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公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于光绪廿二年(1896年)由盛宣怀创建于上海,是交通大学沪校前身。原址位于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它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清史稿》记载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关于“筹办大学堂”的奏折中所言:“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中文名南洋公学
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
上海
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
起源
光绪22年(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皇帝准允。
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南洋公学创始于徐家汇,即今上海交通大学所在的徐汇校区,时隶属于招商局和电报局,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由于19世纪末天津发生义和团运动,因此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迫转移到南洋公学继续教学,1899年毕业生王宠惠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律科获得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南洋公学因为地处上海租界,较少受战火侵扰。
初创
在清廷的支持下,盛宣怀加紧了对南洋公学的筹备。不久,南洋公学在洋务运动的声浪中诞生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设总理(校长)1人,聘请他的同乡何嗣焜担任;设监院(西文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1人,聘请美国传教士、前南京汇文书院(后改为金陵大学)院长福开森担任。
还任用了前梅溪书院负责人张焕纶为总教习(中文教务长)。同时,还设提调(协助教务长管理教习、教员的行政工作)1人,文牍员1人,庶务员1人,司会记1人,图书兼备教习2人,医生1人。学校遂开始运作起来了。
1897年1月26日,盛宣怀呈《开办铁路总公司并启用关防折》与《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主要是关于经费的筹集问题。当日,光绪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
盛宣怀首立四院,分层设学。他十分重视基础,把师范和小学放在学堂的首要地位。于1897年首先招收师范生,设立师范院,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盛宣怀后又仿照日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的做法,挑选了120名10岁—18岁的聪明幼童建立了外院。
外院就是小学堂,由师范生分班教学。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新式小学。接着于1898年开办二等学堂中院,等待条件成熟再开设头等学堂大学。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它加速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统治的灭亡,同时也为清廷2次学制的颁布提供了成功实例。
相关发展
南洋公学成立后几经更名。1910年代后期改为南洋大学。之后又改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1911年至1912年,唐文治掌校期间,曾把“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改名为“南洋大学堂”。
1920年(民国9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于1921年统一学制,统称交通大学。而分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北京学校(平校)、唐山学校(唐校),其中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为总校。校庆4月8日也是取自交通要“四通八达”之意。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总部内迁到重庆,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内迁到贵州平越。
退学风潮
南洋公学由盛宣怀奏请创办于1896年12月,教学内容以中国经史为主,严禁学生集会、议政,极力钳制学生思想,甚至连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也在禁读之列,学生对这种奴隶式教育素怀不满。尤其是五班教习郭镇瀛,不学无术,思想又特别反动,专以欺压学生为能事,向来为学生所不满。
1902年11月14日下午,郭镇瀛去五班上国文课,发现座椅上有一个空墨水瓶,认为是学生故意同他过不去,便大发雷霆,责骂学生不敬师长。由于查不出事情到底是哪位同学所为,郭镇瀛便妄加猜想,把事情定在伍正钧等三名学生头上。事后,郭镇瀛便呈请校方开除三名学生,又以“匿不告”罪名要求给五班学生集体记过处分。
消息公布,五班全体学生不服,找到学堂总办汪凤藻辩护,要求辞退郭镇瀛,收回开除、记过的成令。汪凤藻非但不允,反以五班学生“聚众开会,倡行革命”罪名将全班学生开除。汪凤藻的这一举措,引起全校学生公愤。各班学生群起抗议,即行罢课,200余名学生一齐去见汪凤藻。
学生代表与汪凤藻反复论辩数小时,请求不要将五班学生全体开除,并以“全班去留争之”。汪凤藻恼羞成怒,坚持不允,还宣布:“五班已经开除,非诸生所能干预,(他班学生)愿去者听!”闻听此言,学生愤怒异常:“愚等奴隶教育,凡为国民,谁能堪之?我辈居此何为者?”于是南洋公学学生纷纷宣布退学,以示抗议。
蔡元培十分同情学生,不愿意他们学无所成,就各奔东西。他向公学当局据理力争,要求考虑学生的合理要求,但未能奏效。他便愤然辞职,率领退学学生离开了学校。这次学潮,最终统计的退学学生名单,计有145人。
南洋公学学生集体退学后,在《苏报》上列名发表《南洋公学退学意见书》,公开控诉反动的守旧教育制度。以南洋公学学潮为起点,东南各省学生退学、罢课、集会风起云涌,被称为“学界风潮”或“学界革命”。
在这一时期,南洋公学特班的法学教育尤其值得注意,从其师生日记可见,特班借鉴传统书院制教学的同时糅合了中西之学,其教育内容不再囿于"交涉公法",体现出的比较法学教育的精神、西方公法知识的输入等现象,也是这一时期新式学校法学教育的共同特征。[1]
为解决退学学生的学习问题,蔡元培积极奔走。他联络中国教育会的几位负责人,请求同意收容退学学生。11月19日,中国教育会与退学学生集议张园,议决成立爱国学社。
11月下旬,爱国学社在南京路泥城桥福源里正式成立,由蔡元培担任总理,吴敬恒为学监,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章太炎等任教员。各地退学学生纷纷来到爱国学社继续学习。1903年7月,爱国学社因受《苏报》案牵连被迫解散,部分学生转入震旦学院。
南洋公学退学风潮与当时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交相辉映,并为将爱国运动推向反清革命运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优良学风
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很高。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很严格,因此毕业生大都较为优秀。当时交通大学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钱学森上海总校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发现许多课程与在交通大学学习的完全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
茅以升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该校起初不承认交通大学唐校之学历,故出题考核茅之水平,因为茅回答极为出色,故该校后来决定从此对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后来茅以升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王安从交通大学上海总校去美国哈佛大学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大学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简历显示也是毕业于交通大学。
参考资料1.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基于南洋公学特班的研究·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