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主人公(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30年前后,一则传闻在我国文化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无数学者、大师谈起此事时都大呼过瘾,并口口相传、津津乐道,还有不少学者将此事写进文章里大肆宣扬。

刘文典

比如说1929年4月10日,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一文中写道:

“安徽大学的一个校长,因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决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这个蒋主席,自然指的是蒋介石,而这位校长,则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号称民国第一狂人的刘文典。

而这一事件,在经过一番宣传后变得颇具传奇色彩。

据说,刘文典与蒋介石会面时大吵了起来,蒋介石气不过就给了刘文典两耳光。

刘文典也不甘示弱,提起腿就往老蒋肚子踹去,把老蒋踹得七荤八素。

听到这样的描述,拳拳到肉的场景不免让人觉得,这两人并非军阀头子和大学者,反而像街头逞凶斗狠的混混。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呢?让我们循着历史长河,一品这位狂生的风骨。

1889年12月,刘文典出生在安徽的一户富裕人家。

在兄弟几人里,刘文典最为聪慧,父亲发现他的读书天赋后,便专门为他请来私塾先生亲自授课教他古文和经书。

等到刘文典稍大点儿后,父亲聘请了当地美国基督教会医院的外国人教他英文。

所以自小起,刘文典便走上学贯中西的道路。

1906年,17岁的刘文典进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

当时的安徽公学可谓是藏龙卧虎,陈独秀、刘师培等进步知识分子都在这里教书。

年少的刘文典才气出众,受到陈独秀等人的关注,并得到了重点培养。

此时的刘文典可以说是少年英才,在学术方面横压同龄人一头,年少轻狂自此而始。

说起刘文典的老师刘师培,许多人对他的印象或许是保皇党。

但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刘师培便开始宣传革命,属于最早的革命党人。

而作为他的学生,刘文典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并于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当时正值清末,全国上下都在闹革命,清政府草木皆兵,到处逮捕革命人士。

章太炎

作为革命党领袖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兵,来到日本养精蓄锐,策划着推翻清王朝的行动。

所以,日本一时间也成为了中国革命人的大本营。

受革命思想洗礼的刘文典,在1909年来到日本,并经人介绍拜入章太炎门下,成为章门弟子。

章太炎何许人也?

出生在同治年间的章太炎,曾经与康有为一起发起过戊戌变法。

而后又和孙中山共同商讨过革命事宜,在国内被清政府视为头号大敌,被追得全中国乱跑。

在革命事业上,可谓是骨灰级元老。

晚年的章太炎

章太炎的弟子,无一不是当时能够影响文坛的人物,例如鲁迅、钱玄同、黄侃等人都是章门弟子。

这些大文豪,除了才华横溢外,性格里多少带点“疯”和“狂”。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自不必多说,钱玄同后来为了新文化运动能够顺利推进,不惜抛出废除汉字的言论,引得世人围攻。

或许是本就脾气相投,又或是受师门一脉相传的“狂气”影响,刘文典在“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日本求学的刘文典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作为一介书生,他自然不可能上阵杀敌,于是他便学着师兄鲁迅化笔为枪,在上海的《民立报》担任主编。

以报纸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

鲁迅

辛亥革命最终以清王朝的覆灭告终,可中国却没有如刘文典等革命党人设想的一般焕然一新。

皇帝从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几身衣服。

当时袁世凯手握北洋军虎踞北方,倘若要彻底推翻清王朝,革命党人必须跨过袁世凯这座大山,要么血战到底,要么和谈。

可惜,革命党人掌握的军事力量太过薄弱,所以孙中山先生只得与袁世凯达成协议。

只要袁世凯拥护革命,便由他来当中华民国大总统。

可是,孙中山的想法还是太过单纯,接手中华民国后,袁世凯开启了历史倒车。

不仅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还妄图恢复帝制。

袁世凯

1913年,心系革命的刘文典再度赶赴日本,来到孙中山身边担任机要秘书,专门负责撰写孙中山的英文电报等任务。

此后几年里,国内政局变幻不定。

在刘文典看来,这场革命仿佛一眼望不到头,而他的人生,也将在此蹉跎殆尽。

1916年,在革命中度过了三年时光的刘文典意识到,日子不能这么下去了。

革命之所以一直反复,没能取得完全的胜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民的觉醒与否。

国民们浑浑噩噩,为了生计而在世上挣扎,跟着军阀的指挥棒度日,完全没有独立自主的思考。

在这样的中国里,革命党人为了革命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就如同空中楼阁般毫无根基,只是存在于幻想中的美丽新世界。

刘文典

醒悟过来的刘文典毅然回到中国,一头扎进教书育人与研究学问中。

此时的他已经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教育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帮助更多人觉醒,使革命获得群众基础。

