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目鳗鱼是七鳃鳗科动物,近圆筒形,尾部侧扁。体长可达60厘米以上。
头的两侧各有7个分离的鳃孔,与眼排成一直行,形成8个象眼睛的点,故通称八目鳗。
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鼻孔后方有一个白色的皮斑。
皮肤柔软而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偶鳍。背鳍2个,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联,鳍条软而细密。
生活时背呈青色带绿,腹部灰白色略带淡黄。
中文名八目鳗鱼
七星鱼
动物界
脊椎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圆口纲
鳗鲡目
七鳃鳗科
八目鳗鱼
相关类群
烟台伪鳗鱼虱
雌体长2.5—2.8毫米。体圆柱形,色白,但遍布黑色斑点。
头部与第1胸节合并成一个短宽的头胸部,其前缘中部略向前突出。
第2、3胸节之间有凹陷。身体其余部分香肠形,末端的腹部和尾叉甚小,第1触角分3节。
第2触角由宽阔的基部和发达的爪组成。[2]
生活习性
八目鳗鱼用黏液闷死天敌八目鳗鱼除非洲外分布于全球所有温带淡水水域和沿海。体形似鳗,无鳞,长约15∼100公分。有眼,背鳍1∼2,尾鳍存在;单鼻孔,位於头顶;体两侧各具7个鳃孔。无真骨及腭,亦无偶鳍。
骨骼均为软骨。口圆,呈吸盘状,有角质齿。七鳃鳗幼体称为沙栖鳗或沙隐虫,生活於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无牙,眼不发达,以微生物为食。数年后变为成体,游入海中,开始寄生生活,藉助其口吸附于鱼体,吮食宿主血液及组织。
到生殖期复返淡水,筑巢,产卵而死亡。
并非所有七鳃鳗都需要到海中生活,有些陆封种类终生留于淡水。
在秋天里,与鲑鱼一起从海洋溯上河川的还有一种七鳃鳗鱼,它因两只眼睛后面各排列着七个鳃穴而得名。雄性七鳃鳗挑选一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来,诱引雌性。
七鳃鳗只在河川繁殖。已知的七鳃鳗有30多种,分别在初夏到秋天产卵,水温约25摄氏度,12天左右孵化。这时的幼体没有眼睛也没有吸盘,平时都潜进河底泥土中,顺流伸出口,以吃浮游生物或泥土中的有机物为生。
这即所谓沙腔鳗的幼生时期。3~5年后长出眼睛和吸盘。到海洋中生活的即所谓降海型七鳃鳗以吸刮鲑、鲭、鳕等的血肉为生,过数年后再回到河川上来,产卵后生命即告结束。
至于一生都在河川生活的陆地型,在变态后的次年春天产卵后也会死亡。
生存状况
八目鳗鱼七鳃鳗和盲鳗同属脊椎动物亚门无颌总纲,为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无颌总纲其名称来源就是没有颌骨的意思。
现存种只有有七鳃鳗目和盲鳗目;化石种包括古生代泥盆纪(约4.5~3.45亿年前)灭绝的骨甲类(头盔鱼类)。
有时为了简化只把七鳃鳗和盲鳗单门列出来,归于圆口类。圆口类是地球上某种最早期的脊椎动物——无颌类的一种极度特化了的孑遗,它们的特化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它们没有骨质的骨骼或骨甲,这显然是由于为适应寄生生活使骨骼退化的结果。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圆口类那十分原始的一般特征上对最早期的无颌类脊椎动物的状态豹窥一斑。
圆口纲在地球上至少已生存了三亿年以上。现生的七鳃鳗,广泛分布于寒、温带的淡水和近海水域。
从圆口类个体发育上来看,它在形态上和习性上都与头索动物文昌鱼相近。如咽壁上都密生着鳃裂,咽内有内柱,脊索终生存在,不分节,口腔之间具缘膜等。
它们同样过着埋栖生活,将身体埋没于海滩或河底泥沙中,以借着水流带来的微小生物为饵料。这些事实使人相信,圆口类与头索动物之间有一定的类缘关系。骨化石比较研究还表明七鳃鳗起源于海洋,但至少在一亿多年前,其中一部分就脱离了海洋。
这一新种类在形态上已十分接近现生类群,说明在过去长达一亿多年的演化史上,其演化速率异常缓慢,几乎可称为演化停滞。
参考资料1.八目鳗·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烟台伪鳗鱼虱·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