大多数只能靠做码头苦力及家庭手工维持生活,连官方也不得不承认,“直到1964年,安置在各地的大陈民众的生活亦未获得改善”。然而,大陈人并未向困难和命运屈服。艰苦的环境须用强韧的生命力去克服,在乡下还不通行国语的年代,大陈人最早克服了跟本地人沟通的障碍。他们与浙籍和外省籍台湾人通婚的情况很普遍,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再局限于务农、捕鱼或做工……
大陈发展历程
1956年1月,也就是在大陈居民迁台近一年后,在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倡导下,一支由200多名温州市青年组成的垦荒队带着50年代青年的理想和憧憬来到岛上。此时的大陈一片凄凉:残垣断壁,沟壕纵横,弃物遍野,岛上还留有数以千计的地雷。大年除夕夜,城市家人正是欢聚的良辰,他们却蜗居在又黑又潮的陋室里,就着咸菜,喝黑糊糊的番薯粥。五谷不分的城市青年样样都得从头学起:学种番薯,却头朝下———种倒了;学养兔,错把小兔当老鼠;学捕鱼,上了船人都站不稳,呕吐不止。刚有了收获,即遇30年不遇的强台风袭击,庄稼刮倒了,树连根拔掉了,房顶掀飞了,猪跑散了……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淌,垦荒队员40年的青春和热血改变了大陈的面貌。今日大陈,已拥有水产、造船、发电、家电、橡胶、塑料等行业,总产值达1.626亿元,人均收入6300元,居民普遍住上了2至6层的楼房,地毯、壁纸、吊灯、彩电、卡拉OK、VCD、高档家具已进入渔民家中,程控电话普及率名列全区各乡镇前茅。
热血男儿
“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立志须自强。”———几位创业者
70年代初,台湾的大陈青年开始了第二次迁徙,他们远涉重洋,来到美利坚,凭着勇气和毅力,学会了英语、粤语,扎下了事业的根基。由于大陈人忠厚老实、吃苦耐劳,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揽聘的对象;又由于大陈人的聪明才干,使以广东菜及川湘菜为主流的美国中国餐馆出现了稍加改进后的浙式辣味菜,名声大噪,大陈人也由杂工、跑堂跃升为大厨,并逐渐与店东合营而当了老板。如牟呈华、周春友、汪冬富等人开的中国餐馆已遍及美国许多城市,跻身百万富翁行列。此外,还靠救济和奖学金出了上百位博士和硕士。
从大陈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迁徙总是伴随着大陈人;面对新环境,开拓—挫折—再开拓—成功,两岸大陈人走过的路是那么不谋而合。在世界各地,吉普赛人依靠当地居民为生,大陈人却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两岸对话
1992年春,台湾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凌峰为拍摄系列风光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登上了大陈岛,他带回了海外大陈人梦中的热土和大陈岛人民对他们不尽的思念。
大陈人迁台屈指已有43载。不少人已经作古,葬在异域他乡,活在世上的第一代大陈人也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回首故乡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多少个月明之夜,他们遥望故土,供起了一座座祖宗的神位。陈郑东领,这位105岁高寿的老太太临终前还断断续续念叨着“大陈,大陈!”看君已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旅居美国的大陈人成立了大陈同乡会,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都要济济一堂大聚餐,以增乡情……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大陈岛的人们何尝不在思念海外的骨肉?孔江坡,那位家人迁台时正赶做棺材并放在床前让他死前自己滚进去的八旬老人,被上岛的解放军战士救活后又活了16年,1972年他带着终生遗憾离开人世,真可谓死不瞑目。老大陈人迁台时留下的民房,屋顶已长满野草,墙壁上已爬满青苔,谁知道哪一天,流落异乡的亲人会突然归来叩开自己的家门?每到台风季节,当地政府和群众总是满腔热情地接待前来避风的台湾同胞。逢年过节,大批的贺卡、礼物飘洋过海,从大陈岛到台湾,到美国,海底电缆更是牵动着多少海内外大陈人的心。
历史似乎开了一次大玩笑,它让世代依海为生的岛民上岸从事工商,而让不安分的城市青年上岛捕鱼垦荒。然而,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丢掉了多少幻想、屈辱和怯懦,却从未给大陈丢过脸。半世总为天地客,一家今是故乡人——今天,大陈的子孙遍布世界各地,有的已事业有成,有的依然贫穷,但不管天涯海角,无论贫富贵贱,世代莫忘:根在大陈!
