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利告终,论者多归罪于慈禧太后,她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海军难以为继。此说不谬。但也有人以李鸿章为罪魁祸首,认为他畏战求和,力求自保,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此论支持者颇多。更有论者炮轰水师领导阶层仅次于丁汝昌的二号人物、定远舰管带、总兵刘步蟾,“不独临铖丧胆,且用尽机智,不惜任何牺牲以求免之”(张荫麟语)。此说就难免失之偏颇了。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总之,事后诸葛亮们内因外因归结了几箩筐。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对北洋水师自身的实力估计颇高,以为“世界第八位、亚洲第一位”并非浪得虚名。张荫麟说:“两方舰队,实力非不相当。……中国舰队,就枪炮及铁甲而论,至少与日本相埒。炮术甚佳,训练虽稍有遗憾,惟水兵可称善战。极严重之事因,厥为子弹之缺乏也。”近代史专家蒋廷黼也持这种观点,认为败在“战略不如人、战术也不及人”。

其实不然。

且看大东沟血战时,北洋水师的实力储备如何。此役参战舰艇共12艘,日方在大东沟外伺机拦截的船舰12艘。从数量来说,双方旗鼓相当。但海战毕竟不是打群架,战斗力才是硬道理。看看舰艇的配置就知道了。

我方12艘舰艇中,有主力舰两艘,即定远和镇远,各重7000吨,各有14英寸装甲,12英寸巨炮各4尊,时速14.5海里;巡洋舰5艘: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重2000-3000吨不等,各种口径钢炮10余尊,时速15-18海里不等;炮艇3艘:超勇、扬威、广甲,各重1300吨,各有炮10余尊,时速均为15海里;另有镇中、镇南2艘炮舰,重440吨,鱼雷艇4艘。

日方12艘舰艇,巡洋舰吉野、秋津洲、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赤城七艘时速在18海里以上,其中吉野舰重4150吨,2英寸装甲、6英寸速射炮4尊、4.7英寸速射炮8尊、鱼雷发射管5条,时速23海里;秋津洲重3150吨,不同口径速射炮13尊、鱼雷管4条,时速19海里;浪速重3650吨,不同口径速射炮8尊、鱼雷管4条,时速18.6海里。此七舰均配有速射炮。速射炮是什么概念?用时间概念来表述一下,基本上相当于日舰一分钟发五炮,我方舰艇五分钟发一炮。

再来看看双方舰艇的生产年代。李鸿章于1875年开始筹款定购舰艇,起初向英国定购了4艘,后又追求2艘;1881年向德国定购主力舰2艘,即定远、镇远;之后又向英德两国订购巡洋舰五艘。但自从1888年之后,中国海军就再也没有定购过一艘舰艇。而日方的七艘主舰均为1888年以后下水的新船。

论北洋水师的技战术,原本不差。12艘舰艇共有14名管带,大多都是马尾水师学堂科班出身,且是第一批毕业生。学校课程由数理化、英法文、古典汉文开始。学生分为轮机与驾驶两班。轮机用法文,驾驶用英文。学制五年,学科与操作并重。学生结业后,随轮实习三年,再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船厂见习造船。无巧不成书,北洋舰队的二把手、实际指挥者刘步蟾与日方舰艇的二把手、也是实际指挥者的东乡平八郎,两人是格林威治的老同学。战场上各为其主,兵戎相见,在向来以成败论英雄的长河中,水平优劣、能力高下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甲午战争的失利,最直接的原因是硬实力不如人。这一点,除了李鸿章和他一物打造的北洋水师之外,当时恐怕没有几个人这么想。李鸿章曾在战前上书光绪皇帝,恳请避战,他说:“海上交战,能否趋避敏活,应以船行之迟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亦便于引避。”这是实话,茫茫大海之上,战既不胜,逃无可逃,避无处避,不被杀得落花流水才怪呢。

北洋水师不是败在技术上,而是输在速度上,说起来非常可惜。日方为甲午海战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功勋战舰吉野号,最初竟然不是为日本人量身打造的。这是英国阿摩士庄厂知道李鸿章是行家,投其所好,专门推销给他的。李鸿章想买,朝廷不同意。慈禧太后要把钱截留下来修建颐和园,颐养天年。结果,英国老板一转手,把它卖给日本人,摇身一变成了“大杀器”——吉野号。要知道,日本人银子不够,明治天皇的娘亲英照皇太后连自己的首饰都当掉了。

甲午失利,也有很多专家翻出“大炮子晒裤子”的笑话。其实,在大炮上裤子,或在晾衣房晒裤子,或者干脆不晒裤子一条裤子穿到老,都无关大局了。

参考著作:

张荫麟《清史论丛》

《清史稿·李鸿章列传(卷四百十一)》

《清史稿·丁汝昌列传(卷四百六十二)》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唐德纲《从晚清到民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