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位于鄂西北,古称“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县域居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和中西部结合部,东扼荆襄,西望长安,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交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素称“千里房县”。
截至2019年,房县下辖12个镇、8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房县常住人口为369776人。
据核算,依据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19年,房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9.6亿元,增长7.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54.68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为26.8:27.5:45.7。
中文名房县
FangxianCounty
房陵、房州、新城
420325
县
中国湖北省十堰市
十堰市南部
12个镇、8个乡
城关镇
0719
442100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野人谷野人洞,温泉度假村,挂榜岩,显圣殿,庐陵王故居。
十堰站、十堰北站
鄂C
5110平方公里
369776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119.6亿元(2019年)
区划沿革
1996年,房县总面积5110平方千米,人口50.3万人。辖7个镇、17个乡: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青峰镇、大木厂镇、土城镇、门古寺镇、红塔乡、桥上乡、安阳坪乡、回龙乡、中坝乡、上龛乡、九道乡、秦口乡、窑淮乡、姚坪乡、板桥铺乡、通省乡、白窝乡、中堰河乡、万峪河乡、沙河乡、榔口乡,境内有1个国营林场。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4年底,房县总人口453282人。辖城关、军店、化龙堰、土城、大木厂、青峰、门古寺7个镇,窑淮、榔口、红塔、白窝、桥上、沙河、万峪河、九道、上龛、中坝、姚坪等12个乡,12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
2005年10月9日,湖北省民政厅《关于房县白窝乡更名为白鹤乡的批复》(鄂民政发[2005]67号):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房县白窝乡更名为白鹤乡。
2010年初,湖北省政府批准同意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撤销桥上乡设立野人谷镇,撤销白鹤乡设立白鹤镇。
2011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房县分别撤销窑淮乡、红塔乡,设立窑淮镇、红塔镇。
201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房县撤销榔口乡,设立尹吉甫镇。调整后,房县共辖12镇、7乡、1场。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房县为湘鄂西片区。
2019年,房县辖12镇、8乡、有359个村(居)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19年,房县辖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土城镇,大木厂镇,青峰镇,门古寺镇,白鹤镇,野人谷镇,红塔镇,窑淮镇,尹吉甫镇共12个镇;辖姚坪乡,沙河乡,万峪河乡,上龛乡,中坝乡,九道乡,回龙乡,五台乡共8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2]
房县地图地理环境
位置境越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之间,东连保康县、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境内平坝、丘陵占17.1%,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一般是东西、东北或东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间,山背开阔,山顶垣状,其间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麦、木耳的主产区;
中部以县城周围的马栏河谷为中心,形成一条狭长的断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县的粮仓,又是果木林园发展的重要基地;南部为山区,山势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杂粮及用材林主要产区。全县最高海拔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内海拔高低差为2306米。
气候
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冬长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差异变化大,具有立体气候;同一海拔高度,阴坡与阳坡气温相差1—2.5℃;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10℃至15℃之间,极端最低气温-17.6℃(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40.4℃(1996年7月20日)。
无霜期年平均223天,北长南短,北部的大木为240天,南部的西蒿为174天,其余地区大都为21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雨日100—140天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大木镇雨日最少,为106天;桥上乡西蒿雨日最多,为140天。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之间。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季“倒春寒”,夏季“卡脖旱”和秋季的阴雨低温天气。
水文
房县境内大小河流共有1261条,总长3455公里,境内有四大水系,即南河、堵河、北河、官山河,总长2612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的100%。
介绍县城风情地热资源
据《中国温泉纪要》记载,房县温泉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全国名泉之一。房县境内五处热矿泉自然露头于世界著名的“青峰大断裂带”上,来自4000米以下地质断层,富含氡、锶等20余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日流量1.5万吨,常年水温保持在37.7℃,医疗、饮用、沐浴效果均佳,开发利用的仅有大小温泉两处,主要用于饮用,疗养种养殖。
房县温泉矿泉水资源
房县温泉矿泉水源于房县青峰断裂带,水源丰富,水质晶莹清澈,口味纯正,物理性能良好,房县矿泉水属一种优质天然矿泉水,含有人体所需的锶、锂、铁等10多种微量元素及气体。
矿产资源
房县矿产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大。现已探明的金属矿产有:铅、锌、铜、镁、铁、锰钒等7种;非金属矿产有:磷、硅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滑石、石膏、石煤、石材(大理石、花岗石、板石)、矿泉水(地热)以及粘土、砂石等72种。
森林资源
房县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境内森林茂密,群山林海茫茫,林业用地5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5%,森林覆盖率67.8%,活立木蓄积量438万立方米。以房县为重点的秦巴生态功能区,是抵御沙尘暴南下东移和酸雨北上西进的生态调节器,被誉为中国真正的“生态心脏”。
草场资源
