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菌(需氧芽孢杆菌属)

炭疽菌需氧芽孢杆菌属

炭疽菌(Anthrax)是一种急性的细菌传染疾病,是由“炭疽桿菌”所引起的。炭疽杆菌并非新品种,平时就存于土壤中。它的可怕在于形成休眠状态,形成顽强的“孢子”形态,以度过许多恶劣的环境。直到进入动物或人体中,才会转成细胞,释放毒素伤害宿主。潜伏期从一至七天不等。

中文名

炭疽菌

拉丁学名

anthracis

细菌界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芽孢杆菌纲 Bacilli

芽孢杆菌目 Bacillales

芽孢杆菌科 Bacillaceae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炭疽芽孢杆菌 B. anthracis

二名法

Bacillus anthracis

简介

炭疽杆菌

炭疽菌即炭疽杆菌一种棒状的革兰氏阳性菌,长约1至6微米,这种细菌通常以内孢子之型态出现在土壤中,并可借此状态存活数十年之久,一旦由牲畜摄入,孢子便开始在动物体内大量复制,最后造成死亡,随后于尸体中仍能继续繁殖,而当细菌将宿主养分用尽,又将重回睡眠态的孢子。

历史

德国医师兼科学家罗伯·柯霍(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首先于1870年分离出造成炭疽病的细菌,此项研究亦于十九世纪后期,首度证明微生物具有造成疾病的能力,在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中,他揭开炭疽杆菌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不仅增进医学对炭疽的认识,更阐明微生物在疾病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当时科学界,却认为生命的来源,在自然发生论和细胞理论之间争论不已。柯霍进一步研究其他疾病致病机转,于1905年因研究结核杆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此今日生物相关学科将罗伯·柯霍视为细菌学之父。

生物学性状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圆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1]

感染过程

炭疽孢子先被局限并且受到免疫系统专门用来对付侵入者的吞噬作用吞食,在吞噬细胞内,孢子转变为杆菌,开始大量复制并且最后胀破被寄生的细胞,释放大量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释放具有三部分的毒素,包括保护细菌的荚膜成分、炭疽毒素、水肿因子及致死因子,攻击许多特定的细胞和组织。

研究者认为致死因子可能造成巨噬细胞制造过多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第一介白质β,这两种免疫系统经常用来引发发炎反应的介质,最终导致败血性休克、甚或死亡;然而近年研究证据指出,炭疽杆菌也会针对血管最内层的内皮细胞,造成类似出血的血管细缝,将可进一步成为缺血性休克,而非败血性休克。

相关事故

2014年6月20日,亚特兰大美国联邦政府实验室证实,美国日前发生一起生物安全事故,实验室工作人员有86人,接触到高致死率炭疽菌,他们目前正在接受抗生素和相关治疗,以防止感染。这是近十几年来,美国实验室涉及潜在生物恐怖剂炭疽的最大事故。

炭疽菌感染有三种类型: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人被感染后,会出现发烧、皮肤脓疱、咳嗽、吐痰、呼吸困难、脾脏肿胀等症状,最长潜伏期达60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2]

参考资料

1.炭疽杆菌·医学教育网

2.美政府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 86人恐接触致命炭疽菌·华夏经纬网

标签: 炭疽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