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梵语arha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
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Arhat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声闻所证的最高果位,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
阿罗汉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
中文名阿罗汉
अरिहन्त
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
阿罗汉按巴利语应翻译为“阿拉汉”。
“阿拉汉”是对佛陀如来修行至阿罗汉果位阶段时受到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涉及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在阿罗汉果位时应供应真。
“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一切烦恼故为阿拉汉;
2.以已杀烦恼敌故为阿拉汉;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为阿拉汉;
4.以有资格受资具等供养故为阿拉汉;
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故为阿拉汉。(Pr.A.1 Vm.1.125-130)
依巴利论藏(阿毗达摩藏)所说,在“阿拉汉道心”,永断五上分结,已断的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永不再卷土重来。
阿拉汉───「阿拉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拉汉自己的意愿。大多数阿拉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沙利补答(舍利弗)尊者、马哈摩嘎喇那(大目犍连)尊者。有些阿拉汉则独自住在森林里,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如安雅衮丹雅(憍陈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也还是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当他们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衮丹雅尊者住在森林时并不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胜的功德。
在佛陀的圣弟子当中,阿拉汉是最高的阶位。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之一就是佛陀的圣僧团。圣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所谓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的四类圣者。这四类圣者就是入流、一来、不来、阿拉汉。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就分成八种。佛陀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而阿拉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的一种。即使只是对阿拉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拉汉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自然也已经在利益世间的众生了;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就更不用说了。[2]
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是如沙利补答尊者所开示的,如《大象迹喻经》。有时在他的一次开示当中,成千上百位听众证悟圣果。他教授了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当他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门口他先站着入灭尽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往往会到天界去问诸天人是什么善业造成他们投生天界。有时他到地狱去,问地狱的诸众生是什么恶业造成他们投生地狱。如此,他了解了佛陀所说的何为生死轮回,不管投生天界还是投生地狱,都是无常苦,轮回是苦。所以他言传身教解释佛陀所说的法,就是脱离三界的灭苦之法,使许多人明白天界不是解脱的终点而舍离诸恶,奉行众善。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是善于说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阐述,许多人因而证得圣果或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例如阿难尊者就是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说法之后证得入流果的。
马哈咖吒亚那(摩诃迦旃延)尊者是将佛陀的简要开示详尽解释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国家持续地弘法,使无数人获得法益。他开示了《导论》,这是批注藏经的一部著作,详尽地解释几部深奥的经,对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个非常要紧的重点我们必须谨记在心,那就是:阿拉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佛陀般涅盘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听闻与修行佛法的原因。关于这点,我想再稍加解释:
最初的五比库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拉汉果之后,耶舍与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然后证得阿拉汉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内,世间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佛陀说:
「诸比库,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游方,诸比库!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出于对大众的悲悯,为了诸天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安乐,切勿两个人同行在一条路上。诸比丘,开示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与文句的佛法,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有尘垢较浅的人,若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则会退堕,若听闻了佛法则能了悟。」
根据《巴利三藏》及南传佛教各位尊者的说法,目前仍处于可以证果的五千年正法时期中,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即有机会当生证果,且修行四念处是最佳的证果方法,也有观点认为修行四念处是现今唯一的证果方法。修行四念处可以断三结、乃至断五上分结,从而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
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
北传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声闻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北传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汉传佛教常塑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像。
阿罗汉的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菩萨,为十地菩萨中的第十地,修行境界仅次於圆满佛果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的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北传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阿罗汉。
意义
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
此外尚有三义:
应供:佛的十种称号当中就有“应供”一项,而“应供”的梵语其实正是“阿罗汉”。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
杀贼:“贼”指烦恼,使众生有损。阿罗汉断除烦恼,故云“杀贼”。
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出了三界六道轮回。
分别
断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够断“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即可证入阿罗汉果。证入阿罗汉果的圣者,将会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阿罗汉的功德,名为六恒住。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恒常不动,“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得三明六通。
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一个人,都无恼无诤,这就是由于他通达空性的缘故。
佛陀知道须菩提有这样的修行后,很是欢喜高兴,有一次曾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道:“须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这种程度,算是很难的了。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我为你恭喜,你已经是第一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称赞,心中非常欢喜又感激,但又像是不敢当似的。他合十顶礼说道:“佛陀!您对我们布施慈悲爱语,给我们鼓励,我是满腔诉不尽的感激之情。佛陀!您说我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是,我绝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这样的想法,就代表我执还没有断除,终日还是沉在有得有证的法执之中,佛陀!我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行,以无生无为的缘故,佛陀才对我说这样的爱语美词。其实,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很谦虚而又善于言词的须菩提,从他的说话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证得圣果的阿罗汉了。
佛光大辞典
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