登陆作战
“金刚计划”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解放后,大陈岛已完全暴露在我人民解放军的攻击范围之内。蒋介石决定接受美国的建议,从大陈岛等岛屿撤军,制订了“金刚计划”。 1955年1月26日,“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沈之岳发布“陈新字第2174号布告”称:“凡志愿疏散至后方之民众,不分男女老幼,自即日起至2月2日止向各县政府登记,以便准备交通工具”。1月30日下午2时,国民党军队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抵大陈岛,坐镇具体指挥实施“金刚计划”。2月5日下午,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应台湾地区政府之要求,业已下令第七舰队及其他美国部队协助台湾地区原驻大陈、台、澎以北200英里的一个小群岛的军队调往他处,并撤退那些想离开大陈岛的居民。
1955年02月07日,台湾地区发表关于大陈撤退的声明。1955年02月08日,蒋介石在电台发表“告海内外军民书”。1955年02月06日至12日,美国出动1271架次飞机在大陈海区上空巡逻。2月8日晨5时,下大陈岛居民被迁徙到小坑、南坑里的4个上船点,上大陈岛居民被劫到关帝庙码头上船,至晚10时,全部居民被迫离岛登舰完毕。
大陈岛浩劫
1955年02月09日,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登舰离岛,同时撤运军需物资装备等公私物品。1955年02月10日8时,蒋经国率全体侍从到广场升旗,然后“吻土登船”离开大陈岛。1955年02月11日,国民党军工兵在大陈岛上对各种设施进行全面爆炸和破坏,顿时,整个大陈岛浓烟升腾,炸声四起。1955年02月12日10时30分,实施爆炸的工兵登舰离岛,国民党军的“金刚计划”履行完毕。这样,大陈岛成了死岛。据2月13日台湾省基隆码头统计,当时到达基隆市的大陈岛居民有14483人。
登记寻亲
1955年02月18日香港《工商日报》称,在被劫到台湾的大陈居民中“年逾古稀者达百余人;在舰上因心脏病及痉挛病死亡的有2人。”2月11日《纽约时报》称,武装运输舰“享里同号”上有3人死亡。台湾辅导会基隆办事处2月17日发表公告说,到17日止,来台大陈岛居民在基隆各区生产的婴儿有24人,但其中7名女婴不久即死去。台湾《中央日报》透露,大陈岛居民到台湾时,“家人均已分开住”,以至连日发生太太和丈夫失去了联络,儿子等待父母亲认领。据香港《大公报》称:那段时间登记寻找亲人的达550余人。
大陈岛1955年2月13日,我人民解放军从大陈岛甲午岩方向登上大陈岛,随后大陈及其附近岛屿均获得新生。不久,建立了大陈工委办事处,属当时黄岩县渔门区(即今椒江区)领导。1955年4月,渔门区葭芷镇何朝才等7户渔民率先在大陈岛渔区恢复了渔业生产。
成立垦荒队
1955年11月,时任青年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浙江省视察青年工作,去了黄岩县和温州市,然后在杭州的一次青年团干部座谈会上激愤陈词,揭露国民党在大陈岛的浩劫惨状,并倡议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开赴大陈岛去开发建设。与会的温州团市委书记叶洪生请缨把任务交给温州,团中央只需在精神上支持。胡耀邦同志说:“好!你们队伍什么时候出发告诉团中央,团中央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发消息,我若不能为垦荒队壮行,就派代表送贺信、送锦旗。”他还扳着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旗上就写‘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10个大字。”
叶洪生回温向中共温州地委、市委,青年团温州地委、市委汇报后立即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温州市(即今鹿城区)及各县青年热烈响应,争先恐后地前往团市委报名,不到一星期,报名青年就达800多人,有的是兄妹一起来,有的是姐妹一起来,有的怕批不下来,就一口气写了3封申请书。经过反复遴选,温州确定了207名队员,海门确定了20名队员,一支227名队员的“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不到一个月组成了。在海门区,区委派农技干部郭寿江(1957年后任垦荒队副队长)具体落实垦荒队员在大陈岛上的吃、住、劳动工具和饲养猪、牛、兔的场所。海门区委任命大陈工委副书记卢育生任垦荒队队长,温州团市委确定青工部长王宗楣任垦荒队副队长。
奔赴大陈岛
1956年1月28日,温州市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界青年隆重欢送垦荒队员赴大陈岛的大会。会上,青年团中央代表丁立准宣读了团中央贺信,把“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旗帜授予垦荒队。团省委派来的代表向垦荒队赠送了一部收音机。温州市委、市政府向垦荒队赠送锦旗,并向每一位垦荒队员颁发证书。到会的青年工人代表表示要用3年7个月的时间完成5年生产任务的成绩支持垦荒队;青年农民代表把两头小猪和各种蔬菜籽赠送给垦荒队;少先队员代表把一盒盒树种和花种籽献给垦荒队大哥哥大姐姐。1月29日,市人民广场前敲锣打鼓鞭炮震天,垦荒队员从人民广场穿过市区主要街道到达码头,登渡轮后驱车前往海门。海门区领导机关再次举行规模盛大的迎送垦荒队活动。1月31日垦荒队离海门镇渡海到达大陈岛,驻岛部队用驳船把垦荒队员分批接上岸并安顿在各个驻地。2月2日,“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全体队员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旗帜下,登上大陈岛最高峰———凤尾山巅举行宣誓仪式,并举锄落地,这批草麦不分、兔鼠不辨、从未见识过农业劳动、个别身高不如锄头柄长的年轻人,开始了垦荒生涯的第一天。
