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云轲
赵武灵王赵雍,是战国时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君主,他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到列国领先水平,奠定了赵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强盛根基。赵王之称,始于他的谥号“赵武灵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韩徐为(韩徐为赵国将军)
一、少年君主
赵雍,是赵肃侯赵语的儿子,也是嫡子。作为嫡子,赵雍生下来就是继承大位的好命,而他似乎也毫不怀疑自己的君主之命,幼小时就十分的聪颖,热心朝政,时常与父侯配给自己的傅议论朝政。
常言道:“自古英雄多磨难”。这话用在赵雍身上一点儿也不为过,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在了。失去母亲后,赵雍失落了一阵子,但很快奋起,抖擞精神,跟着傅攻读史书,学习治国理政经验。
赵肃侯在位时期,与魏国的关系不好,两国之间经常征战,互有胜负。赵国、魏国、韩国合称三晋,意思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三个国家。三晋的关系十分密切,赵国与魏国之间经常征战,关系不睦,处在它们之间的韩国,是双方都着力拉拢的对象。因为韩国若倒向哪一方,哪一方的胜算就会大许多。为了拉拢韩国共同对付魏国,赵肃侯决定让太子赵雍到韩国做人质。
虽然远离自己的国家有许多的危险,但是,年仅十三岁的赵雍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质子之路,到韩国去做人质。在韩国,少年赵雍十分老实地去做人质,不该自己表态的时候,自己坚决不说一句话,对韩国君臣彬彬有礼,尽量显示出赵国的善意。每当有他国使者前来新郑时,他都要派人细心查访,时刻关注动态,以便掌握必要的舆论信息,做出正确的研判。
赵雍在韩国做了两年质子,很受韩国君臣的欣赏。正在此时,他的父侯赵肃侯崩殂,十五岁的太子赵雍理所当然地应该回到赵国继位。
韩威侯(即韩宣惠王韩康)为了加强与赵国的友好关系,决定派兵护送赵雍回国继位。自幼聪颖的赵雍当即表示,愿意娶韩国的公主做自己的夫人。韩威侯大悦,只是公主年龄尚幼,还要再等几年。赵雍与其约定五年后,将派人来迎娶公主。在韩国的支持下,赵雍顺利回国继位,是为赵国的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这年,他十五岁。
赵武灵王这边一登场,秦国、齐国、燕国、楚国、魏国马上各派军队万人前来“祝贺”,为他送上了一份大礼。眼见着五国联军不怀好意的气势汹汹而来,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并没有退却。他深知,越是在这样危险的时刻,越是不能退让和胆怯,必须扛起自己肩上的重担。他一方面重用父侯留下的阳文君赵豹、叔父公子成等人稳住国内政局,调兵遣将,做好战争准备,一方面结好韩国、中山国、宋国、鲁国等国家,寻求他们的支持,减少外部压力。
在韩威侯的带动下,中山国、宋国、鲁国等国均表示支持,甚至有的国家还派军队到赵国助战。当五国联军杀气腾腾地进抵赵国时,赵军已经集结了十余万,做好了充分准备。五国联军见此,虽然早就谋划好如何瓜分赵国,可赵军和其盟军早已做好了迎敌的准备,且在兵力上尤胜于己,胆怯裹足不前了。正在此时,赵武灵王派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出征,浩浩荡荡的向五国联军冲来。五国联军知道难敌同仇敌忾的赵军,只好悻悻而退。至此,五国联军的威胁解除了。
二、锐意进取
赵肃侯在位时期,中原老牌霸主魏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的实力还是有的。赵国和魏国相互不对付了数十年,内耗严重。赵雍对付魏国的办法是,既不招惹,也不惧怕,一方面示好,一方面魏国若来侵略的话,照样还击。对于其他国家,他也尽量结好,不与之翻脸。
打退五国联军,消除了外部威胁后,少年君主赵雍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刷新政治,力图让赵国在自己的手上走上勃兴之路。他任命阳文君赵豹为相,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军政上又重用公子成等人,政事上还听从贵臣肥义之言,国内外局势很快得到了稳固。他大胆放权,让重用的大臣放手去做,整顿吏治,减轻民众负担,操练军队,适当时候主动在列国发声,扩大赵国的影响力。
赵武灵王五年(前321),赵雍兑现诺言,迎娶韩宣惠王(韩威侯)的公主来做他的夫人。赵国与韩国的友好关系得到有效的加强。
赵武灵王十年(前316),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燕国的相子之夺取君主大权,让燕王做他的臣子。后来,齐国讨伐子之,派出军队深入燕境,打着为燕国靖难的旗号,烧杀抢掠,几乎灭掉了燕国。
为改善与燕国的关系,同时树立赵国的负责任大国正面形象,赵武灵王将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姬职迎到赵国,立为新的燕王,然后派军送回燕国,是为燕昭王。赵武灵王的善举,赢得了列国的赞誉。
为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他决定学习楼烦、林胡、匈奴人那样,进行“胡服骑射”。就是遵从胡人的穿衣、执兵等习俗,像他们那样用兵。他首先请教楼缓,讲了自己的打算后,得到了原为楼烦人的楼缓的大力支持。但是,其他大臣却不同意去学习落后的胡人那样穿衣戴帽、拉弓执兵。
群臣的态度,让赵雍很难为。肥义劝他:“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他听后很高兴,决定先去说服自己的叔父公子成,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几经周折,最后赢得了叔父的支持。有了叔父的支持,赵雍算是有了底气,就在国内强力推行“胡服骑射”,力图锻炼出一支比齐国技击、魏国武卒、秦国锐士还要战斗力强的军队,来保家卫国、称王天下。同时,赵武灵王提拔一批年轻人充实臣下,像赵文、周袑、富丁、赵固等人纷纷登上政治舞台,为国家臣僚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政变亡身
赵武灵王与夫人韩国公主的感情很好,韩夫人为他生下了嫡子赵章。但是,之后没几年,赵雍的夫人韩氏就死去了。因为没娘了,所以自幼聪慧的小赵章处处显示出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为人处世十分谨慎。赵雍见儿子争气,也很高兴,就册立其为太子。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将来赵武灵王百年后,赵章毫无疑问的将会继承大位,成为赵国新的国君。可惜,他们的命运,连着赵国的命运,也因为赵雍的一场春秋美梦而改变了。
赵武灵王十六年(前310),赵雍到大陵这个地方去游玩,晚上睡着做了个梦。他若是梦见其他的什么人和事也就罢了,偏偏梦见了一个美女。也就是说,他做了个春风般温暖的梦。那个美少女对着他鼓琴清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赵武灵王失去夫人后,一直郁郁寡欢,正愁找不到可心的女人呢,这不是来了吗?他一觉醒来,却发现只是一场美梦,不由得惋惜,徒叹奈何。也许是他太爱这个梦中的美女了,在与大臣们一起饮酒的时候,他毫不掩饰地讲了出来,并表示十分想见到她。
上有所爱,下必应之。君主有所希求,下边做大臣的自然要想方设法满足了。大臣吴广就很有头脑,把女儿孟姚献给了赵雍。赵雍一看,惊为天人,这不正是他梦见的那个美少女吗?于是,赵雍就将孟姚纳入宫中,号称吴娃,意思是吴美女。赵雍对吴娃宠爱非常,呼啦啦一连生下了赵何、赵胜、赵豹三个儿子,便以吴娃为惠后。
熟悉赵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赵国历史上出现的人物重名的极多。赵武灵王的儿子赵章、赵何、赵胜、赵豹等,都与他之前或在世的几个大臣重名。赵雍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显示对大臣们的重视,君父视其如子;也有可能是希望儿子们将来能像这些大臣一样,成为有功于国家的社稷之臣。
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与赵雍相伴九年,生下三个儿子的惠后吴娃红颜薄命,留下几个年幼的儿子,走了。临死前,从没请求过赵武灵王的惠后,请求他册立自己的儿子赵何为太子。悲痛欲绝的赵武灵王,当即便答应了。
(赵惠文王赵何)
当年,赵武灵王就改立赵何为太子,赵章被废为安阳君。赵武灵王命周袑、肥义等人做新太子的师傅,悉心教导。两年后,即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给十岁的太子赵何,自己做主父,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太上皇。主父本以为传位后,国内政务由儿子打理,自己可以专心拓土开疆,征服作乱的胡人,可是,后来他渐渐感受到了压力。因为赵武灵王的基因太强大了,他的儿子赵何自幼也十分的聪颖,在几位重臣的悉心辅佐下,逐渐适应并很快进入了角色,以赵王的名义发号施令、治国理政,将自己的主父老爹的权力给架空了。
主父心里说:这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结果。可是,权力既然已经交出,想要回来,却难了。一是赵何不愿意交出权力,二是大臣们也不愿国有二主,只一心一意听赵何的,因为他才是赵国的王,至于主父嘛,已经是退二线的老领导了。
主父此时才四十来岁,正当壮年,还有极强烈的权力欲望。他想夺回属于自己的至高权力。为了夺权,他找到了赵章。之前,赵章本没有什么过错就被废弃了太子位,正一肚子不满呢。见父亲来找,遂与之一拍即合。赵章私下里发展势力,与赵何对着干。主父想:这样一来,赵何会请自己出面协调,然后好重出江湖,接管权力。
可惜,主父想错了。赵何已经是名正言顺的赵王,他本人和大臣们不会允许赵章来分抢权力,更不会让主父重新掌权,因为国家的大王只有一个,那就是赵何。
主父还想将国家一分为二,一为赵国,赵何做赵王,一为代国,赵章做代王,以此来弥补对儿子赵章的亏欠,还有对韩氏夫人的愧歉,求得心里安慰。可是,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举国上下更是强烈反对。在主父的默许下,赵章和其老师田不礼暗地里大肆发展势力,要与赵王对着干。
山雨欲来风满楼。两派势力终于在赵惠文王四年(前295)的沙丘展开了终极对决。赵章以主父的名义招赵惠文王去见,肥义认为有诈,亲身前往一探虚实,结果被杀。之后,赵惠文王在武将信期、高信的保护下,招来公子成和李兑护驾。护驾的军队赶来,大败赵章的叛军,田不礼被杀。赵章兵败后投奔主父,希望父亲能救自己。
公子成、李兑带军赶来,包围了主父的宫城,搜出赵章等叛乱分子,就地处决。对于主父,他们不敢造次,却也无法放他走。因为赵雍若是活着出去的话,肯定会追究这叛乱之事,那么到时候话就不好说了。毕竟他是主父,怪罪下来,臣子们谁能承担下来?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个彻底的了断吧。但是,谁又敢弑君呢?那就让他自生自灭吧。即使以后赵王问起,也不会说什么,毕竟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他的江山。再者说,公子成可是赵何的爷爷,作为孙子,能不接受这份“好意”吗?
