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汉语汉字)

汉语汉字

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zhì,最早出自甲骨文,本义是聪明,智力强。引申义有智慧、智谋、计谋、策略、有智慧的人等。

2017年12月21日,智当选“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际字。

中文名

拼音

zhì

部首

五笔

TDKJ

仓颉

ORA

郑码

MAJK

笔顺

撇横横撇点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

字级

一级字(2670)

平水韵

去声四寘

部首笔划

4

四角号码

86600

UniCode

CJK

规范汉字编号

U 667A

词性

形容词

五笔86&

TDKJ

笔顺编号

3113 4251 2511

部外笔画:

8

异形字

知、?、?、?、?、?

统一码

CJK 统一汉字 U 667A

字源演变

字源演变

字符表

形声字。甲骨文作从于,知声。形旁于是竽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义与竽声可知心迹有关。知是从口、矢声的形声字,本义为口之所陈,心迹可识,于智表音,智与知声韵并同。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道篇》“智慧出”作“知”,《战国纵横家书》“智能免国”作“知",后乃孳乳分化而为智字。商代智字所从构件或作A(示),乃误刻,甲骨文中此类字甚夥。至西周时,增加饰件B,同时构件矢讹作大,对表音有影响。春秋沿袭了西周的作法。

战国时主流结构又回复于从于、知声、填加的饰件依然保留,多作C或D,《说文》厘定为“从白(zì),从于,从知”,,可视为理据重构。其所谓从白,其实是构件之E或F。隶变后楷体作智,是小篆笔势、笔意变化的结果。或作?、?,是小篆的不同隶定。作?、?,俗体。本义指智慧、才智。毛公鼎:“弘唯乃智。”《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中山王骨鼎:“事愚女(如)智。”通“知”。G鼎:“今余方壮,智天若否。”云梦秦简《语书》:“令吏民皆明智之。族姓。智君子之鉴:“智君子之弄鉴。”战国晋有智伯。

详细解释

拼音

词性

释义

zhì

形容词

本义:聪明,智力强

名词

智慧,智谋

计谋;策略

知识

智士。有智慧的人

春秋时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北

动词

通“知(zhī)。知道,认识

参考资料[1][3]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矢部】义切

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

说文解字注

识䛐也。

此与矢部知音义皆同。故二字多通用。

从白亏知。

锴曰。亏亦气也。按从知会意。知亦声。知义切。十六部。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

〔古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知义切。音置。同?。或作智。《说文》: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

按经典相承作智。《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按经典或通用知。

又姓。《广韵》:晋有智伯[2]

方言集汇

粤语:zi3;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zi4[海陆丰腔]zhi5[客英字典]zhi5[宝安腔]zi5[梅县腔]tje5[陆丰腔]zhi5[台湾四县腔]zih5[东莞腔]zi5。

韵书汇集

韵书成集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部

韵目

四呼

韵系

韵摄

广韵目次

声调

宁继福

音译

拟音

八思巴字

广韵

知义

支B开

寘B

去声

三等

开口

支B

去五寘

蒙古字韵

去声

ji

tʂi

ꡆꡞ

中原音韵

齐微齐

齐微

齐齿呼

去声

tʂi

洪武正韵牋

知意

二寘

去声

分韵撮要

第三几纪记

阴去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

i̯ĕɡ

王力系统

t

ǐe

董同龢系统

t

jeɡ

李方桂系统

t

rjigh

两汉

西汉

东汉

jiei

ji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ȶ

ie̯

拟音/王力系统

ȶ

ǐe

拟音/董同龢系统

ȶ

je

拟音/周法高系统

ʈ

拟音/李方桂系统

jĕ

拟音/陈新雄系统

ȶ

ǐɛ

参考资料

1.智·词海

2.智·汉典

3.智·新华字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