房县山场辽阔、饲草繁茂,是发展草食家畜的优良场所,可利用牧草面积287万亩,居湖北省第一,成片千亩以上草场107万亩,理论载畜量130万个羊单位,是湖北省百万只商品羊基地之一。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房县总户数19.96万户,总人口48.8万人,户籍人口为47.61万人,年平均人口47.63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5.29万人,女性人口22.32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13.3,人口出生率为12.7‰,死亡率为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年末常住人口40.11万人,城镇化率40.6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房县常住人口为369776人。[3]
综述
2018年,房县地区生产总值共95532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473万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16565万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341190万元,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7年的31.8:32.9:35.3调整为31:33.2:35.8,与2017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分别为11.9%、49%、39.1%,第二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2018年,房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5元,比上年增长8.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03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8元,比上年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比2.76。
截至2018年末,房县社会从业人员26.9万人,比2017末增加324人,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7.69万人;第二产业7.17万人;第三产业12.04万人。
2018年,房县国税税收收入47615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地税税收收入29138万元,增长8.7%。
2019年,房县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9.6亿元,增长7.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54.68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为26.8:27.5:45.7。按常住人口计算,2019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839元,同比增长9.1%。[4]
第一产业
2018年,房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5350万元,同比增长3.1%。全县耕地面积29293公顷。农作播种面积5431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1669公顷,油料播种面积878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2430公顷。粮食总产量97694吨,其中稻谷40800吨,小麦5984吨,玉米42200吨,大豆1903吨。油料产量23322吨,水果产量8955吨,蔬菜产量217495吨。肉类总产量21940吨,其中猪肉产量15344吨。禽蛋产量8787吨。蔬菜产量217495吨。水产品产量2724吨。
第二产业
2018年,房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全县年末规模工业企业达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2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工业增加值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占GDP比重2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3%。其中轻工业总产值366315万元,增长32.2%,重工业总产值256147万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增速居全市第一位。
2018年,房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9850万元,同比增长4.2%。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1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4525万元,同比增长30.2%;竣工总产值141913万元,同比增长13.3%。资质内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9.4万平方米,房县竣工面积90.4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8年,房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1026万元,同比增长12.2%。分行业看,批发业同比增长27.6%;零售业同比增长22.1%;住宿业同比增长24.6%;餐饮业同比增长16.4%。从经营规模看,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71026万元,增长20.8%;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0470万元,增长10.3%。
2018年,房县实际利用外资1038万美元,同比增长20%。全县进出口总额达7742万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8年,房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972万元。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5266万元,同比增长20%;电信业务总量8725万元,增长35.1%,联通业务总量5032万元,增长10.8%,移动业务总量11509万元,增长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万户(其中:移动17万户、联通4.9万户、电信6.1万户),宽带用户11.2万户。
社会事业
医疗卫生
截至2018年,房县卫生机构共439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乡镇卫生院20个,卫计综合执法局1个,疾控中心1个,私立医院4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3151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742人,其中执业医师914人。
科学技术
截至2018年,房县新增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平台5个,其中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星创天地2家;创新创业团队1家;房县专利申请量达到233件,其中发明专利元-10月份133件,全面完成全年发明专利任务130件的101%;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37个,占全年任务的617%;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3.59亿元,占全年任务1.2亿元的298%;全年对上争取项目10个,资金到位410万元,占全年任务230万元的178%,完成比例居全县第一位。
房县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房县共有小学15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初级中学1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全县小学在校生27544名,专任教师1410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414名,专任教师1394名。