公子成、李兑将宫里的宫女、内侍全部赶走,之后封门而出,将主父困在了宫里。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竟然就这样被围困在沙丘宫里给活活饿死了。可叹、可怜、可悲!
回顾赵武灵王的一生,他是何等的聪明,晚年竟然在继承人问题上犯错,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跌入深渊、万劫不复。他若真是为赵章好,就该劝其与国出力,团结兄弟,何必如此相互伤害呢?害了儿子,毁了自己,何苦来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赵武灵王的悲惨结局也是因为当年的那一场春秋大梦。直至生命的尽头,也不知道他弄明白了没有:那到底是一场美梦,还是一场噩梦呢?
(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赵何,是战国后期一位杰出的治世君主。他在位时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之善于用人,轻徭薄赋,睦邻友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有利的内外环境,最终将赵国推上鼎盛治世。他是赵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称王的君主,为赵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首位赵王
赵何,是赵武灵王赵雍的儿子,也是赵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至于赵武灵王,据现在能确信的资料来看,很可能生前就没有称王。
有一种说法是,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赵武灵王也称王了;但是不久,赵武灵王又取消了称王,他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强盛,称王是有名无实,便自降一格,自称赵君。有人认为,赵武灵王最初没称王,后来见国家强盛了才称王,就应该称呼他为赵王。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生前并未称王,只称“君”,他所谓的“称王”之事实际上是儿子赵惠文王称王后,对他的追谥之号,其本人在生前并未直接、公然称王。
(赵武灵王)
也有人说,赵武灵王生前的确是称王了,因为他尊夫人吴娃为惠后,他若不是王,又何来后呢?但是,历史上的君主,自己本身不称王,夫人称后的又不是没有。故,不能将妻子称后与君主本身称王直接牵连一起。
还有人说,赵武灵王晚年,在国内已经称王,但对外还是自称赵君。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是不会太大。在国内都已经公然称王了,对外还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吗?从赵武灵王的一贯作风来看,不像那回事儿。
所以,现在的影视剧中一致称呼他为赵王,实际上是欠妥的。
而赵惠文王即位后,国内外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因为战国七雄,甚至小小的宋国、中山国也跃跃欲试,要称王。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国力已经跻身各国前列的赵国,已经没有理由不称王了。于是,赵惠文王也就正式称王了,是为赵国历史上首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二、初政之路
在赵何之前,赵武灵王就生有儿子,其中还有赵武灵王夫人韩氏所生的嫡子赵章,且已经被立为太子。赵何幸运之处在于,他出生的时候,韩氏夫人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吴娃深得赵武灵王爱宠,且生下了三个儿子。可惜,惠后吴娃红颜薄命,在赵何八岁那年就香消玉殒了。不过,很有政治头脑的吴娃,在自己临死前,从不求赵武灵王的她求下了一件事:立自己生下的大儿子赵何为太子。赵武灵王晚年最爱的女人就是吴娃,见她临死前这么请求,也没怎么考虑就点头了。
改立国储,这不是件小事儿。而且,太子赵章也没犯下什么非要废黜才能惩罚的大错,所以,改立赵何为太子应该不会多么的顺利,势必遭到朝臣的反对。但是,赵武灵王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认定的事儿,谁反对估计也挡不住。所以,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他还是克服了,赵何也就真当成了储君,而赵章则被废黜。此时的赵何年仅八岁,赵章应该比他大十岁左右。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才当了二年太子的赵何继位做了赵王,赵武灵王退位做了主父。赵何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很聪颖,明白自己的王位并不稳固,所以努力结好群臣,将权力下放,让群臣感受到赵王的尊重。
即位初期,赵何将肥义、周袑、公子成、李兑、信期、高信、韩徐为等文武大臣均授予要职,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而他们也乐于为少年君主效力。这样一来,主父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作为退二线的老领导,主父的年纪并不老,还只有四十多岁,权力欲望正强的时候,猛然间如此,十分的不习惯。他还想掌权,但是群臣却不买账,因为国家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赵何,尽管他年龄小。
为了重掌权力,主父利令智昏,怂恿赵章起来与赵何争权夺利,妄图以此来充当协调人,把已经让出去的权力要回来。可是,赵惠文王赵何不同意,群臣也不同意。后来,便出现了在赵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沙丘宫变,赵章一党被剿杀,主父被困饿死。沙丘宫变后,赵何虽然巩固了王位,但是主父的英年早逝,对于赵国和赵王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只要有主父在,赵国朝臣中无人敢擅权,但是他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沙丘宫变,死的人中,也有肥义。肥义早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在位时就十分得志,被委以重任,是三朝重臣,德高望重。肥义一死,公子成被委以重任,为相邦,封安平君。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是赵惠文王的大父。爷爷做相,孙子做王,且孙子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被爷爷所专。公子成死后,李兑又接着专权,赵惠文王形同傀儡。
赵惠文王一直在瞅机会,想一举夺权。不久,机会来了。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苏秦发起合纵攻秦运动,李兑大力支持,但是,赵国大将韩徐为却建议联燕抗齐,发生了冲突。后来,在韩徐为等人支持下,赵惠文王罢免了李兑,重用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为相。自此,二十二岁的赵何算是彻底把控了国家大权。
(平原君赵胜)
三、治世之路
赵惠文王在位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于用人,朝中确也人才济济,多为一时之选,文有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蔺相如等,武有韩徐为、廉颇、赵奢、楼昌等。赵惠文王不但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使用人才,对于自己的朝臣,他给予较高的待遇和充分的信任。此外,赵惠文王还乐于听取朝臣们的不同意见,善于纳谏。
赵惠文王主政期间,赵国在列国中继续发挥着大国作用和影响,加入到苏秦发起的合纵攻秦运动中,迫使秦国取消了“西帝”的称号,回归王位,还收复了之前被秦国攻占的王公、符逾城。不久,又参与五国伐齐之中,在乐毅的主持下,赵国廉颇督军攻克阳晋,而后又与燕军联合进入临淄,将东方首富齐国重创。
(赵惠文王与乐毅)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不断进攻魏国、齐国,攻占了大片领土,国势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关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匹敌的大国,也成为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
在对待秦国冒犯时,赵惠文王也毫不软弱,“和氏璧”风波时,他毅然派蔺相如到秦国去,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赵国的胸襟与胆量。而最后,蔺相如的不辱使命,给秦国的强权和仗势欺人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之后的渑池会上,赵惠文王带领蔺相如等人更是用超人的才智与胆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助兴,赵王恐却之不恭,就鼓瑟一曲。秦国御史却记道: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鼓瑟。
对于此等明显挑衅和侮辱,有损国家尊严的事儿,蔺相如等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便“强”秦王为赵王击缶,挽回面子。蔺相如如此对待秦王,秦国大臣自然无法心平气和,当场予以反击:请赵国献出十五座城来为秦王祝寿!蔺相如的回击则更加有力:赵国出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可以商量,不过有一个前提,那便是秦国需要把咸阳城献给赵国,为我们赵王贺寿!