1956年8月,垦荒队遭遇到平生第一次的强台风袭击,住房被毁,猪栏墙倒塌猪仔惊逃,番薯连藤给风卷走,树苗被连根拔起,垦荒队员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农作物损失殆尽。
“东海明珠”
可是,垦荒队员坚忍不拔、战天斗地、顽强拼搏的意志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大自然。当年,他们收获了2万多公斤马铃薯、2.5万多公斤蔬菜、1000多公斤花生还有番薯等农作物,恢复了家畜饲养。战胜自然灾害也锻炼了垦荒队里的年轻人。有了农业生产的经验,垦荒队员开始向海洋宣战。他们组织了渔业队,派队员到温州渔业指导船学习,请福建籍船老大当教练,渔业队员在大陈岛港湾驾舢板学摇橹。所有垦荒队员每人省下每月2元零花钱,凑足数买了两艘机帆船,自力更生发展海洋捕捞,垦荒队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同时,兴办了发电、五金、水产加工、日用百货等各类企业,还有了文化站、书店、电影放映队,办了小学,加设了初中班,岛上的文化娱乐生活渐渐活跃了起来。大陈岛显现出了“东海明珠”的雏型。1957年至1960年春,从永嘉县四海山林场、海门镇、平阳县、温岭县、象山县、洞头县、路桥镇等地慕名加入垦荒队的青年有231人,使全队总人数达到400多名。1960年7月1日,垦荒队归并当地人民公社而撤销建制后,许多优秀的垦荒队员成了各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和领导成员。其中有15名共青团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62名队员加入了共青团,还有50多人多次获得县、省、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
大陈精神
经《人民日报》记者吴克强的启发,1983年5月29日,生活在大陈岛的原垦荒队员中的31人给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信,汇报大陈岛经济发展的业绩,表达原垦荒队员们对他的挂念。胡耀邦同志在6月27日把这封信批转给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并打算“明年秋天我还要到那里看看”。
1985年12月29日,胡耀邦同志赴大陈岛视察,对原垦荒队员们说:“我们是老年朋友来相会啊!”席间欢声笑语,亲密无间。这时的大陈岛已被誉为“东海明珠”。1996年1月27日,在椒江举行了大陈岛垦荒队上岛40周年纪念大会,共青团中央发来贺信,省、市、区党政军群领导出席大会,时任团省委副书记、现任中共温州市委副书记马以高度评价:“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垦荒队精神,对于全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发扬垦荒精神,就是要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就是要倡导和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倡导和弘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寄语青年的这番话,在年老的原垦荒队员中仍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每年的1月31日,他们要举行座谈会,怀念垦荒年代的那种精神,并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怎么学做人。
这一批老垦荒队员们正在同椒江区委、大陈镇委筹划“大陈岛垦荒队上岛50周年纪念的活动”。
胜利意义
1955年1月18日,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三军,对盘踞在一江三岛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发起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经过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全岛。一江三岛战役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永载史册。
1949年底,中国大陆即将全部解放,国民党政府如鸟兽散,蒋介石率国民党军残余溃逃台湾、澎湖列岛和大陆沿海岛屿。1950年5~8月,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舟山群岛、海南岛、万山群岛。至此,台湾国民党军盘据的岛屿仅剩下浙东以大陈列岛为中心和福建以金门岛为中心的部分岛屿。