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
(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
(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
即:
(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arhan,为梵语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
即:
(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
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
即:
(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
(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
[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阅‘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
五百罗汉
001、阿若憍陈如尊者
002、阿泥楼尊者
003、有贤无垢尊者
004、须跋陀罗尊者
005、迦留陀夷尊者
006、闻声得果尊者
007、旃檀藏王尊者
008、施幢无垢尊者
009、憍梵波提尊者
010、因陀得慧尊者
011、迦那行那尊者
012、婆苏盘豆尊者
013、法界四乐尊者
014、优楼频螺尊者
015、佛陀密多尊者
016、那提迦叶尊者
017、那延罗目尊者
018、佛陀难提尊者
019、末田底迦尊者
020、难陀多化尊者
021、优婆鞠多尊者
022、僧迦耶舍尊者
023、教说常住尊者
024、商那和修尊者
025、达摩波罗尊者
026、伽那迦叶尊者
027、定果德业尊者
028、庄严无忧尊者
029、忆持因缘尊者
030、迦那提婆尊者
031、破邪神通尊者
032、坚持三字尊者
033、阿□楼驮尊者
034、鸠摩罗多尊者
035、毒龙皈依尊者
036、同声稽首尊者
037、毗罗胝子尊着
038、伐苏蜜多尊者
039、阇提首那尊者
040、僧法耶舍尊者
041、悲察世间尊者
042、献花授记尊者
043、眼光定力尊者
044、伽耶舍那尊者
045、莎底比丘尊者
046、波阇提婆尊者
047、解空无垢尊者
048、伏陀蜜多尊者
049、富那夜舍尊者
050、伽耶天眼尊者
051、不着世间尊者
052、解空第一尊者
053、罗度无尽尊者
054、金刚破魔尊者
055、愿护世间尊者
056、无忧禅定尊者
057、无作慧善尊者
058、十劫慧善尊者
059、旃檀德香尊者
060、金山觉意尊者
061、无业宿尽尊者
062、摩诃刹利尊者
063、无量本行尊者
064、一念解空尊者
065、观身无常尊者
066、千劫悲愿尊者
067、瞿罗那含尊者
068、解空定空尊者
069、成就因缘尊者
070、坚通精进尊者
071、萨陀波仑尊者
072、乾陀诃利尊者
073、解空自在尊者
074、摩诃注那尊者
075、见人飞腾尊者
076、不空不有尊者
077、周利盘特尊者
078、瞿沙比丘尊者
079、师子比丘尊者
080、修行不着尊者
081、毕陵伽蹉尊者
082、摩利不动尊者
083、三昧甘露尊者
084、解空无名尊者
085、七佛难提尊者
086、金刚精进尊者
087、方便法藏尊者
088、观行月轮尊者
089、阿那邠提尊者
090、指尘三昧尊者
091、摩诃俱絺尊者
092、辟支转智尊者
093、山顶龙众尊者
094、罗网思惟尊者
095、劫宾覆藏尊者
096、神通亿具尊者
097、具寿具提尊者
098、法王菩提尊者
099、法藏永劫尊者
100、善注尊者
101、除忧尊者
102、大忍尊者
103、无忧自在尊者
104、妙惧尊者
105、严土尊者
106、金髻尊者
107、雷德尊者
108、雷音尊者
109、香象尊者
110、马头尊者
111、明首尊者
112、金首尊者
113、敬首尊者
114、众首尊者
115、辨德尊者
116、羼提尊者
117、悟达尊者
118、法灯尊者
119、离垢尊者
120、境界尊者
121、马胜尊者
122、天王尊者
123、无胜尊者
124、自净尊者
125、不动尊者
126、休息尊者
127、调达尊者
128、普光尊者
129、智积尊者
130、宝幢尊者
131、善慧尊者
132、善眼尊者
133、勇宝尊者
134、宝见尊者
135、慧积尊者
136、慧持尊者
137、宝胜尊者
138、道仙尊者
139、帝网尊者
140、明网尊者
141、宝光尊者
142、善调尊者
143、奋迅尊者
144、修道尊者
145、大相尊者
146、善住尊者
147、持世尊者
148、光英尊者
149、权教尊者
150、善思尊者
151、法眼尊者
152、梵胜尊者
153、光耀尊者
154、直意尊者
155、摩帝尊者
156、慧宽尊者
157、无胜尊者
158、昙摩尊者
159、欢喜尊者
160、游戏尊者
161、道世尊者
162、明照尊者
163、普等尊者
164、慧作尊者
165、助欢尊者
166、难胜尊者
167、善德尊者
168、宝涯尊者
169、观身尊者
170、华王尊者
171、德首尊者
172、喜见尊者
173、善宿尊者
174、善意尊者
175、爱光尊者
176、华光尊者
177、善见尊者
178、善根尊者
179、德顶尊者
180、妙臂尊者
181、龙猛尊者
182、弗沙尊者
183、德光尊者
184、散结尊者
185、净正尊者
186、善观尊者
187、大力尊者
188、电光尊者
189、宝杖尊者
190、善星尊者
191、罗旬尊者
192、慈地尊者
193、庆友尊者
194、世友尊者
195、满宿尊者
196、阐陀尊者
197、月净尊者
198、大天尊者
199、净藏尊者
200、净眼尊者
201、波罗密尊者
202、俱那含尊者
203、三昧声尊者
204、菩萨声尊者
205、吉祥咒尊者
206、钵多罗尊者
207、无边身尊者
208、贤劫首尊者
209、金刚味尊者
210、乘味尊者
211、婆私咤尊者
212、心平等尊者
213、不可比尊者
214、乐覆藏尊者
215、火焰身尊者
216、颇罗堕尊者
217、断烦恼尊者
218、薄俱罗尊者
219、利婆多尊者
220、护妙法尊者
221、最胜意尊者
222、须弥灯尊者
223、设特伽尊者
224、弥沙塞尊者