秦王虽恼怒,却也知道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做好了作战准备,自己倘若扣下赵王,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毕竟赵国不同于楚国,而这位赵王也不是当年的楚怀王熊槐,况且又有蔺相如、信期等文武大臣随驾,只好礼送其出境。
赵惠文王十岁即位,在位三十三年后,于公元前266年去世,享年四十三岁。他的去世,代表着赵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太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预示着赵国的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对于赵国来说,却未必是一个好时代。
公子赵章,是赵武灵王的长子,与其高祖父赵敬侯重名。作为父亲的嫡长子,他是自然的君位继承人,最后竟然落得个身死早逝的下场,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一、得位
公子赵章,母亲是赵武灵王的夫人,出身于韩国王族。公子章生下来就是嫡长子,凭借着这样的出身,可以说,他是自然的大位继承人,生的就是这样的好命。公子章的母亲,是韩宣惠王(称王前是韩威侯)的女儿。赵武灵王赵雍在即位之前,曾经在韩国做质子,是维系韩国和赵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纽带。赵雍自幼聪颖、懂礼节、识大体,深受韩国君臣的赏识。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肃侯去世。作为太子的赵雍还在韩国做质子,由于赵国此前几代君主交接时都发生过内乱,所以赵雍想寻求外援,希望韩国伸出援手,帮自己顺利继位。
当然了,“无利不起早”,为了争取韩国的支持,赵雍除了承诺自己即位后继续保持与韩国的友好关系外,还向韩王求婚,表示想与韩国公主结秦晋之好。韩王本来就很喜欢赵雍,对此当然是乐见其成,就点头了。韩王认为公主年龄尚幼,而赵雍也只有十五岁,就与之约定五年之后再送公主到赵国大婚。在韩国的支持下,赵雍顺利回到国内继承君位,成为赵武灵王。而后,又是在韩国的大力支持下,顺利使不怀好意的魏、楚、秦、燕、齐五国“奔丧”军队退回。
正因如此,赵武灵王五年(前321),韩国公主嫁到赵国后,就被册立为正妻夫人。大约一年后,夫人韩氏生下了赵武灵王的嫡长子,取名为赵章。赵章生下不久,被册立为太子,成为赵国合法的大位继承人。
二、失位
赵章的青少年时期,是他的一生中度过的最幸福的时光。上有着父母的宠爱,下有着一帮子臣下、奴仆的照料,还有着父母为他挑选的饱学之士做师傅,接受到了当时最好的贵族教育。虽然公子章青少年时期很幸福,但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也养成了他奢侈、辟邪、古怪的习惯和性格。
如果时间就这样悄悄的流逝,直至父亲年老故去,他可以顺利继位,成为赵国新一代的君主,可惜的是,他的太子之位并没能保住。
他的失势,开始于母亲的早逝。大概在他十岁的时候,母亲走了。母亲走时还是瞑目的,毕竟自己的儿子已经是太子了,若干年后就会是赵国的君主,虽然她走了,但很欣慰。母亲死后,公子章还是能得到父亲的关爱,而且父亲一直注重培养他,让他处理政务,还在军中任职,熟悉作为一个君王应该熟悉的事务。
(吴娃)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赵武灵王带军攻打中山国,公子章率领中军,夺取了鄗城和东垣,立下战功,为父亲所赞赏。
尽管如此,公子章的好日子却越来越少了。夫人死后,赵武灵王于十六年(前310)纳娶了大臣吴广的女儿入宫,后册立为夫人,是为吴娃。吴娃深受赵武灵王宠爱,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在宫中地位极高。
是人都会有私心,吴娃也不例外。她从不张嘴求赵武灵王为她或家人办事儿,从未干政开后门,这一点儿让作为君侯的丈夫很满意,满意到愧疚于她的地步。这个吴娃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之所以从不求赵武灵王办事,是因为心里一直在盘算着一件大事。终于,在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她临死前,求赵武灵王改立她的大儿子赵何做太子。赵武灵王望着她乞求的泪眼,想着佳人即将香消玉殒,悲痛欲绝,哪还管什么理智不理智,当即就点头了。吴娃泪眼含着笑闭上了。
随后,赵武灵王就宣布改立赵何为太子,而赵章的太子之位被废黜。这年,赵章大约有二十岁。当了十几年太子的他,在这一年失去了储君之位。在这个年轻气盛的年纪,他内心的不满与愤恨可想而知。
三、夺位
被废黜储君之位后的公子章,在不解、不满、不甘中度过了一生中最难、最苦的一段时间。后来,他渐渐的想开了许多。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给太子赵何,赵何继位成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成为主父,见作为哥哥的公子章向弟弟赵何行礼,他心里不是味儿,觉得实在是愧对了大儿子,也对不起早逝的夫人韩氏。
赵惠文王三年(前296),赵武灵王率军攻灭了中山国。为了补偿公子章,赵武灵王把大儿子封到代郡做安阳君。此外,还让田不礼担任安阳君的相。田不礼原是齐国人,后来到宋国做官,受宠于宋康王。宋康王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将田不礼安插到赵国朝堂。他到公子章身边后,极力鼓动公子章起来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公子章对于权力和王位的渴求欲,就这样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不久,主父也来鼓动公子章起来争权夺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主父提前退位的意图是,赵王主政国内,他可以放开膀子征伐四方,成就一番大业,却不料赵王何也是绝顶聪明的主儿,在一帮子大臣的支持和引导下,很快适应了君主之位,将国家大权紧紧握在了手中。
主父心想坏了,这不是他要的结果。既然如此,他就想把国家一分为二,俩儿子一人一半;可是,这种分裂国家的做法,遭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于是,他就想让俩儿子起来斗争,当斗争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有人请他出面协调收拾局面,可趁机将国家大权夺回来。毕竟此时的主父才四十来岁,正当壮年,还是权力欲较强的时候。有了主父的支持,公子章顿时雄心勃勃、信心百倍,开始了变主父需要的假斗争为自己的真夺位,在朝中拉拢了一部分朝臣,开始同弟弟赵王对着干。
山雨欲来风满楼。双方剑拔弩张、磨刀霍霍,终于在赵惠文王四年(前295)的沙丘,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场血雨腥风降临在了赵国的土地上。
在沙丘,主父与公子章住在一个行宫,赵王住在另一个行宫,中间距离大约三里地。这天晚上,公子章和田不礼密谋,打算以主父的名义骗来赵王杀掉,然后劫持主父,让其恢复公子章的太子身份,之后,公子章正式即位为王。
三朝重臣肥义十分忠心于赵王,他怕赵王去有什么闪失,就决定自己先去探探路,结果被杀了。消息传到赵王这,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传命将军高信、信期等人,立刻行动起来,一同御敌。
公子章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就率军来攻打赵王所住行宫,但由于高信等人早有防范,没能攻进去。双方就在行宫外展开了激战,进行到拂晓,仍不分胜负。
正在此时,得知消息的公子成和李兑率领大部队前来勤王。公子章、田不礼率部舍命搏杀,但在对方优势兵力面前还是兵败了,被迫逃回主父所住行宫。公子成等人带军包围主父所住行宫,冲进去杀掉了公子章、田不礼等人,怕主父治罪,就下令:“后出者杀!”奴仆们竞相逃命。然后,他们将主父一个人继续围困在行宫里,三个月后活活饿死。
公子章夺位失败,这回不仅丢了安阳君爵位,还丢了身家性命,真是何苦来哉?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也不能全怪年轻的公子章。他从小就被册立为太子,作为君位继承人,是赵何夺走了他的继承权,他想夺回来,这也合情合理。作为父亲,赵武灵王将本来是大儿子的王位让给了二儿子,二儿子即位后,他感觉国家大权都被二儿子掌控了,自己心有不甘,又想夺回来,就鼓动大儿子起来与之斗争,想坐收渔人之利,走的真是一步险棋,更是一步臭棋。
无论是祸乱国家,还是分裂国家,往往都是不得人心的。赵武灵王的悲惨结局恰也证明了这一点。
公子章,被杀时年仅二十来岁,原本想借力打力,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了父亲和弟弟进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真是可悲、可怜、可叹!
