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原意是器皿中的食物腐败生虫。
>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是谁的主张)
蛊卦上卦为艮为山,下挂为巽为风,山下吹起风之象。风入山下,闭息不得振,山峦阻挡了风势,气流不畅通则暗流聚集。示意食物储存腐烂生虫,事业萎靡不振,社会败坏而混乱不堪,国家不治,腐败流行。
蛊卦象征太平盛世由于秩序崩溃,陷入混乱发生事端;也比喻快乐的人沉溺于安乐,以致改变纯正的初衷,蜕化变质,滋生腐败。挽救已经败坏的事业,必须在艰苦中奋斗,依靠得力的助手,任用贤能,并注重培育人才,使后继有人。不可采取过于刚强的手段,以致引起反抗,但也不可宽容妥协,必须彻底革新。
谴责过去无意,应立足长远,放眼于将来,并且应由隐士般高尚的气节,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挽狂澜于既倒,重开太平盛世。
面对乱世,有志之士不可坐以待毙,而应该有所作为,何况乱世也正是英雄豪杰施展抱负厉行改革的大好时机呢。但改革必定要触犯一些保守者的利益,因此,每一行动都应该有周密的安排,先计而后行,并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割除毒瘤要刚柔相济,既不能姑息养奸,也不能过于刚烈,选贤任能,打造一支破旧立新的精兵强将。只有这样才能扶大厦于既倒,重新开创新的世界。
宋代的王安石出身中下层官宦之家,小时候就经常跟随他做地方官的父亲辗转各地,他见多识广,早年的迁徙生活使他较为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对广大挣扎贫困线上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任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他到任便大量访问多方面人士,对鄞县的自然状况做了一番深刻的调查。经过调查得知,这个县跨江负海,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由于前期统治者废掉营田吏,致使水土流失,连年荒旱,农业歉收。
他了解到这一情况,便抓住了这一地区兴利除弊的关键,广修堤堰和川渠以确保丰收,他还发动乡民们疏通渠道,这些水利设施起到了储水排灌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大大有利。
每当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的时候,他就让人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待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免除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因此,很受百姓爱戴,同时也是政府从中得到一笔稳定的经济收入,搞活了政府经济。这是王安石立志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因成功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初次改革的成功,不仅坚定了他继续前进的信心,还为他将来从事政治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正值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北宋建国之初,一直奉行“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
到宋仁宗时,全国已逐渐形成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再加上繁重的苛捐杂税,人民不得翻身。
王安石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他曾多次上书上级官吏建议兴利除弊。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王安石勇敢的向当时的宋仁宗帝上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言事书》对北宋王朝以来内忧外患,极贫极弱的局面及形成的原因做了较为精辟的分析,王安石主张重新建立宋王朝的法度,对现实政治进行大胆而深刻的改革。当时范仲淹实行新政失败以后,仁宗对改革持怀疑态度,他心里根本无意改革,于是王安石的上书石沉大海。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死,宋神宗继位。宋神宗立志改变现实,有所作为,他需要一个得力的政治助手,由于宋神宗早就听说王安石的杰出才能,他就下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面谈,两人相见恨晚,谈话十分投机,宋神宗便决定重用王安石。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将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主持朝政。王安石在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的状态下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法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但守旧派却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认为王安石的思想观点是大逆不道,不能容忍的。王安石针锋相对,与之争辩,并劝宋神宗不要听反对变法的流俗之见与守旧观点,不久,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一、青苗法。这就是他在鄞县使用过的借粮济民的办法,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试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百姓自己可以不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各家各户按贫富等级缴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的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沃程度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很快取得了成效,宋王朝的收入大大增加,政府和军队裁撤了大批冗员,效率大大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蒸蒸日上。王安石的变法得到人民的拥护,但是变法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于是,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迫于压力,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开始逐渐转变,他对王安石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王安石坦然回答:“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了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得合乎道理,有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的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由于朝廷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神宗终止了正在进行的变法,只好让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
王安石的变法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他也成为一个彪炳千秋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