225、善圆满尊者
226、波头摩尊者
227、智慧灯尊者
228、栴檀藏王尊者
229、迦难留尊者
230、香焰幢尊者
231、阿湿卑尊者
232、摩尼宝尊者
233、福德首尊者
234、利婆弥尊者
235、舍遮独尊者
236、断业尊者
237、欢喜智尊者
238、干陀罗尊者
239、莎伽陀尊者
240、须弥望尊者
241、持善法尊者
242、提多迦尊者
243、水潮声尊者
244、智能海尊者
245、众具德尊者
246、不思议尊者
247、弥遮仙尊者
248、尼驮伽尊者
249、首正念尊者
250、净菩提尊者
251、梵音天尊者
252、因地果尊者
253、觉性解尊者
254、精进山尊者
255、无量光尊者
256、不动尊者
257、修善业尊者
258、阿逸多尊者
259、孙陀罗尊者
260、圣峰慧尊者
261、曼殊行尊者
262、阿利多尊者
263、法轮山尊者
264、众和合尊者
265、法无住尊者
266、天鼓声尊者
267、如意轮尊者
268、首光焰尊者
269、无比较尊者
270、多伽楼尊者
271、利婆多尊者
272、普贤行尊者
273、持三昧尊者
274、威德声尊者
275、利婆多尊者
276、名无尽尊者
277、阿那悉尊者
278、普胜山尊者
279、辨才王尊者
280、行化国尊者
281、声龙种尊者
282、誓南山尊者
283、富伽耶尊者
284、行传法尊者
285、香金手尊者
286、摩拿罗尊者
287、光普现尊者
288、慧依王尊者
289、降魔军尊者
290、首光焰尊者
291、持大医尊者
292、藏律行尊者
293、德自在尊者
294、服龙王尊者
295、阇夜多尊者
296、秦摩利尊者
297、义法胜尊者
298、施婆罗尊者
299、阐提魔尊者
300、王住道尊者
301、无垢行尊者
302、阿波罗尊者
303、声皈依尊者
304、禅定果尊者
305、不退法尊者
306、僧伽耶尊者
307、达摩真尊者
308、持善法尊者
309、受胜果尊者
310、心胜修尊者
311、会法藏尊者
312、常欢喜尊者
313、威仪多尊者
314、头陀僧尊者
315、议洗肠尊者
316、德净悟尊者
317、无垢藏尊者
318、降伏魔尊者
319、阿僧伽尊者
320、金富乐尊者
321、顿悟尊者
322、周陀婆尊者
323、住世间尊者
324、灯导首尊者
325、甘露法尊者
326、自在王尊者
327、须达那尊者
328、超法雨尊者
329、德妙法尊者
330、士应真尊者
331、坚固心尊者
332、声向应尊者
333、应赴供尊者
334、尘劫空尊者
335、光明灯尊者
336、执宝炬尊者
337、功德相尊者
338、忍生心尊者
339、阿氏多尊者
340、白香象尊者
341、识目生尊者
342、赞叹愿尊者
343、定拂罗尊者
344、声引众尊者
345、离净语尊者
346、鸠舍尊尊者
347、郁多罗尊者
348、福业除尊者
349、罗余习尊者
350、大药尊尊者
351、胜解空尊者
352、修无德尊者
353、喜无着尊者
354、月盖尊尊者
355、栴檀罗尊者
356、心定论尊者
357、庵罗满尊者
358、顶生尊尊者
359、萨和坛尊者
360、直福德尊者
361、须那刹尊者
362、憙见尊尊者
363、韦蓝王尊者
364、提婆长尊者
365、成大利尊者
366、法首尊者
367、苏频陀尊者
368、众德首尊者
369、金刚藏尊者
370、瞿伽利尊者
371、日照明尊者
372、无垢藏尊者
373、除疑网尊者
374、无量明尊者
375、除众忧尊者
376、无垢德尊者
377、光明网尊者
378、善修行尊者
379、坐清凉尊者
380、无忧眼尊者
381、去盖障尊者
382、自明尊尊者
383、和伦调尊者
384、净除垢尊者
385、去诸业尊者
386、慈仁尊尊者
387、无尽慈尊者
388、飒陀怒尊者
389、那罗达尊者
390、行愿持尊者
391、天眼尊尊者
392、无尽智尊者
393、遍具足尊者
394、盖尊尊者
395、神通化尊者
396、思善识尊者
397、喜信静尊者
398、摩诃南尊者
399、无量光尊者
400、金光慧尊者
401、伏龙施尊者
402、幻光空尊者
403、金刚明尊者
404、莲花净尊者
405、拘那意尊者
406、贤首尊尊者
407、利亘罗尊者
408、调定藏尊者
409、无垢称尊者
410、天音声尊者
411、大威光尊者
412、自在主尊者
413、明世界尊者
414、最上尊尊者
415、金刚尊尊者
416、蠲慢意尊者
417、最无比尊者
418、超绝伦尊者
419、月菩提尊者
420、持世界尊者
421、定花至尊者
422、无边身尊者
423、最胜幢尊者
424、弃恶法尊者
425、无碍行尊者
426、普庄严尊者
427、无尽慈尊者
428、常悲慜尊者
429、大尘障尊者
430、光焰明尊者
431、智眼明尊者
432、坚固行尊者
433、澍云雨尊者
434、不动罗尊者
435、普光明尊者
436、心观净尊者
437、那罗德尊者
438、师子尊尊者
439、法上尊尊者
440、精进辨尊者
441、乐说果尊者
442、观无边尊者
443、师子翻尊者
444、破邪见尊者
445、无忧德尊者
446、行无边尊者
447、慧金刚尊者
448、义成就尊者
449、善住义尊者
450、信证尊尊者
451、行敬端尊者
452、德普洽尊者
453、师子作尊者
454、行忍慈尊者
455、无相空尊者
456、勇精进尊者
457、胜清净尊者
458、有性空尊者
459、净那罗尊者
460、法自在尊者
461、师于颊尊者
462、大贤光尊者
463、摩诃罗尊者
464、音调敏尊者
465、师子臆尊者
466、坏魔军尊者
467、分别身尊者
468、净解脱尊者
469、质直行尊者
470、智仁慈尊者
471、具足仪尊者
472、如意杂尊者
473、大炽妙尊者
474、劫宾那尊者
475、普焰光尊者
476、高远行尊者
477、得佛智尊者
478、寂静行尊者
479、悟真常尊者
480、破冤贼尊者
481、灭恶趣尊者
482、性海通尊者
483、法通尊者
484、慜不息尊者
485、摄众心尊者
486、导大众尊者
487、常隐行尊者
488、菩萨慈尊者
489、拔众苦尊者
490、寻声应尊者
491、数劫定尊者
492、注法水尊者
493、得定通尊者
494、慧广增尊者
495、六根尽尊者
496、拔度罗尊者
497、思萨埵尊者
498、注茶迦尊者
499、钵利罗尊者
500、愿事众尊者
参考资料
1.阿罗汉果·经藏网
2.阿罗汉在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念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