赵武灵王
赵孝成王赵丹,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嫡子,在位期间使赵国由盛转衰,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相持的实力,国势走了下坡路。那么,他真是一个败家子吗?
一、太子之位
赵丹,是赵惠文王王后赵威后生的儿子,虽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嫡子,却不是嫡长子,按说继位为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史记》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进行渑池之会时,廉颇率军送赵王一行到边境地区,与赵王约定:“大王此去来回最多不会超过三十天;若是大王三十天还不回来,则请立太子为君,以绝秦望。”廉颇这样对国君说,显然是吸取了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为维护国家利益着想的,所以得到了贤明的赵惠文王的支持。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有太子了。
但是,太史公在《史记》的《赵世家》中又说:“(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二年后的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赵国发生了规模很大的瘟疫,立公子丹为太子。
那么,之前的那个太子呢?那个太子又是谁呢?
根据《庄子·杂篇·说剑》篇可知,赵国在太子赵丹之前确实还有一位太子,是太子悝。《庄子》中,赵惠文王热衷于击剑术,使国家面临严重的隐患和危难而不自知。这时候,太子赵悝请出了庄子,前去劝谏赵王。庄子果然不辱使命,以天子之剑、诸侯之剑、百姓之剑相讽喻,使聪颖的赵惠文王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从此改邪归正,将精力用在了治国理政、富国强军上来了。可见,太子赵悝还是很有谋略和智慧的。但是,赵惠文王二十二年,为何又立赵丹为太子呢?这些,史书无载,可能是赵悝被废黜了,也可能是死了,毕竟立赵丹为太子那年是“大疫”,疾病流行,死了不少人,可能太子赵悝也被瘟疫给带走了。
反正,对赵丹来说,太子赵悝的位置没有了,自己成为新的太子,将来赵王的位子就是自己的了,真是一件好事。
赵孝成王
二、为政之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崩殂,做了十一年太子的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其母赵威后执政。
按说,此时的赵丹年纪也不会太小了,怎么还不能亲自掌权,非要让老妈赵威后出来执政呢?据有些史料分析,赵孝成王的出生时间,当在公元前288年-前285年之间,也就是说,他继位的时候起码也有二十岁了,完全可以独立执政了。他的母亲赵威后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左右,正当壮年。看来,她还是不放心儿子,便亲自秉政,为国事操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丹的治国理政能力有些欠缺。
但是,赵威后想送儿子一程,却送的不远,她二年后便去世了。二十出头的赵孝成王只好亲自走到前台,担负起富国强兵的历史重任。
其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父子两代六十年的苦心经营,国势正盛、兵锋正劲,正是盛世景象出现的好时候。赵惠文王为儿子留下的大臣班底,文有平原君、蔺相如、虞卿、赵豹等人,武有赵奢、廉颇、楼昌、乐乘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可谓人才济济,为繁荣国家、持续盛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赵孝成王若能勤政治国、选贤任能,把国家推上快速发展的正轨车道,应该是不成问题,尽管秦国已经崛起,但是赵国的底子也厚。可惜的是,赵国的好前途被赵孝成王的一个美梦给断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秦国与韩国发生了战争,打得难解难分。可韩国又岂是秦国的对手?渐有不支之势。上党的韩国军民在郡守冯亭的带领下,想投降赵国,将上党一带的城池、百姓、土地都献给赵国。这个烫手的山芋,明眼人看得出来,还是别碰为好,因为那是秦国志在必得且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你去“抢”他唾手可得的东西,不是想找事吗?
但是,赵孝成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着华丽但凌乱的衣衫,乘飞龙升天了,可是半道上却掉下来了;正在懊恼,却发现眼前都是金山银山。他找人解梦,人家说不是吉兆,华丽但凌乱的衣衫是残缺不全,乘龙半道而下是有气无实,见到金银是忧愁的征兆。他不甘心,又先后招来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两位叔叔,说想接受上党。赵豹极力劝阻,认为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凭赵国实力还无绝对把握战胜秦国,并提醒说:这是韩国要嫁祸于赵国,想将战火引到赵国,一定不能上当。但是,平原君却认为应该接受,认为派百十万军队攻伐,期年尚难克一城,今天坐享其成,一下子得到十七座城,上哪找这好事呢?不接受,你傻呀?
客观地说,赵豹的分析是从实际出发,侧重一个“理”字,是很理性的;赵胜说的也有道理,但更讲求实际利益,侧重一个“利”字。二人所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当时七国形势来看,接受与否,实在都很难。因为韩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秦军真要杀进新郑灭了韩国,在当时并不十分费力。问题是,灭掉了韩国,下一个是谁?作为三晋的韩、赵、魏三国紧挨着秦国,是秦国东出、北上的必经之地,也是秦军攻伐的主要目标。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是魏国或赵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摆在眼前。
唯一的办法就是,六国抱团拧成一股绳,合力抗秦,才有出路。但是,当时六国却各怀鬼胎、心力不齐,灭亡又如何避免?也就是说,接受上党与否,赵国都逃不脱被灭亡的命运,只是若不接受,秦国或许还能暂时不动它,毕竟赵国的实力在那搁着呢;若是接受的话,与六国合纵攻秦,也能抗击秦国,延缓灭亡的时间,只是当时的六国早就被瓦解了。
其结果是,利令智昏的平原君劝侄子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直接面临秦国的攻伐,开始了长达六个年头的战争: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
这两场战争下来,赵国几代先君的积蓄几乎被耗完,国力大损,至少有五十万士卒为国捐躯,赵国从此由盛而衰,再也难以恢复元气了,真是得不偿失、何苦来哉!
