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华文明之源起,夏族的扩张之路
>战争史(战争史研究)
夏禹之时,夏族与夷族因治理洪水之紧密合作,加之平定三苗的夏实力达到巅峰,夏夷之间以禹为共主从而维系着联盟关系。但大禹之后,这种以个人威信维系联盟的共主制度明显难以为继,夏夷之间矛盾日深。
大禹死后,伯益被推举为新的共主。伯益是夷族部落的首领,是赵、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于是爆发了夏启(禹之子)与伯益争位,有些史书上说启破坏禅让制,也有说是伯益驱逐启,但本质上可看成是夏夷两族之间的纷争。《孟子万章上篇》记载“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南”(今河南登封)。启继位后(竹书纪年中启杀伯益),有扈氏以启破坏禅让制而反叛。夏启发兵与有扈氏战于甘,并取得胜利。关于甘的地点,钱穆考证认为其地在今洛阳东南的登封,此处与孟子所述伯益避居之地相近,推测有扈氏即为伯益所属部落。此役启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夷族却开始逐步西进。
到启的儿子太康继位时,太康狩猎于有洛之表,归途为后羿所阻,不得归国。后羿,又称“夷羿”,夷族有穷氏首领,其领地在黄河下游今山东省境内。后羿不敢杀死太康,也不敢自立为帝,于是驱逐太康,改立太康之弟仲康的儿子相为帝。时机成熟后,罢黜相并将相放逐到斟灌(山东曹县),夺了夏国的帝位,成为夏国第六任君主。而后羿成为君主后整日荒淫放纵,将国事政务交由同族下属寒浞打理,结果寒浞杀死后羿自立为帝,国号仍用有穷。
帝相未被流放之时,于在位第一年攻淮夷,第二年攻风夷和黄夷,第七年于夷宾服。寒浞担心帝相的能力,就派遣他的两个儿子浇和戏攻打斟灌(帝丘)。城破后杀死相并大肆屠戮夏族人民。当时,相的妻子正怀着孕,逃到娘家有仍氏(夷族部落,可见当时夏夷通婚)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少康长大后听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同为夏族的舜的后代有虞氏地盘。有虞的首领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并封少康于纶邑。纶邑地方狭小,仅“有地一成,有众一旅”(一成为十平方里,一旅为五百人)。很多不服寒浞统治的夏族部落听闻少康的下落都前来归附,于是少康发兵征伐寒浞,先后杀死寒浞的儿子浇和戏,最终复国,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复国之经过
少康虽灭了寒浞,但其它诸夷部落却仍然在步步发展,所以夏与夷的战争并未停止,夏夷两族也在纷争渐渐走向融合。到孔甲在位时,因其喜好信奉鬼神,且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衰落,逐渐走向崩溃。到孔甲的重孙桀继位时,各国已经不来朝贺。桀伐有施氏(今山东滕州),得美女妹喜,宠之。殚百姓之财,建倾宫,修瑶台,民不堪其苦。诸侯有仍氏(夷族)、有缗氏(夷族)反叛,被桀攻灭,但这以后诸侯叛者更多。
夏在平叛中不断消耗了国力,这时汤所领导的大部落殷(商)已经逐步完成了扩张。关于殷商的族群,普遍认为是夷族。《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种传说普遍存在于各夷族的诞生传说之中。如北夷、徐夷、乃至高丽,商人祖先居住的易水流域有“幽燕之地”称呼,其幽(玄)、燕(鸟)都与夷族传说及图腾玄鸟有关。
商汤一方面大肆宣传桀的种种暴行,进行舆论战(如祭文《汤征》、《汤誓》);另一方面广招贤能,诸如伊尹等。同时拉拢诸夷兼并周围的夏族方国(葛、洛、荆、韦、顾、昆吾等国)。
在夏族各方国被消灭后,桀在形势上已然孤立。桀在商发展之时不仅未及时干涉,反而更加荒淫无道,诛杀大臣,夏朝太史令终古、费博昌等投靠商,标志着夏的内部开始瓦解。
于是,汤在消灭昆吾的第二年兴兵伐夏都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商夷联军由商都亳出发,沿黄河南岸西进,利用大河掩护部队行军时夏无从察觉。大军至潼关附近渡河北上后再转东攻击安邑之侧。桀仓促应战,引军西出战于鸣条之野(今安邑县西)。《尚书》记载,汤在战前作《汤誓》,举述夏桀之罪,表明自己是代天罚罪。此役夏桀大败,于是放弃安邑,东入於山,出太行东南(据考为太行八陉之轵关陉)渡河,逃往三朡(今山东定陶)。商军继续追击至三朡,桀又逃往南巢(今安徽巢县),结果被俘,夏朝自此灭亡,商朝建立。
商灭夏之战经过
商灭夏之战,开逐步蚕食长期作战以及长途奔袭大迂回作战两种战术之先河。伊尹通过离间收买夏朝大臣及部落,重视情报收集,更是推动战争艺术向战场之外发展,以至于后世孙子用“上智为间”来评价这场战争。
下期预告:中国古代战争史——商人远征与夏夷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