金门岛、马祖列岛和大陈列岛距大陆海岸较近,台湾当局将这两组岛屿重点经营,企图作为将来反攻大陆的跳板和基地。国民党军在金门设立金门防卫部,部署陆海空重兵近8万余人;在大陈设立大陈防区司令部,派驻1个主力师和6个突击大队,总兵力约2万人(另有8~12艘军舰协防)。在大陈列岛包括的渔山、一江山、披山、南麂山等岛,设立地区司令部,形成以上、下大陈岛为核心,以一江山、头门山、披山、渔山、南麂山等岛为外围的、南北走向的海上防御体系,与人民解放军形成隔海对峙的态势。
国民党军以金门与大陈岛互为犄角、互相支援,后有台湾本岛为依托,封锁从金门岛至大陈列岛之间数百公里海岸。此时,人民解放军海空军刚刚着手组建,还未形成作战能力,台湾国民党军凭借在内战中基本未遭损失的海空军优势,频繁出动飞机、舰艇,对大陆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杭州、南京、青岛、广州等城市疯狂轰炸扫射和炮击。
1950年2月6日,台湾国民党空军出动17架包括12架B-24型、2架B-25型中型轰炸机,轮番轰炸上海电力公司、沪南和闸北水电公司等地,炸毁房屋2000多间,炸死炸伤居民1400多人。上海电力几乎瘫痪状态。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台湾国民党军以沿海岛屿为基地,频繁派遣成百至上千人最大达上万人的武装,对大陆沿海地区和人民解放军占据的岛屿进行偷袭行动。 1952年3月28日,大陈岛守军胡宗南部1000余人,突袭临海县白沙山岛,失败退回;6月10日,又派出1200人袭击温岭县黄焦岛,失败退回;10 月11日,金门岛国民党军出动9000余人突袭南日岛,守岛解放军官兵寡不敌众,遭受一定损失,偷袭南日岛之国民党军一度控制该岛;国民党军偷袭福建莆田湄洲岛、浙江平阳乌岩和雾城,也曾一度得逞。1953年7月16日,金门国民党军近1.2万兵力,在海空军配合下袭击东山岛,遭人民解放军守岛部队和增援部队顽强反击,国民党军损失3379人败回金门。同时,国民党军舰在金门至大陈海域间往来巡弋,抓捕渔民,袭击商船,封锁大陆沿海。沿海地区每日机声轰鸣,炸声不断,农民不敢进田劳动,渔民不敢出海打渔,人民生命财产受到破坏,生产生活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粉碎和打击台湾国民党军对大陆沿海地区的袭扰行动,保卫浙东、福建沿海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为了彻底打破台湾当局对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经济封锁,1952年4月和1953 年7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华东军区即制定了大陈战役方案。由于当时正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计划未能实施。但是,华东军区一直着手准备适当时机实施大陈战役,解放沿海岛屿。7月29日,周恩来在莫斯科向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等苏联领导人介绍中共中央对日内瓦会议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的估计以及拟采取的措施时,通报了中国准备提出解放台湾。周恩来说:中共中央认为:“在朝鲜和印度支那停战后,美国不会甘心于日内瓦会议的失败,必将继续执行其制造国际紧张局势,进一步从英法手中夺得更多的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基地,准备战争和敌视我国的政策”,“最近一个时期美国与蒋介石正在商议订立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不断增加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并且有把封锁我国的范围扩大到广东沿海及东京湾地区的可能”。鉴于此,“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战争,即对台湾蒋介石匪帮之间的战争,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任务,即解放台湾的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决定,1953年07月22日,彭德怀主持召开军委专门会议,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并责成作战部长张震拟制解放台湾军事斗争计划。24日,毛泽东提议召集华东军区以及福建、浙江军区和上海警备区的有关负责同志到北京开会,研究东南沿海军事行动问题。1953年07月31日,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对台湾蒋匪军积极斗争的军事计划与实施步骤》。8月11日,在建军27周年纪念大会上,朱德总司令严正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解放台湾。解放台湾是我国的内政,绝不容许别国来干涉。22日,全国政协和各党派团体也发表联合宣言,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坚定决心。