三、伐燕之战
邯郸保卫战结束于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这年,赵孝成王大约三十岁。经过了这长达五六年的战争,尤其是两年多的敌军围城考验,他成熟了许多。
赵孝成王首先将在邯郸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廉颇、赵豹等人提拔到重要位置,依靠这些忠贞老臣苦力支撑,还慰劳了平原君赵胜,让他继续担任相国,用他的巨大影响力作号召,为赵国的复兴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说,在邯郸保卫战后几年,因为有一帮子忠贞大臣的尽心辅佐和努力,赵国国力有所恢复,但是比起战前还差得太多。不久,一批老臣相继谢世,上来的一帮子少壮派,又非能指望上的贤能之辈,大臣方面处于青黄不接阶段,赵国在复兴之路上走的相当艰难。
赵孝成王十四年(前252),一说十五年(前251),年过天命的平原君去世。后来,赵豹也去世了。赵孝成王以老将廉颇为相国,封信平君。
十五年(前251),燕国派丞相栗腹为赵孝成王祝寿。栗腹见赵国精兵强将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中几乎丧失殆尽,尽剩下些老弱病残,灵机一动,回到燕国,就极力劝说燕王发兵伐赵。
燕国与赵国是邻国,也是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家。虽然当年赵武灵王拥立燕昭王即位,赵孝成王的姊妹也嫁给了燕武成王,改善了两国关系,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之间深入到骨子里的相互仇恨问题。所以,见栗腹如此这般一说,刚即位不久、年轻气盛的燕王喜就要发兵伐赵,但遭到了乐毅之子昌国君乐间的反对。燕王震怒之下,派栗腹为主帅,卿秦为副帅,乐间也被强行带军,督二军两千乘,一同向赵国杀去。
赵军从举国悲痛中还未完全解脱出来,见燕军趁人之危杀来,怀怒未发的他们,在老将廉颇的率领下,一鼓作气,先后在鄗城、代郡将燕军打得惨败。栗腹被赵军攻杀,卿秦、乐间被俘虏。愤怒的赵军还不解恨,马不停蹄地杀进燕国境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包围了燕国的国都蓟城,迫使燕国签订了城下之盟。燕王喜,这次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估计是无法欢喜了。
按理说,燕王该歇歇了。但是,年轻气盛的他怎受得了如此奇耻大辱?背后,他竟然偷偷地又与秦国勾结,继续从事威胁赵国的行为。赵孝成王难以容忍自己背后老有人勾结宿敌秦国威胁自己,于十七年(前249)又派乐毅的侄子武襄君乐乘攻进了燕国,再次包围了蓟城。燕王喜故伎重演,再次向赵军表示和解,愿意割土赔款。第二年,得罪了魏国的燕国,又被魏军兵临城下,廉颇率领赵军支援魏军,算是将燕王喜收拾的老实了。从此后,燕国在赵国的背后算是基本上消停了。
赵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即秦王政元年,吕不韦派秦军进攻赵国,攻占了赵国的故都晋阳(今太原市)。在赵国有着重要战略位置和政治地位的故都晋阳的失陷,对赵孝成王打击很大,感到愧对列祖列宗。不久,他就病倒了。
一年后,赵孝成王崩殂,在位二十一年,活了四十二岁左右。
赵悼襄王赵偃,是赵孝成王的儿子,在位期间已经是国势衰落、风雨飘摇的战国末年,可他非但不能自我警醒、救亡图存,反而倒行逆施、肆意妄为,还立一个娼妓出身的王后。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继位之路
赵偃,是赵孝成王的儿子,这不假;但是,他却不是赵孝成王喜欢的孩子。历史上,对于赵孝成王是否真正改立赵偃为太子,一直有分歧。
在赵偃之前,赵孝成王立过一个太子。根据太史公在《史记·赵世家》中说的那样,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太子死。”这一年,赵国刚刚结束了艰难非常的邯郸保卫战,在魏国、楚国的支持下大败围城两三年之久的秦军,取得了惨胜。心力交瘁的赵孝成王此时又失去了太子,心中的悲痛是难以言表的。
这位死去的太子是谁?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此时的赵孝成王大约三十岁左右,太子估计最多也就活了十来岁,正当少年。连年的战火熊熊,围城的敌军随时可能破城进来杀戮,年少的太子可能是忧劳成疾而死,也可能是惊吓而死。
第一位太子死后,赵偃还不是赵孝成王心目中合适的太子人选。赵孝成王心目中属意的太子人选是春平君。春平君,史料中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他是赵孝成王的儿子,自幼聪颖,很得其父王宠爱。可能是为了让儿子立功于社稷,扩大其影响力,多加历练,以便于名正言顺地立为太子,也有可能是被逼无奈,赵孝成王晚年派其到秦国做质子。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直到赵孝成王崩殂,春平君还没有回到赵国。国不可一日无君,加之,赵孝成王从未正式宣布立春平君为太子,所以,留在国内的赵偃被赵国群臣拥立为新的赵王,是为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继位这一年,是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这年,他大约二十来岁了。
二、佞幸之辈
赵悼襄王能够继位成为赵王,与郭开有关。郭开,在宫中做公子赵偃的伴读,也有人说,他是赵偃的师傅。无论是师傅还是伴读,郭开肯定都希望赵偃继位。那样的话,他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得到真正的荣华富贵。所以,在赵孝成王晚年,郭开悉心教导赵偃如何取悦赵王和群臣,让大家为其说好话。就这样,原本资质平庸的赵偃赢得了朝内外的一致赞誉。尽管如此,赵孝成王并没有宣布正式改立赵偃为太子。可能,赵孝成王还在等待,等待那个在国外做质子的春平君回来。
可赵孝成王未能等到春平君归来便死了。身后之事,赵孝成王做不得主了。于是,在朝内外的一致赞誉下,“众望所归”的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为了答谢郭开,赵悼襄王提拔郭开做卿大夫,而后一路飙升,几近相国之位。
春平君从秦国回来后,明白王位已经丢了,大失所望,竟然自甘堕落地做起了秦国的奸细,成为卖国贼。他刺探到赵国的政治军事机密后,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秦国,或者说卖给秦国,以此来报复自己的国家,赢得巨额的利益。
春平君
赵偃原本是有一个嫡妻的,嫡妻为他生下了嫡子赵嘉。但是后来,赵国王室中有一人纳了一个娼妓做小老婆,这个女的长得很漂亮。赵偃得知后,十分的激动,想得到这个美人。但是,碍于赵家王室辈分,他不敢轻举妄动。作为一国公子,总不能公然抢走王室宗亲的女人吧。
赵偃等啊等,等了不久,这位宗亲死了。于是,赵偃迫不及待地迎娶了这位美女。虽然,以李牧为首的许多大臣极力劝阻,但是色迷心窍的他,并不为所动,只想拥有垂涎已久的美人,好好享受人生,哪里还听得进别人讲的一堆大道理。
这几个人中,郭开把持朝政,倡后管着后宫,春平君出卖着国家机密,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将赵国弄得乌烟瘴气、烂七八糟的,已经积贫积弱的国势,又怎能会有丝毫的起色。
三、忠贞之臣
廉颇,到赵悼襄王期间,已经是赵国的四朝元老了。他从赵武灵王时期便已经崭露头角,登上了政治舞台,特别是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是赵国少有的常胜将军,先后在对齐国、魏国、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胜绩,被封为上卿。
长平之战初期,赵军在与秦军交战中失利,廉颇带领赵军适时采取了正确的固守战术,无论敌人如何挑衅滋事,就是固守不出,令其无可奈何。后被赵孝成王以赵括取代,赵军被秦军大败,损失惨重。邯郸保卫战中,又是他担负起守城重任,屡败秦军,使秦国短期内灭亡赵国的计划流产。
平原君赵胜死后,廉颇被任为假相国,就是代理相国,后被正式任为相国,封信平君。接下来,在对燕国、魏国等国的战斗中,又是他独当一面,几乎没有败绩,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不受侵犯,维护了国家尊严。
就是这样一位忠贞老将,却因看不惯郭开等人的丑恶嘴脸,处处为郭开一派所刁难、排挤。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率军攻打魏国,攻克了繁阳城。郭开等人唯恐廉颇在外立下大功,树立威信,不好对付,就下令武襄君乐乘带军前去取代他,令其回国。廉颇知道是郭开等人的小人伎俩,怒而攻击乐乘,乐乘见此,吓跑了。
廉颇深知自己与郭开等人形同水火,在国内是无法立足了,只好先逃到魏国,希望赵悼襄王对他能像当年魏王对信陵君、齐王对田单、燕王对乐毅那样生出悔意,然后派人来请其回国。
可是,廉颇失算了。他在魏国苦等赵王一年多,不见赵国使者来请。后来,他又到楚国去,赵国的使者是来了,却已经收了郭开等人的贿赂。使者回国后,又岂能将廉颇的真实想法汇报给赵王?就这样,赵王在国家危难之际想起用廉颇,廉颇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回国效力,结果为小人从中作梗,最后客死他乡。
四、护国之战
廉颇被迫出走后,庞煖代替他出任将军。庞煖的故人剧辛得知后,十分高兴,认为自己蛰伏多年后,终于可以东山再起了。庞煖与剧辛当年曾在赵武灵王身边共事,彼此很了解。沙丘之变后,剧辛到燕国发展,获得了燕昭王的信任,在燕国大搞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燕武成王时期,剧辛不受重用,一直到垂暮之年,他被燕王喜起用。剧辛认为,燕国的克星廉颇一走,庞煖根本不是燕军的对手,燕军可以长驱直入,一举击败赵国,洗刷多年的耻辱,扬眉吐气了。
燕王喜听后,很高兴,也认为胜券在握。赵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燕国以剧辛为帅,统帅数万大军,进袭赵国。可是,五十多年过去了,剧辛变老糊涂了,庞煖虽然也老了,但是并不糊涂,依然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超人的军事才干。赵悼襄王三年(前242),庞煖带军迎战,将率军冒进的剧辛攻杀,歼敌二万余人。燕王喜大恐,忙又派人到赵国修好谢罪。
