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中国汉字,读作xī,哺乳动物,形状略像牛,皮粗而厚,多皱纹。角生在鼻上,产于印度一带的只生一只角,产于非洲的有两只角,可做器物,亦可入药,引申义为“坚固”。如:犀舟(坚固的船)、犀利(锐利、锋利)。
中文名犀
xī
牛
SEHQ
XMKM
12
8
rhinoceros; sharp
ㄒㄧ
NIRH
NITG
77259
CJK
犀xī
1、哺乳动物,形状略像牛,皮粗而厚,多皱纹。[1]角生在鼻上,产于印度一带的只生一只角,产于非洲的有两只角,可做器物,亦可入药(通称“犀牛”):犀角。犀甲。犀照。灵犀。
2、坚固:犀舟(坚固的船)。犀利(锐利;锋利)。[2]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1、《备考·巳集》《牛部》
2、《五音篇海》与犀同。
《唐韵》先稽切《集韵》《韵会》《正韵》先齐切,音西。《说文》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声。《尔雅·释兽》犀,似豕。
《注》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卽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疏》交州记曰:犀,出九德,毛如豕,蹄甲,头似马。
《埤雅》异物志:犀兼五种,肉舌有棘,常食草木棘刺,不啖茎叶。旧说犀之通天者,恶影常飮浊水,佳雾厚露之夜不濡,其裏白星彻端。世云:犀望星而入角,可以破水骇鸡。南人呼犀角为黑暗,言难识也。三角者,水犀也。二角者,山犀也。在顶者,谓之顶犀。在鼻者,谓之鼻犀。犀有四辈。
《前汉·平帝纪》黄支国献犀牛。《山海经》琹敼之山多白犀。《注》此与辟寒、蠲忿、辟尘、辟暑诸犀,皆异种也。
又《山海经》釐山有兽,状如牛,食人,其名犀渠。
又《集韵》兵器坚也。《前汉·冯奉世传》器不犀利。《注》晋灼曰:犀,坚也。
又《集韵》一曰瓠中。《诗·衞风》齿如瓠犀。《传》瓠犀,瓠瓣也。《疏》正义曰:释草云:瓠,栖瓣也。孙炎曰:栖,瓠中瓣也。栖与犀字异音同。按广韵瓠屖,说文迟也。别作屖从尸辛。集韵屖专训迟,犀兼训瓠中。
又《玉篇》栖迟或作犀。
常用词语组词
【熙】字开头的词语:
熙宁熙宁变法
带有【熙】的词语:
淳熙光熙郭熙缉熙康熙字典孔祥熙刘熙王熙凤徐熙曾熙[3]
参考资料1.犀·新华字典
2.犀·汉典
3.熙·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