1953年09月23日,周恩来在全国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战争路线的美国侵略集团,不仅组织东南亚战争集团,加紧战争准备,而且还力图扩大正在进行着的战争。他们曾经企图从台湾、朝鲜、印度支那三个战线上进行对中国的武装干涉和对亚洲的威胁。现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火已经先后被扑灭了,美国侵略集团就更加加紧利用盘踞台湾的蒋介石卖国集团,扩大对我国大陆和沿海的骚扰性的和破坏性的战争,以图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干涉和对亚洲的威胁。”“美国的第七舰队仍然盘踞在台湾海峡。最近,美国扬言要以美国第7舰队来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国侵略集团正在策划同蒋介石卖国集团订立所谓‘共同安全双边条约’,同时,又在企图接着日本反动势力、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和蒋介石卖国集团组织所谓‘东北亚防务联盟’,并把它同所谓‘东南亚防务集团’联结起来。美国侵略集团这一系列的阴谋活动,显然是同中国六万万人民为敌,是对亚洲人民和国际和平的挑衅。”
1953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与台湾地区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声明指出,这个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侵略性条约”,“美国政府企图利用这个条约来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动合法化,并以台湾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新的战争。这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的战争挑衅。”“解放台湾,消灭蒋介石卖国集团,完全是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容许他国干涉。任何战争威胁都不能动摇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只能增强中国人民的愤慨。”
在强烈谴责美蒋签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同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强有力的军事行动,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1954年1月,华东军区提出陆、海、空三军联合攻打大陈岛的战役计划,经中央军委批准后立即着手进行作战准备。
7月下旬,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的指示,确定参加一江山岛作战的兵力为:步兵1个团又1个营(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全部和第180团第2营),地面炮兵1个多团,高射炮兵1个多团,火箭炮兵2个营及喷火兵、工兵各一部;海军航空兵7个大队;海军第6舰队、鱼雷艇、登陆运输船艇各一部和部分海岸炮兵,计有各型作战舰艇、运输船艇188艘;空军航空兵15个大队又1个夜航中队,计有各型飞机近200架。8月,中央军委批准华东军区作战方案。
这次作战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参战的军兵种多,陆地、海上、空中三个战场能否有机结合,协同问题解决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作战的成败。因此,必须组建一个强有力的联合指挥机构,担负整个作战指挥。
8月,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军区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简称浙东前指),以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和参谋长马冠三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为参谋长。浙东前指下设三个军种指挥所:空军指挥所(参战的海军航空兵归其统一指挥),由聂凤智任司令员,曾克林、安志敏任副司令员;海军指挥所,由彭德清任指挥、马冠三任副指挥;登陆指挥所,由第20军副军长黄朝天任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李志明任政治委员。突击登陆部队为第20军第60师。鉴于此次作战后勤保障任务异常艰巨复杂,浙东前指决定华东军区后勤部、浙江军区后勤部和华东海军、空军后勤部等单位抽调干部,共同组成联合后方勤务部,统一指挥三军的后勤保障。联合后方勤务部于1955年1月4日组成,由浙江军区后勤部长周桂生负责。
浙东前指建立后,立即组织参战部队从空中、海上、地面对一江山岛进行周密侦察,摸清岛上的基本情况,研究作战计划。9月,浙东前指形成作战决心:渡海登陆作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空军和海军夺取战区制空、制海权,掩护参战部队进行战前训练;第二阶段,以步兵第60师的4个营在海、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下,对一江山南、北江两个小岛同时实施登陆突击。