赵悼襄王四年(前241),在庞煖的努力下,赵、韩、魏、卫、楚五国合纵,夺取了寿陵,而后挥师逼近函谷关。秦军在王翦的带领下,主动出关迎战,将五国联军击败。这是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发起的最后一次救亡图存的合纵攻秦运动,仍以失败告终。
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后,于公元前236年去世,应该活了三十来岁。
战国末年,赵国灭亡前夕,国内乌烟瘴气,十分混乱,国王不思进取,太后秽乱宫廷,权相卖国求荣,忠贞之士逃跑的逃跑、被杀的被杀,奸佞之辈充塞朝堂,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春平君,在这个时候的重新出现,为赵国历史增添了更多的缤纷色彩。
一、国家储君
春平君,是赵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的封爵号,不是一个人名。由于历史原因,对于春平君的具体名字,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知道他是赵孝成王的儿子,还做过太子。
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得知,赵孝成王至少有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应该是他的长子,而且很小就被册立为太子。这位太子在赵孝成王十年(前256)时,死了。至于死因,不得而知,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邯郸城被秦军围了两三年,在战火冲天的危险环境里受了惊吓和刺激而死。
这位太子死的时候,赵国刚刚结束了从长平之战开始的长达六个年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特别是邯郸保卫战,秦军将国都围困了两年多,给国人心理和精神都造成了严重压力和折损。赵孝成王此时,刚刚三十出头,所以太子死的时候年纪不会大了,也就十来岁的样子,还是一个少年或儿童。
第一位太子死后,赵孝成王并没有立即册立新的太子。据《战国策》记载,春平君在赵孝成王时期的封爵号应该是春平侯。战国时代,各国的封君爵位,是“君”、“侯”二等制,“侯”高于“君”。列国公子们的封爵号一般是君,而春平侯的封爵,说明他在国内地位不一般。
至于春平侯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册立为太子的,找不到确切的史籍记载,但是应不晚于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据《战国策》记载,在赵孝成王十七年(前249)的时候,春平侯已经是赵国的相邦了,这年他大致二十岁。赵孝成王十八年,“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史记》),同时,延陵钧带领赵军进攻燕国。赵国避免两面作战,便与秦国议和,互派质子,身为太子的春平侯到了秦国,紧随其后去的,还有一个赵国王室宗亲平国君。
三年后,即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崩殂,赵国太子春平侯远在秦国回不来,也有可能是赵偃、郭开等人从中作梗,买通了吕不韦,不放春平侯回国继位。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就这样,身为赵国太子的春平侯,从此与国君大位擦肩而过、彻底无缘。而他此后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二、国家闲人
至于春平侯是如何回国、何时回国的,《史记》与《战国策》记载的不一致。《战国策》说是赵悼襄王赵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两国关系缓和,在赵悼襄王二年(前243),都将对方的质子放回去了,春平侯回到了阔别五年的赵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赵世家》中说是赵悼襄王二年,吕不韦将春平君从赵国招过去,扣押为人质,对赵国进行要挟,后在泄钧的劝说下,放回了春平君;但又在《六国年表第三》中说:“(赵悼襄王二年)太子从质秦归。”这里所说的太子,显然指的是春平侯。
春平侯从秦国做了五年质子,回到赵国后,成了春平君,爵位降了级。重要的是,出国时他是太子、相邦,是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回国后却只是一个王室宗亲、公子。身份地位的落差之大,让他颇感失落和颓废。
更要命的是,身为国王的赵偃对春平君这位久别重逢的兄弟并不热乎,因为他的王位实际上是从春平君手上夺走的,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儿,对于春平君,他无法热乎,哪怕只是表面上的,他也做不到。
春平君回到赵国后,在赵悼襄王时期的所作所为,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说明他已经成为一个闲人,被高高的供养起来了,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贵族公子哥,可以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就是不能参政入朝。
对于此,春平君应该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也只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
早年的春平侯,作为赵孝成王指定的国家接班人,年纪轻轻的就担任着相邦,又有父王的宠信和器重,肯定是意气风发、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在秦国的五年,他最初还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因为只要父王还在,他的太子之位就会稳固,因为父王爱他、信他、器重他。后来,父王崩殂、兄弟赵偃登位,感觉他的天轰然间塌了,人生跌入低谷。
待又回到自己久违的祖国,他被供养起来了,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闲人,甚至与囚徒无异,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对于未来,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过一日算一日、少一日,得过且过吧。他在心里说:这不是我的赵国了,我是一个多余人,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三、国家罪人
春平君的苦逼日子过了七年之后,发生了变化。赵悼襄王九年(前236),碌碌无为、胡作非为、肆意妄为的赵悼襄王赵偃崩殂了,活了应该有三十多岁吧。
作为赵偃兄弟的春平君,此时应该也只有三十多岁,因为赵国朝堂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有用之臣了,他得以重新被人们记起,又回到了朝堂上。
他往上一看,朝上坐着的是比兄弟赵悼襄王还混蛋的侄儿赵迁。这位少年君王自幼生活在脂粉堆里,拜郭开为师,能学到什么好,是声色犬马样样精通,治国理政狗屁不懂,一个标标准准的纨绔子弟、十足的膏梁子弟。国家社稷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还谈何中兴?
这时主持赵国朝政的相邦是郭开,春平君从赵幽缪王元年(前235)开始,也做起了相邦,直至赵幽缪王六年(前230)结束,他做了五年多的相邦。那时列国的相邦,并不局限于一个,有时出征的大将也挂相邦印,像秦国设立的丞相也有左右之分,目的是避免为相者擅权。在赵国与郭开、春平君几乎同时为相的还有一个人叫司空马,是从秦国去的,原本与吕不韦相善,吕不韦失势后,来到了赵国,后成为相邦。
也许是报复心作祟,也许是心理变态,春平君重新掌权后,竟然与郭开、韩仓、赵悼倡后一道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对内,他们不顾民众死活,横征暴敛、拼死搜刮、鱼肉百姓,导致怨声载道、民生凋敝;对外,他们讨好秦国,接受秦国重宝贿赂,甘于被敌人摆布,充当卖国贼,害死了李牧等人,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更令人不齿的是,春平君竟然自甘堕落,与娼妓出身的赵悼倡后搭在了一块儿,做了地下夫妻。他们的“好事”在赵国闹得是满城风雨,成为公开的秘密,臣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他们俩,男的是落魄公子,对人世充满了愤恨和不满,自甘堕落;女的是出身秦楼,惯于迎来送往,阅人无数,饱暖后更加不甘寡居清寂,二人是各取所需。
后人推测,春平君应该比赵悼襄王年长,是赵悼倡后的孩子伯父,赵悼倡后是春平君的兄弟媳妇,二人虽无血缘关系,但是发生这种关系,也属于乱伦行为。
这些人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是真正的倒行逆施,导致民众倒悬、国家危难,后来出现国破家亡的事儿,也就成为必然结果了。
赵幽缪王六年(前230),去相后的春平君应该是无官一身轻了。此后,找不到他的踪迹,可能是已经死了。
如果他这个时候死了,对他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因为他看不到国家灭亡的惨象,不用去感受那亡国奴的锥心之痛了。而且,他还能葬在赵国,比起姘头赵悼倡后亡国后被国人乱刀砍死、侄子赵幽缪王受尽屈辱被饿死、同僚郭开卖国求荣被人刺死,他的结局确实好太多了。
只是,春平君死的早是幸运了,国家灭亡、臣民沦为亡国奴,又怎能幸运得了?这亡国的责任,该谁来负呀?这一切,都是谁的错?该怪谁呢?估计,他不能拍着胸膛自信满满、问心无愧地说:“与我何干!”
一阵刺骨的凌厉寒风猛然间铺天卷地而来,暴雪撕绵扯絮般越下越紧,将偌大的邯郸城撼动了,风雪中隐隐约约可以听到咒骂声、恸哭声、马蹄声、杀戮声,还有一声重似一声的悠长太息……
那是谁的心在痛绞、在滴血吗?