房县第一中学:湖北省级示范高中,市级重点中学。历史悠久,清乾隆三年(1738年)房县建立“穆清书院”,挑选县内文行皆优的秀才或县试合格者入院研习功课,以应乡试(考举人)之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一批有识之士在“穆清书院”基础上筹建了“私立房县穆清中学”。1949年秋,学校奉命改为“两郧第二联合中学”,1950年改名为“湖北省房县初级中学”。随着形势的发展至1956年,定名为“房县第一中学”。
房县二中:位于房县军店镇。
房县三中:原华严寺中学,为全房县最高学府。
博林双语学校。
特色文化
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上古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地,武王伐纣时阐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阳洞,有西周诗经的采集者,编著者,被誉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尹吉甫家庙,创世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因为《黑暗传》搜集整理者胡崇峻甫他是在神农架和保康地区收集整理的,但是房县也还流传黑暗传里面的内容,房县打待尸里面都有黑暗传当中的内容。再者,神农架、保康两地在古代都是房县的县域。
神农架1970年由房县划出,保康明清时期由房县划出。神农架在房县南部,保康在房县东南。所以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唐中宗流放房县带来的宫廷文化,如房县的敬酒文化,吃饭摆菜的方式,说话等等红白喜事更能看出,和十堰地区和襄阳地区有所不同。还有汉代的黄香,在小西关有黄孝子祠遗址,碑文尚在,明代御赐忠孝名邦挂在当时城东门,忠说的是尹吉甫,孝说的是黄香。
流放之地
房县史称“帝王流放之地”。房县系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湖北房县、黑龙江、海南、新疆),且房县是中国中心地带,流放等级最高,从皇帝、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等。秦始皇灭赵国后不杀赵王,将赵王迁流放于房陵。《史记》载:秦始皇仲父、相国吕不韦家族一万户、秦始皇太后幸郎嫪毐家族四千户被流放于房陵。《资治通鉴》载:汉武帝时的济川王刘明、清河王刘年、汉景帝孙刘勃、隋文帝太子杨勇等都被贬房陵。
风景名胜
野人谷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境内,北接房县县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这里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连接点。野人谷内气候湿润、风光优美、溶洞发育、植被茂盛、山高水深、峰峦叠嶂。
野人谷处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是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相隔,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受到山地冰川寒流的影响极为微弱,使野人谷成为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之一,从而保存了丰富、古老、珍稀的森林植被。野人谷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Ⅱ级保护植物22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53种,还有许多珍稀的白化动物,如白熊等,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野人谷与野人洞毗邻,因经常有“野人”出没而得名。十里长峡,山雄水美,潭绿石奇,曲径通幽,有“人间仙境,世外桃园,野人故乡,植物王国”之称。峡谷内有珍珠坡、麒麟峰、野花荡、屈尊关、龙字岩、苍鹰壁、野人府、伟人峰、野人睽谷、野人城堡、野人部落、三潭野浴、龙须飞瀑、绝世天根、九龙攀岩、河马豪饮等多处景观。野人谷是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写景、严冬咏雪的理想去处。
野人洞
房县野人洞位于湖北“两山之间”(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旅游黄金中段,2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野人洞景点距离襄樊280公里,距十堰市130公里,距神农架木鱼127公里,距武当山155公里。
野人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1974年,当地农民殷洪发在此洞口与野人搏斗而得名(此人健在),是国家AAA级旅游区,现已开发洞长1980米,观赏面积2.1万平方米。整个溶洞共分上下两层,中间由人造百米天梯连接而成,天梯在国内众多溶洞里奇有,惊险刺激。
洞内分为“三厅”(即擂鼓厅、天河厅、神龟厅)、“两宫”(即野人寝宫、洞内迷宫)、“一会”(即情人会)。洞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景观布局疏密参差,钟乳石形象各异,姿态万千,或如仙、如佛、如兽、如林、惟妙惟肖。洞内四季恒温14摄。
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王洪宾教授看后,惊叹:“景观壮丽堪称鄂西北第一洞府”,为国内少见“野人”洞府。
房县野人洞挂榜岩
房县城南45公里处的桥上乡挂榜岩,传说是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迁房州即房县后起兵反周挂榜招贤之地。
观音洞位于房县城南3公里处的凤凰山,沿209国道。观音洞始建于唐朝,经过历代维修、扩建形成规模,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化龙堰木佳沟
位于房县化龙堰镇渭沟之南,距县城约30公里。这里峡谷幽长,瀑布叠韵,奇岩异洞,鸟语花香。
显圣殿
显圣殿位于房县城西12公里处的军店镇军马河口,相传怪人费长房在此显圣,殿因此得名。清乾隆年间创建。
望佛山
在房县门古寺境内,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望佛山,人文景观源远流长,自然景观奇峰竞秀,胜景迭出,可谓满眼奇观胜景。
历史遗址
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
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城关镇北街。
房县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红塔乡高枧况营村。
文庙正殿
明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棉花仓库。
温泉寺
清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温泉村。
红军烈士塔
现代,位于房县城南凤凰山。
七里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房县七里河。
鄂西北军事干校旧址
民国二十年(1931年),位于房县实验小学内。
天明小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位于房县城关二小内。
桃园汉墓群
汉代,位于房县城关镇桃园村。
明代城墙
明代,位于房县一中内。
宝堂寺
明代,位于房县尹吉甫镇(原榔口乡)白渔村。
荣誉称号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中有房县。
2020年6月,房县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7月29日,房县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5]
2020年11月,入选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6]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参考资料1.房县概况·房县人民政府
2.行政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十堰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十堰市人民政府
4.房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房县人民政府
5.全国爱卫会关于2019年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复审结果的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6.水利部关于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