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浙东前指于1954年11月1日下达按第一阶段作战计划,开展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斗争,从空中和海上对预定战场实施封锁。
国民党军在大陈地区没有机场,无力通过大规模的空战,夺取战场的空中优势。人民解放军空军由于受国际政治和自身技术双重因素的制约,也不能采取以突击机场的方式消灭国民党空军的力量。双方只能以单双机或小机群活动的方式,在浙东沿海岛屿上空展开空中争夺。这种空中争夺战早在1954年3月即已进行。在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有力打击下,至7月,国民党空军被迫停止昼间到大陈海域上空进行活动。此后,国民党军飞机偶尔夜间出动,但只要一发现人民解放军飞机起飞截击,即迅速撤离。因此,实际上在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的准备过程中,一江山岛以北地区的制空权已基本掌握在人民解放军手中,保证了参战部队在穿山半岛隐蔽进行战前训练。
1954年11月后,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频频出动,寻机轰炸停泊在大陈港内的国民党海军舰艇,打击国民党军飞入战区的飞机,封锁敌占岛屿。当时,国民党空军共有7个飞行大队,作战飞机约400架,其中美制F-84型、F-47型战斗机为其主力,并装备有部分 F-86型战斗机。国民党飞行员飞行技术较好,40%能在昼间复杂气象条件和夜间作战。人民解放军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装备为米格-15БИС型战斗机,性能较好,但大多数飞行员飞行时间少,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
1954年11月01日11时许,解放军航空兵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从各自的机场起飞,准时到达会合点编队,保持无线电静默飞向战区。空军第11师副大队长王玉峰率领4架伊尔-10型强击机,低空飞入大陈岛上空,向大陈岛国民党军高射炮阵地投弹,压制了国民党军的高射火器。接着,空军第20师第60团团长张伟良率领9架图-2型轰炸机,突击大陈港内的国民党军舰。由于发现目标太晚等原因,未命中目标。1954年12月02日至12月21日,空军前指又连续5次组织轰炸机、强击机小机群,先后轰炸一江山、渔山、披山和大陈等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国民党军舰。摧毁了岛上的一些军事目标,但对国民党军舰的突击未奏效。针对此,参战航空兵部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轰炸队形和投弹方法,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
1955年01月10日,浙江东南沿海海域风大浪高,空军前指判断国民党海军不能外出疏散,空军前指司令员聂凤智当即令副师长张伟良率领3个轰炸机大队低空隐蔽出航袭击大陈港。击沉国民党军坦克登陆舰“中权”号,炸伤护航驱逐舰“太和”号,重创后勤修理舰“衡山”号。从 1954年11月01日~1955年01月17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共出动飞机260余架次,先后7次突袭大陈、一江山等岛军事目标及停泊的舰艇,共投弹 1600余枚,毁伤敌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舰5艘,击落国民党军飞机10架、击伤4架。
在这期间,解放军海军舰艇也积极出动,展开争夺制海权的斗争。1954年11月14日7时,人民海军鱼雷艇在一江山岛东北海面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1955年1月10日23时许,人民海军鱼雷艇在积谷山以东4海里处击沉国民党军“洞庭”号炮艇。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积极作战行动,人民解放军海、空军部队掌握了预定战区的制空、制海权,国民党军舰艇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飞机也不敢飞临大陈上空。一江山岛守军几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955年01月14日,浙东前指正式下达作战命令。从16日起,陆、海、空军参战部队开始展开。
16日中午,张爱萍决定18日发起攻击,并报告总参谋部和华东军区。总参谋部于17日回电:一江山作战对美蒋的斗争影响很大,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情形下确有把握时实施。过急发起进攻受挫后将会造成不良影响,于我很不利。总之应以准确充分、气象良好(为好),攻击时间可自由选择,甚至推迟到二、三月亦可。根据气象预报,17~19日三天浙东沿海为良好天气,适宜登陆。张爱萍打电话给副总参谋长陈赓,建议按原计划发起渡海登陆作战。陈赓将情况报告中央军委后,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意图,同意张爱萍按原计划实施的建议。
1955年01月18日,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军参战部队指战员,发起一江山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
