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中国自成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中华文明富有韧性的延续性。但自张骞“凿空”西域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使者、僧侣、商人怀着不同的使命和目的,从中国出发,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远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带回来的物质和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近日,《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重磅上市。这是一部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两千年的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形成、兴盛、演变和衰弱的宏大历史。
《丝绸之路大历史》郭建龙/著
>丝绸路上(丝绸路上愁石榴春色秋花雨蒙蒙是什么意思)
梳理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全史,展现中国在丝路历史上扮演的角色
本书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路兴衰史,完整梳理了丝绸之路大舞台上与中国相关的征伐、贸易和文明交融。作者郭建龙着重挖掘中国传世史料中的传奇故事,通过人物故事和文明交融双重叙事线索,勾勒出了一部丝绸之路大历史。西汉时期的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和乌孙合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天竺寻求佛教戒律,游历30余国,历时14年后回国;唐朝时期的玄奘远赴印度取经,并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唐代时期的杜环作为阿拉伯人的俘虏,跟随着阿拉伯人南征北战,成了第一个有记载的涉足北非的中国人;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他那饱受争议的游记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为中西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元朝时期的巴琐马是中世纪走得最远的中国旅行家,到过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这些传奇故事展现了中西之间纵横交错的地理通道如何塑造历史上的世界格局,也呈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地缘政治、信仰传播、商贸往来和文明碰撞。
郭建龙除了讲述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兴衰,还清晰地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到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一度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明清时期,伴随着“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丝绸之路逐渐衰弱。
读懂丝绸之路的历史,思考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定位
通过对古代史料的梳理,郭建龙勾勒出了一部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呈现出中国在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征服时代”“信仰时代”“贸易时代”“帝国时代”“帝国依旧,中央已失的时代”的不同面貌,读者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在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世界也深深地改变了中国。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外国的香料、食材、珍稀物种也大量流入中国。此外,对于文化交流和信仰融合,作者提到了古代文学中的舶来信仰,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于《西游记》的影响。此外,《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许多佛道结合的例子,如法师和猴行者等人来到王母池这样的情节,实际上就和《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传统观念接轨。
欧亚大陆的地理构造决定了中西之间地理通道的路线和走向,一定意义上也决定着沿途国家的历史命运和文明底色。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在当下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决定着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本书的写作延续了郭建龙对于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定位的思考。如果说对于史料的整理是案头的功夫,那么他对于东南亚、中亚、中东以及非洲的实地走访则是下足了脚下的功夫。郭建龙访问过这些地方之后,惊奇地发现,它们恰好就是“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地区。
本书里的丝路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中国该如何与世界相处却依然是我们要面对的主题,正如郭建龙在结语中所说:我们依然离不开世界。我们需要的是和平共处的伙伴,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不是为了重建过去那过时的秩序观,而是为了让每个人过得更加幸福和富足
来源:天地出版社
编辑:李子怡
审核:李卉嫔
主编:邓灼
更多精彩详见《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欢迎订阅·诚邀合作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1-1788/F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2886
邮发代号:62-625
联系电话:(028)86523772
新闻线索:(028)85471528
投稿邮箱:thebeltandroadrpt@163.com
联系人:肖露
声明:1.凡来源为“一带一路报道”的作品,版权属于“一带一路报道”杂志社,任何第三方转载均应注明“来源:一带一路报道”;2.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刊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任何第三方转载时须保留“来源”;3.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我刊联系,核实后将依照相关规定支付稿酬;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我刊联系,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