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之四
(三)同样的血性尚武,同样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古有大秦国民“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言,近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撕心怒吼;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变法先驱谭嗣同,近有“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红军师长陈树湘、“为了掩护群众转移而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蒋庆泉、“宁向前一步死,不退后半步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官兵、“为了多救一个人而活活累死”的抗震救灾英雄武文斌。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血性与尚武精神!抗战期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军民十万兵”,“最后一担粮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去打东洋”,“全民皆兵,全国抗战”,这是一种怎样的血性精神和民族气节!北京密云的邓玉芬妈妈,先后送自己的丈夫和四个儿子上战场抗日,全部壮烈牺牲,最为悲惨的一幕是在敌人搜山的危急关头,为了保证乡亲们的生命安全,防止儿子哭闹暴露目标,邓玉芬妈妈用手捂住了最小儿子的嘴巴,小孩不幸窒息而亡,一门六烈士,满门忠烈魂,这是一位怎样平凡伟大和坚韧博大的母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不倒!
>蒋庆泉(蒋庆泉向我开炮)
(四)同样的中流砥柱,同样的使命担当!战国时代,秦国军民以“金戈铁马,马革裹尸”为荣,以“前仆后继,死不旋踵”为信念,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为担当。生活在新时代,奔走在新征程,肩负着新使命的新一代中国国民和军人已经做好准备了吗?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军队近三十年没有战事,我们的民族是否已久违了那“闻战则喜”的尚武精神和“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我们的国民是否已被看视风平浪静的外部环境和歌舞升平的太平生活迷惑了双眼麻痹了神经,我们的军队是否已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沾染了和平积习消磨了血性,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几十年没有战事,国家之幸,可以和平发展,人民之幸,可以安居乐业,但这是民族之哀,消磨了血性狼性,军队之哀,沾染了和平积习。任何一支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军队,他的战斗力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们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战绩的军队,但是我们真的还可以躺在功劳薄上吗?我们这支军队,普通官兵没有过打仗经历,甚至连绝大多数将军也没有打过仗,“太平官,和平兵”现象突出,“和平积弊”问题需要高度正视和重视,确实需要狠下心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但在历次抢险救灾中,人民子弟兵都是一马当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奋勇拼搏,我相信不管敌人如何强大,任何时候我们中国军人都可以拍着胸脯:“吃败仗,毋宁死;打不赢,就跳海”;都可以无怨无悔:“军人生来为打仗。自己死,兄弟战友生;肉体死,精神永生;个人死,民族生”;都可以立军令状:“首战用我,用我必胜”;都可以问心无愧:“当兵就当能打仗的的兵,当兵就当能打胜仗的兵”;都可以顶天立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