上午8时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施第一次火力准备。空军3个轰炸机大队和2个强击机大队在歼击机的掩护下,飞抵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上空,对岛上重要目标进行猛烈轰炸扫射。9时后,50余门火炮发射的炮弹飞过海峡,击中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在人民解放军猛烈的轰炸、炮击下,国民党守军指挥系统瘫痪,官兵仓皇躲避。12时15分至13时22分,登陆输送队第一、第二梯队70余艘登陆艇,满载着5000多名指战员,在空中、地面、海上火力掩护下驶向展开区。
14时,第二次火力准备开始。船载的10门火箭炮对北江岛进行急袭,空军轰炸航空兵3个大队又1个中队,对南、北江岛各主要阵地再度猛烈轰炸,强击航空兵2个大队对登陆地段的前沿阵地进行轮番俯冲轰炸和扫射。14时20分,登陆部队发起攻击。火力支援舰艇一直开到离海岸五六百米处抵近射击,掩护步兵登陆冲击。炮兵利用强击机暂时离去的间隙,进行最后一次火力急袭。登陆艇上的轻重机枪也相继开火。喷火兵以猛烈的火焰攻击岛上守军火力点。陆军与海军之间,海军与空军之间,陆军与空军之间,步兵与炮兵之间,协调一致,保证了登陆部队顺利上陆。
登陆部队采取灵活的小群战术,主动协同,充分利用喷火器的威力,消灭敌各种火力点,向纵深内预定的方向勇猛穿插。第一梯队攻占一江山岛各主要高地后,第二梯队立即投入战斗,歼灭最后一批支撑点。指战员们边打边喊话,发动政治攻势,残存的守敌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投降。17时55分,登陆部队转入防御,清理战场。19日2时前,全部肃清残敌。
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共击毙国民党军官兵519人、俘虏567人,击沉军舰3艘、击伤4艘。人民解放军战亡393人。一江山岛被一举攻克后,浙东前指于1955年01月19日派出3个轰炸机大队飞机轰炸大陈岛。
1955年01月20日,海军鱼雷艇部队击伤国民党海军炮舰“宝应”号。
在人民解放军对大陈列岛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国民党力图说服美国协助防御大陈。美国犹豫不决,第7舰队并没有大的动作。1955年01月19日,美军第7舰队派出部分舰只驶抵大陈岛外海观望待命。对于台湾当局的紧急求援,美国总统与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商议,作出鼓励国民党从大陈列岛撤退,美国为国民党部队提供海空掩护,同时,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关于在台湾海峡停火的提案”的决定。2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采纳了这些决定。24 日,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指出:“如果台湾和澎湖列岛落入不友好者的手里”,那就会“在西太平洋的岛屿锁链中造成一个缺口”,“中共对大陈群岛的炮击是共产党征服台湾的序幕”,美国必须对此采取行动。25日和28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福摩萨决议案》。
从1955年01月21日至02月08日的18天内,美军先后调集舰艇57艘,其中包括航母6艘、驱逐舰25艘、重巡洋舰3艘、扫雷舰 4艘、运输登陆舰19艘和其它舰只,飞机400余架,对浙东海域实施了全面封锁,掌握了大陈岛──台湾──琉球群岛三角地带的制空权,控制了台湾对大陈岛屿的运输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战略空军指挥部“以紧急情况为基础”,开始为大规模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大陆选定目标。
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中国政府毫不示弱。1955年0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人民行使自己的主权,解放中国大陆和许多沿海岛屿的行动,从来没有引起远东局势的紧张。仅仅由于美国政府侵占台湾,庇护蒋介石卖国集团,并不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颠覆活动和战争威胁,才造成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人民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人干涉。”1955年01月28日,毛泽东接见芬兰大使时说:“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1955年01月19日命令人民解放军航空兵轰炸大陈岛,同时,暂缓发起大陈岛攻岛作战,尽力避免同美军的交战,但继续实施猛烈轰炸。30日,浙东前指命令航空兵1个轰炸机中队再次对大陈岛实施轰炸。
1955年01月30日,美军令普赖德乘“海伦娜”号率第7舰队准备帮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撤退,并通过苏联向中国转达这一信息,希望在美军帮助国民党军撤退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要采取行动。中国政府接到苏联转达的这一信息,指示人民解放军对从大陈撤退的的美、蒋军不要攻击。