赵幽缪王赵迁,是赵悼襄王的儿子,战国时期赵国的亡国之君,被后人称为最标准的亡国之君。
一、娼妓之子
赵迁,作为一个娼妓生的孩子,最后得以继承王位,成为一国之君,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赵悼襄王的王后生有一个嫡子,叫赵嘉,即历史上有名的公子嘉。但是,赵悼襄王并不喜欢仁孝的公子嘉,因为他是王后的孩子。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反过来也一样:“恨屋及乌”。对于王后,也许赵悼襄王并谈不上恨,但至少也谈不上喜欢,因为他引以为知己的是娼妓出身的赵悼倡后。
赵悼倡后,原本是秦楼楚馆的风尘女子,因为长得漂亮,被赵国一个王室宗亲看上,买回了家。这之前,身为公子的赵偃就对这女的闻名许久、垂涎已久,只是还没有机会得手。谁知道晚了一步,竟被别人给抢先了。
那个王室宗亲将那女的买回家后,着实也宠爱了一段时间,她也过上了几天好日子。但是不久,那个王室宗亲就死了,苦命的她又没有了依靠。
已经失去一次机会的赵偃,岂能再失去一次?于是,在众人的不解、众臣的反对声中,他还是为了美人铤而走险,不顾一切地将其纳入宫中。这美人入宫后,自然是十分得宠,后来就生下了赵迁。
赵悼襄王即位后,虽然以嫡妻为王后、嫡长子为太子,但是真正喜欢的却是赵迁和赵迁他娘。王后郁郁而终后,赵王就废黜了公子嘉的太子位,改立赵迁为太子,其母为王后,即赵悼倡后。
二、荒纵之君
赵悼襄王在位九年,赵国国势更加衰落、国家更加贫弱、朝政更加混乱、政治更加黑暗、国难更加危急。到了赵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赵迁继位成为赵幽缪王时,赵国的国势已经危如累卵、千钧一发。
当时十分天下,秦国已经占了大半。韩国更加弱小,魏国被削去五分之三,楚国自逃亡迁都到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以后,就一直萎靡不振,齐国一直与秦国交好,对于各国提出的合纵攻秦运动不参与、不支持、不合作,燕国自保于东北一隅,赵国的大片领土也已经被秦国攻克,多次出兵想收复,都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少年君王赵迁,应只有十来岁,正是英姿勃发的好年龄,按说该朝气蓬勃、阳光万丈、雄心勃勃、极具开拓精神的,可惜的是,他早就被自己的出身给精神“阉割”了。
赵迁,成长于一个荒纵混乱的环境里,习惯了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对于志向、责任、义务、担当等正能量的内容,从来没接触过。而对于那些阴暗消极的东西,却耳濡目染、无师自通。
他的父亲赵偃,为了纳娼妓入宫,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只知道纵情享乐,眼看着国将不国,仍不以为意。而他也继承了老爹的这些特点。他即位后,只耽于享乐,国事不问、朝政不想、社稷不念、百姓不管,是一个十足的无忧君王。朝政交给郭开,郭开与春平君眼看着赵国亡国在即,居然联合起来投靠秦国,心甘情愿做秦国的奸细,做赵国的卖国贼,以为自己留后路。春平君又与嫂子(或弟媳)赵悼倡后勾搭成奸,把朝外弄乱不说,还将个后宫弄得乌七八糟、肮脏无比。他们沆瀣一气,卖官鬻爵、贪污受贿、任人唯亲、胡作非为,对于忠良之士极尽打击之能事,唯恐国家灭亡的晚了。
赵幽缪王二年(公元前234),秦军杀来,攻克武城。由于武城战略位置重要,赵军在扈辄带领下,前往反击秦军,结果被秦军击溃,扈辄战死。而后,秦军又进攻宜安等地,赵国将军李牧被从北方防御匈奴召回朝中任职,他率军迎战,在肥下与秦军相遇,杀得秦军大败亏输。
由于赵军在对秦作战中,多年来几乎都是败绩,此次李牧得胜回朝后,受到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赵幽缪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与当年秦国的白起封号一样。意思是,希望他能像白起为秦国立下功勋一样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赵国的保护神。
不久,秦军进攻番吾,李牧督军迎战,再次击败了秦军。
秦国见李牧屡战屡胜,明白不除掉他灭掉赵国不可能,就派出了以尉缭为首的高端间谍去活动。间谍们到赵国后,一方面重金收买郭开、春平君,一方面散布谣言,说李牧要反向秦国。
赵幽缪王七年(前229),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大将军李牧被赵王派人捕获,当即诛杀。与李牧并肩作战的大将司马尚也在迎战秦军的前线被赵王解除了兵权。王室宗亲赵怱和齐国降将颜聚接替李牧和司马尚,迎战秦军。结果,临战换将后的赵军士气低落,被秦军大败,赵怱阵亡、颜聚逃亡。
赵幽缪王八年(前228)十月,秦军攻入了邯郸城,赵幽缪王降秦,赵国宣布灭亡。
三、抗争之兄
赵幽缪王降秦后,不甘心失败的赵国军民在公子嘉的带领下逃到北方的代郡地面,重新举起了抗秦的旗帜。赵军余部纷纷赶来,集聚在代郡,与未被秦军掳掠的官员、宗亲、百姓一起,拥立公子嘉为代王,作为赵国王室的延续。
公子嘉虽然将原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夺回来了,却无法高兴,因为此时国已不国,残山剩水下,还能有几番作为?但是,别管咋说,他还是努力了,不甘心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被秦国给灭亡了。他,想凭靠自己的努力,复兴国家,将秦军赶出邯郸、赶出赵国。于是,他主动与燕国联系,缔结同盟,驻军于上谷,一同抗秦。另一方面,注重搞好内部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适时发动被秦军占领的赵国地区的民众起来反抗,响应和支持代郡的奋争,共同为复兴大业而努力。
可是,历史并没有给公子嘉太多的时间。代王嘉二年(前226),秦军进攻燕国,代王嘉与燕王喜、太子丹一道迎敌于易水之西。虽然两国联军同仇敌忾,但还是被战斗力强的秦军击败。燕王喜逃亡辽东,代王嘉退回代郡。此时,韩国已经被秦国灭亡,不久后,魏国也被灭亡。代王嘉五年(前223),秦军杀进淮南,楚国灭亡。六国之中,只剩下齐国、燕国残余势力和赵国残余势力了。
第二年(前222),秦军在王贲率领下,杀入辽东,擒获燕王喜,灭亡燕国。在秦军回师的途中,顺道杀向了代郡。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代王嘉,带领着满城的军民出城迎敌,怀着必死的决心与秦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残阳如血,凄风劲吹。看着部下一个个倒下,秦军逼来包围了代王嘉。他不愿意像弟弟赵幽缪王那样被俘虏,就举起被砍杀钝刃的武器,想自刎,却被秦军拦下,俘虏了。
此后呢?有人说代王嘉自杀了,有人说被秦国流放了。若是被流放,会被流放到哪呢?他的弟弟赵王迁和王室宗亲被流放到了房陵山林中,他也是的吗?如果是的,兄弟们相见,又当如何?他,是否也会像弟弟那样吟诵:“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唯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
一边吟诵着,一边泪流满面,悔恨的嚎叫撕心裂肺、地动山摇,令人欷歔,使人伤神,让人心痛,可又为之奈何?奈何不得,无可奈何也。
赵王迁,最后是绝食而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看守者故意饿死的。无论如何,他的死,不是善终。死的时候,他应该还不到三十岁,只是一个青年。生在帝王家,于他来说,福兮?祸兮?
