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此词为作者贬居黄州时所作,是一首咏物诗,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作品名称卜算子
苏轼
宋朝
词
缺月挂疏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 眉山人。是著名的 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 书法、绘画、 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 书法与 蔡襄、 黄庭坚、 米芾合称“ 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 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 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 词的婉约,与 南宋 辛弃疾并称“ 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 进士,任福昌县主簿、 大理评事、签书 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 湖州时,以讪谤系 御史台狱,三年贬 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 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 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 常州。着有《 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作品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作品韵律
○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二十三梗;可"二十三梗二十四迥 / 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
谁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缺月挂疏桐
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 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 黄州, 定惠院在今天的 湖北黄岗县东南, 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1]
后人评价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 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 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 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 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 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 沙洲之畔。当 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 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 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 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 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 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 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
此词为作者贬居黄州时所作,是一首咏物诗,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 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 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 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 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 高洁 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 孤鸿惺惺相惜,以 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 艺术技巧。
这首 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参考资料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