1955年02月0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政府已命令第7舰队和其他部队帮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1955年02月08日起至12日,美国海、空军出动大批舰艇,起飞 2200余架次飞机,帮助国民党军将2.5万名守卫大陈、北麂山岛的国民党军撤到台湾。撤逃时,国民党军将岛上村庄烧为灰烬,1.8万名居民被挟往台湾。1955年02月08日至14日,浙东前指命令所属部队进占北麂山、渔山、披山诸岛。22日,人民解放军又出动飞机轰炸南麂山岛。25日,南麂山岛的国民党守军也撤逃台湾,人民解放军当即占领该岛。至此,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一江山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也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多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这次作战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的形成,是人民解放军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崭新的一页。
一江山岛战役,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改变了台海军事斗争形势和敌我双方战略态势,而且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主动和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可以说,一江山岛登陆战,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意义很大,影响深远。
大陈岛申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进入审批程序
大陈岛位于台州湾东南海域,历史上与台湾有着广泛的联系。据专家考证,公元230年的三国时期,东吴之主孙权便遣将军卫温、诸葛直一行“浮海求夷洲(今台湾)”,这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两岸交流重大事件。作为当时浙台通航必经之处,大陈岛亦是始发地之一。
记者了解到,大陈岛申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相关工作从春节前便开始着手进行,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现已顺利进入审批程序。[3]
台州市台办方面表示,此举仅是一个开端。通过申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将带动大陈岛对台经贸、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包括大陈岛在内的台州沿海三万多人陆续赴台。约1.5万名大陈岛居民被分散安置在台北、基隆、花莲等29个“大陈新村”。至今,大陈岛赴台人员及其后代约12万余人。
如今,在台湾的大陈岛人仍保留着大陈岛上的宗教信仰、人文风俗和生活习惯,村民们甚至一直沿用台州方言进行交流。
“我们大陈人总说,岛上的家家户户都有一门台湾亲戚,这是抹不去的血缘亲情。”大陈镇党委书记李昌建说。
据他介绍,自2008年两岸真正实现“三通”以来,浙台两地民间交流日趋频繁,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更是两地民众相互探亲、祭祖的高峰时段。有数据显示,每年清明节前后,从台湾本岛出发前往大陈岛的台胞便超过3000人次。
早在2007年,围绕几代台湾大陈人“寻找大陈记忆”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每年都会在当地如期举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民众互访和乡情联谊呈现常态化,成为维系浙台骨肉亲情的重要纽带。
不过,李昌建也坦言,在与台湾的客流运输方面,大陈岛尚未开通对台直航,或对两地文化、经贸往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据悉,一旦大陈岛申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功,该岛将筹建台胞旅游休闲接待中心,打造若干个具有当地历史民俗意涵的旅游精品项目;规划设立大陈台胞返乡创业投资区及可供返乡台胞定居的“台湾村”,推出两岸合作开发海洋、海岛重点建设项目;加强两岸大陈乡情交流机制制定;深化两岸大陈民俗文化学术研讨等。
眼下,该市台办及相关部门正积极筹备将于2013年8月份举办的“2013海峡两岸大陈乡情联谊活动”。
参考资料
1.大陈岛简介·梧桐子
2.大陈岛·查字典地理网
3.大陈岛·携程
4.大陈岛,是怎样“起死回生”的(组图)·温州都市报
5.大陈岛被列为浙江首个省级海洋开发与保护示范岛·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