战国中后期,放眼山东六国——此山东非指今天的山东省,是指崤山以东。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由于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能与秦国相匹敌的唯有赵国。赵国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在位的六十多年里,经过革新变法,国力大增,涌现出了像肥义、廉颇、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蔺相如、赵奢、虞卿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
可是,自长平之战后,国力大衰,君主也一个比一个荒唐无能,最终被秦国灭掉。在战国末年的赵国,有一位公子嘉,曾是赵悼襄王时的太子,后来虽被废弃,但他在邯郸城被秦军攻占后,收拢赵国残余势力,北走代郡(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秦六年之久,唱响了一曲壮烈凄美的英雄赞歌。
一、擦肩王位
公子嘉,又称赵代王、代王嘉,是赵悼襄王赵偃嫡子,母亲是赵悼襄王的王后。他生年不详,只知道他的母亲死后,赵悼襄王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公子迁为太子。
赵迁的生母曾是邯郸城歌楼妓馆的一个舞妓,因为年轻貌美,为赵国王族中一位大臣相中,买了回去。后来,这位王族大臣死去,早就听说她的美名的太子赵偃,要将其纳入宫中。李牧等大臣认为她出身娼妓、又曾为赵国王族大臣姬妾,就劝谏太子赵偃不要纳这个寡妇入宫。可赵偃为其美色所迷,不为所动,坚决将其纳入宫中。
公元前245年,在位二十一年的赵孝成王去世,太子赵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立公子嘉为太子,其生母为王后。但此后不久,赵悼襄王就听信郭开和春平君的谗言,改立公子迁的生母为后,史称赵悼倡后,公子迁为太子。
郭开,曾是赵悼襄王做太子时的近臣,赵悼襄王即位后十分得宠。春平君姓名不详,曾在秦国作人质多年,据说是赵孝成王的儿子,曾一直被赵国朝野视为太子的合适人选,作为赵孝成王的接班人。只是,后来赵孝成王立赵偃为太子,他回国后被封为春平君。他与赵悼倡后关系暧昧,通奸多年。所以,郭开、春平君是赵悼倡后和赵迁的大力支持者。
赵迁被立为太子后,赵悼襄王任命郭开为太傅。赵迁本来就不爱学习,跟着郭开又能学到什么好?不过是些声色犬马之事,不过他二人相得甚欢。
二、赵国乱局
赵悼襄王即位时,赵国距离长平之战惨败已经过去十五年,距离邯郸保卫战惨胜也已经过去十二年。邯郸保卫战后,赵国在平原君赵胜、信平君廉颇等人的苦力支撑下,注意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但是距离长平之战前还差很远。
这个时候,赵悼襄王若能选贤任能,与民休息,居安思危,加强国防,赵国复兴还有一定的希望。可是,赵悼襄王在奸臣郭开等人的蛊惑下倒行逆施,先是逼走了老将廉颇,又贬谪了大将庞煖。而且,赵国与燕国之间又不断发生战事,使原本就弱的国势更加危弱。
(《大秦帝国》里的廉颇将军)
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后,于公元前236年死去,太子迁即位,是为赵王迁,又称赵幽缪王,以郭开为相国。又以三百户封公子嘉,踢在一边,弃之不用。郭开用事,提拔一批对他言听计从的无能之徒出任各级官吏,导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更让人无比愤慨的是,郭开在明知赵国灭亡在即的情况下,提前为自己留后路:接受秦国间谍的贿赂,出卖国家。
赵悼倡后与春平君肆意乱为,少年赵王迁只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全抛给了郭开。郭开想方设法铲除异己,贬谪庞煖、杀死李牧、废弃司马尚。秦军日逼,邯郸城终于在李牧被杀几个月后被攻破,赵国基本上灭亡了。
三、临危受命
公元前228年,王翦指挥秦军攻克邯郸城,俘虏赵王迁,赵国宣布灭亡。不甘心做亡国奴的赵国人,拥戴赵王迁的哥哥公子嘉逃往代郡,在那里拥立他为王,即是代王嘉、赵代王。
至于公子嘉为什么不称赵王,非要称什么代王,历来有不同说法,最为后人所接受的说法是:从赵孝成王到赵悼襄王,再到赵王迁,这三代赵王一代不如一代,使赵国人颇为失望,以致亡国,赵国人不愿意再提及赵王;再者说,现在国都邯郸城已经被秦军攻克,国将不国,赵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赵国人希望换个新的大王,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又因为是在代郡地面,所以称呼公子嘉为代王。
面对原本就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失而复得,代王嘉的心中并没有什么喜悦。因为此时的天下形势早就今非昔比:山东六国中,韩国已经灭亡,赵国国土被秦军侵占三分之二还多,魏国更加弱小,楚国早已一蹶不振,燕国一直龟缩东北一隅,齐国与秦国结好四十多年了,一直对列国提出的合纵攻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尽管形势逼人,代王嘉仍努力振兴国家。对外,他一即位就派出使者到燕国,与燕王喜、太子丹议和,两国结盟,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的侵略。他还主动与背后的匈奴结好,以稳固后方。对内,他将所能得到的财力、物力、人力积聚起来,组建军队,并任用贤能之士为官,将老贵族赐予爵位,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己所能复兴国家。
四、国亡被俘
代王嘉雄心勃勃要振兴国家,收复失土,可是上天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积蓄力量。见亡国之期逼近,燕国太子丹首先坐不住了,于是有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秦王政震怒之下,派秦军大举进攻燕国。
这时已到了公元前226年。作为燕国的盟友,代王嘉责无旁贷的带领赵军残部同燕军会师于易水之西,共同抗击秦军。可惜的是,这一战,两国联军被秦军击败。代王嘉率残军狼狈逃回代郡,秦军跃马扬鞭,一路追击,势如破竹攻下燕国国都蓟城(今属北京市)。燕王喜、太子丹只好举国迁往辽东。
回到代郡之后,代王嘉心力交瘁。原想这两年的准备可以与秦军一战,不曾想联合燕军也未能抵挡住秦军的猛烈进攻。看来,现在不能与秦军硬碰硬,只好休养生息,以待时机。他深知秦军如此着急进攻燕国的原因是荆轲刺秦王,现在只有将荆轲刺秦王的背后主使者太子丹交给秦国,才能为自己和燕国复国赢得时间,此外,已无他策。
于是,他派遣使者去辽东见燕王喜,将道理讲透。燕王喜虽然不舍,却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只好含泪杀了太子丹,将他的头颅交给秦国。
之后,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掉楚国。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逐渐加快,代王嘉愈发意识到自己复国的梦想终将泡汤,现在别说收复邯郸,就是能保住代郡这一片赵国最后的国土,就已经谢天谢地、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驻扎在代郡与辽东之间的秦军,使代王嘉寝食难安,唯恐秦军突然杀来。可是,这噩梦终究还是来了。
公元前222年,秦军雷霆般杀进辽东,燕王喜被迫投降。之后,王贲带领的秦军在回师途中,顺道杀向了代郡。代王嘉不甘心做第二个赵王迁,便带领仅剩余的军队出城迎战御敌。
这一战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赵国残存的战士几乎全部为国捐躯,代王嘉战败,正要自刎殉国时,被秦军锐士夺下兵器俘虏了。至此,赵国彻底灭亡。
五、最后结局
代王嘉兵败被俘后最终结果如何,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弟弟赵王迁投降后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深山中,他可能也被流放到那里去了。若真是如此,兄弟俩时隔六年再见,肯定有说不完的话吧。抑或,他们已经不需要再说些什么了,只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了。
后世有人传说,代王嘉在被俘后押往咸阳,途中寻机自裁了。还有人说,秦王佩服他的气节,封他在秦朝为官,只是他不乐意,最后还是自杀了。
无论如何,代王嘉都比他的弟弟赵王迁,甚至父亲赵悼襄王有志向,有气节,有胆略,有能力。而他壮志难酬的悲剧结局,是他所无法改变的。因为在那个时候,秦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已经势不可当,赵国庙堂腐败透顶、国力衰弱,他在代郡偏居一隅,根本没有复国成功的希望。可是,他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六、年龄之谜
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代王嘉到底活了多大年纪?目前,这尚是一个谜,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下他的生卒年月。
但是,我们不妨推测一下。
赵惠文王赵何于公元前299年继位,这年他十岁,那他出生的那年应该是前308年。赵惠文王的儿子赵丹,也即赵孝成王,有些史料上说活了四十三岁。他死的时候是前245年,推算一下,应该生在前287年。他的儿子赵悼襄王赵偃继位时,大致二十多岁。
赵悼襄王在位九年而死,死时也就三十多岁。作为赵悼襄王的嫡子,代王嘉在父亲死时最大不会超过二十岁。在这里,不妨暂且按父亲死时他二十岁来进行推算。赵王迁在位八年邯郸城破时,公子嘉那时不过二十来岁。苦苦坚持六年后,抗秦失败被俘,他也才三十来岁。
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人,经历了亡国之痛、复国之败、败军之辱,最后不堪忍受巨大的绝望和侮辱,选择自裁,亦在情理之中。我们不应再苛责他,尽管他也有错误,——比如,他认为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就能避免秦军的侵略,这是何等的天真幼稚,——有谁能理解他少年时期由太子被废为普通的公子,可能母亲已经死了,失去父母的爱,与赵王迁也没有兄弟间的悌,孤苦多年,最后复位得国,得的也是个千疮百孔、早已病入膏肓的“病”国。复国,他苦心孤诣,雄心勃勃,最后看到复国无望,也矢志不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败犹荣!
两千余年的风尘烟霞,掩埋了多少可敬可爱的英雄人物,吹散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尘封了多少可圈可点的伟大精神。
但在某个夜晚,那神性的光辉会突然从发黄的史册里跃出来,给人以无限的慰藉和温暖,足以抚平心中那难言的苦痛和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