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厦条约读音(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关系起始于1784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这年的8月,一艘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带来了毛皮、棉花、西洋参、胡椒、铅等货物,运走了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工艺品。其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国在双边贸易中一直处于明显的顺差地位。

中国皇后号商船

>望厦条约读音(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中国的商品很畅销,但美国的银子却有限。于是,美国人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先是从土耳其进货,后又做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理。为了赢得中国的好感,从1830年开始,美国人以海外传教会的名义在广州创办学校、开设诊所,同时传播基督新教。

此时的中美关系,就像一头老牛和一只小狮子,表面上还是平等的。相较于英国人,美国人在做生意以及与中国官员打交道时,都显得比较顺从。美国人在中国触犯刑律,也能够按照中国法律处理。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美国人表现挺配合,鸦片战争开始后,美国也申明中立。

林则徐禁烟

顺从也好,中立也罢,都是对自己实力和利益权衡的结果。尽管宣称中立,美国仍以保护美国人权益为由向中国派出了军舰,而正是此次行动,为后来的不平等条约做了铺垫。

1842年3月,美国海军准将加尼率领东印度舰队“星座号”和“波士顿号”抵达澳门。当时正值清军在闽浙沿海连遭挫败,两江总督耆英奉旨向英军议和。加尼乘人之危,派“星座号”擅闯珠江黄埔,并直接向两广总督衙门照会,要求赔偿美商战时损失。本就焦头烂额的两广总督祁贡为息事宁人,赔了7800美元了事。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按说保护侨民的使命已经完成,钱也敲诈了一笔,但加尼的舰队仍赖着不走。初尝甜头的加尼得寸进尺,致函祁贡,要求清廷给予美国类似《南京条约》的开放通商待遇。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加尼的举动其实已经越权越到爪哇国了,清政府完全可以用“没有授权”等理由拒绝回复。但是,看到洋人军舰就肝儿颤的清朝官员,在一阵令人啼笑皆非的上下沟通之后,居然基本答应了加尼的无理要求。反正又没要求割地赔款,通商就通呗。

有了加尼的铺垫,接下来就是例行公事。1843年5月,美国总统约翰·泰勒任命前议员顾盛(CalebCushing)为驻中国公使。次年2月,顾盛抵达中国澳门。没想到,美国公使的到来让中国官员手足无措,原因并不是签订什么条约,而是见不见皇帝。

约翰·泰勒总统

这一定是世界外交史上最为滑稽的场景之一。这边厢,美国公使拿着一摞危害中国主权的条款,准备先去北京觐见皇上,再展开谈判;那边厢,大清官员并不关心什么条约什么主权,而是洋大人千万别见皇上,其它都好说。那时的道光皇帝和大清朝,还在做着万邦来朝的春秋大梦。虽然已经被英国人揍得鼻青脸肿,一边割地赔款,一边还自我安慰:尔乃蛮夷一族,天朝宽宏大量。

道光皇帝

其实在中国官员中,已不乏“开眼看世界”的人,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已知道或领教了其他国家的先进之处。但是,自古外国使节见我天朝皇上,都是称臣朝贡,三拜九叩。如今被英吉利这些蛮夷乱了规矩,这美利坚人要见皇上,再坏了体统,皇上的脸往哪儿搁。

就在一方执意要进京,一方推三阻四的尴尬时刻,出了一个插曲。

1844年6月15日,一群英国船员和广州市民发生冲突,英国人退回船上躲避。第二天,当地民众因分不清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区别,来到美国人驻地扔砖头石块,美国人开枪打死一名叫徐亚满的市民。一时群情激奋,要求惩办凶手。

美国公使顾盛

此时清政府已派了耆英为钦差大臣,来到澳门望厦村,与顾盛商谈,并力阻公使进京。双方提到了徐亚满一案,中方要求美方交出凶手。顾盛原本认为进京见皇上是一种外交规范,中方执意不肯也不必坚持。于是,顾盛提出,基于尊重对方考虑,放弃进京要求,但是“徐亚满案”要采用外交方式处理。

耆英画像

耆英心中好像一块大石头落地,于是对美方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要求全盘应允,为取悦美国人,还将徐亚满被杀原因污为“烂匪闹事”。但顾盛不依不饶,把“徐亚满案”和此前几起中美民众纠纷翻出来,要求获得“领事裁判权”,保障美国人在华安全和利益。为了贯彻所谓的“羁縻政策”,显示大清朝对英美的区别对待,也为了早日交差复命,在顾盛的步步紧逼下,耆英最终同意了“领事裁判权”条款。

望厦条约影印件

1844年7月3日,中美双方代表耆英和顾盛分别在《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和《海关税则》上签字,因签约地点在澳门望厦村,又称《望厦条约》。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不费一枪一弹,悉数获得,而且在许多方面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

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从此美国人在中国不受法律约束。

中国无权管辖停泊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的美国商船。美国军舰可以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中国官员须以礼相待。

给予美国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日后给他国的优惠,美国均可享受。

中国日后的税率变更,须征得美国同意,中国从此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澳门普济禅院里的《望厦条约》签订处

7月11日,“徐亚满案”使用领事裁判权在广州开审。美国领事召集了6名美国商人作为陪审团,结果可想而知。陪审团认为,事发时有“烂匪”抛掷砖石,犯罪嫌疑人是“正当防卫”。死者徐亚满虽然不一定参与,但在一旁观看也有责任,“愈令各烂匪恶气鼓勇”,所以“应与匪徒同得责咎”。

这是大清国的耻辱,也是美利坚的耻辱。

领事裁判权直到二战期间的1943年才废止,整整存续了100年。但在1949年前的几年,领事裁判权仍然阴魂不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