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一头装柄﹐一头长圆形﹐上面装有铁刺。
中文名铁蒺藜骨朵
狼牙棒
古代兵器
涮、曳、挂等
简介
骨朵,本名胍肫,讹为骨朵,现代人犹称花蕾为花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长柄锤,木柄上安装一个蒜头或蒺黎形的重铁器,凭藉重力锤击敌人。习者需要有较大的力量,因锤法能硬砸,硬架,故有「锤,棍将不可力敌」之说,主要技法有涮、曳、挂、砸、盖、擂、云、冲等。
人物简介
铁蒺藜骨朵沙摩柯,三国时期武陵郡的少数民族首领。曾于夷陵之战期间相助蜀军,后兵败被杀。 事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黎东方《细说三国》中说,沙摩柯原名摩沙柯,来自越嶲郡的“胡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之中误作“沙摩柯”。所据未详。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沙摩柯以五溪番王的身份登场,为刘备伐吴的援军。
小说中对沙摩柯的外貌进行了这样的描写:“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第八十三回)
沙摩柯在夷陵之战期间曾一箭射杀东吴猛将甘宁。后刘备兵败,沙摩柯被东吴大将周泰杀死。
在《三国演义》中铁蒺藜骨朵为五溪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原文为:“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第八十三回)
《三国演义》的蛮王沙摩柯,《水浒传》方腊手下大将庞万春的副将雷炯、计稷,都是用蒺藜骨朵这种兵器。《晋书.五行志》:「蒺藜有刺,不可践而行」,人工用铁制造的就是铁蒺藜;骨朵,则指长柄的锤。将骨朵的锤头作成有刺的蒺藜状,就是铁蒺藜骨朵。骨朵是在宋代开始从史书中出现,见于《宋史·礼志》、《金史·仪志》注、《清史稿·舆服志》注,骨朵几乎与以前的钺一样,清一色是仪仗用的兵器。
比起蒺藜骨朵,蒺藜比较常见,洒在路上扎人、马的脚,以阻挡敌军。蒺藜的应用方式很多,南宋抗金的扈再兴,夜间布下铁蒺藜,清晨假装撤退,杀伤七八成的追击金兵。西夏进攻北宋大顺城,守将蔡挺先在城边河水中布下铁蒺藜,夏人马匹渡水纷纷跌伤,以为若有神助。也有反效果的例子,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南唐守将刘彦贞将拒马装上利刃,用铁索连结,布下铁蒺藜;后周军了解到敌方胆怯,一战而破。更有反用的例子,李复叛乱,韩世忠追剿,所统兵马不到千人,韩世忠布下铁蒺藜自塞归路,众军死战破敌。
相关记载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备)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却说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马,正遇一彪蛮兵,人皆被发跣足,皆使弓弩长枪,搪牌刀斧;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时有蛮王沙摩柯,匹马奔走,正逢周泰,战二十余合,被泰所杀。”
参考资料1.铁蒺藜骨朵·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