回国后,刘文典来到北大教书,并在此著成了《淮南鸿烈集解》,一举奠定刘文典在文坛的地位。

胡适在为此书作序时评道:“叔雅(刘文典的字)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

1927年,声名在外的刘文典来到省立安徽大学任校长,而他与蒋介石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1927年,正是国民大革命达到顶峰的一年。

蒋介石

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北伐”只有一次半,其中一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完成的,成功颠覆了元朝的统治。

而另外半次则是老蒋指挥下的国民军北伐,至于为什么说是半次呢?因为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便停了下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对共产党人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与逮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第二年,蒋介石当选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彼时的老蒋春风得意,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

但刘文典却十分不待见蒋介石,在他看来,蒋介石不过是个懂得投机取巧的军阀。

他的所作所为都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期望,与当年的袁世凯一般无二。

刘文典

蒋介石当上总统以后,自然是要巡视各方。

当蒋介石来到安徽视察时,不出意外自然是要访问刘文典所在的安徽大学。

当时刘文典的朋友们都劝他要识时务,至少作出欢迎蒋介石来访的模样。

可刘文典认为这种行为就是在讨好献媚,对此嗤之以鼻,并发表言论:“大学不是衙门,何须向权贵献媚低头。”

在军阀当道的时代,刘文典这番话简直狂到没边儿了,相当于是在藐视蒋介石的权威。

而蒋介石在得知这番言论后火冒三丈,内心暗暗为刘文典记下一笔,准备来日清算。

另一方面,刘文典的言论同样在学术界引发轰动。

对于一向在意读书人风骨的大学者来说,刘文典的话虽然不合时宜,却道出了无数读书人的心声,所以这也为刘文典招来了不少支持者。

时间来到1928年11月23日晚,安徽大学隔壁的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举办校庆。

安徽大学的学生们听说后,纷纷跑到隔壁学校凑热闹,兴许是想在晚会上结识些知书达理的女学生。

未曾想到,女中一方要求安徽大学前来凑热闹的学生们拿出请柬,否则一个都不放进去。

眼看着就要败兴而归,可不知道这时是谁起了个头,以“法不责众”为由鼓动同学们硬挤进女中。

反正他们人多势众,女中的门卫不是对手。

刘文典

当闹哄哄的人群涌入学校后,女中方面的领导顿时就火了,直接下令拉掉电闸,停止当晚的校庆。

既然女中以这种方式下达了逐客令,按理来说安徽大学的学生们应该就此退却。

可这时又有幕后黑手在背后教唆,犯了浑的学生们开始对女中的校舍进行打砸,不少女中师生因此受伤。

当时,往日和谐安宁的女中一片乱象,哭喊声、打砸声不绝于耳。

往日文质彬彬的大学生此刻斯文扫地,做着有辱学风的祸事。

直到警察赶来,将场面控制住后,这场闹剧才算告一段落。

接下来几天,作为校长的刘文典与女中方面进行协商,表示愿意赔偿此次事件中女中的损失,并对女中的师生进行道歉。

女中方面不打算让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要求把闹事的学生统统开除。

其实按常理来讲,这个条件并不过分,可刘文典却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

心细如发的他在得知事情经过后,便察觉出有些不对。

认为背后必然存在不为人知的政治因素,因此,他不能草率地将受到蛊惑的学生往火坑里推。

与刘文典协商无果后,女中方面便到安庆(当时安徽首府)向省政府请命,要求政府干预此事。

好巧不巧,蒋介石恰好就在安庆视察。

得知此事与刘文典有关后,老蒋心想:好你个刘文典,终于被我抓到把柄了,看我整不整你就完事了。

于是,为了展现总统的威严,蒋介石安排了与刘文典会面,并当面作出决断,命令刘文典立刻开除那些闹事的学生。

过去,刘文典就看蒋介石不爽,对他颇有成见。

而今蒋介石居然还敢在自己面前展现官威,刘文典自然要跟他抗争到底,直接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并与蒋介石发生了口角冲突。

蒋介石见刘文典油盐不进的模样,恼怒地骂道:“教不严,师之惰,学生夜毁女校,破坏北伐秩序,是你这学阀横行,不对你撤职查办,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刘文典当即反唇相讥道:“我跟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在哪里!”

这番话着实深深击溃了老蒋的心理防线,因为刘文典确确实实是比老蒋更早加入同盟会,而老师也是在同盟会中地位数一数二的人物。

同盟会成员

当年老蒋加入同盟会时,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后来在部队中打拼多年,依靠权术才爬到今天这个位置。

在国民党中,诸如汪精卫之流,常常还利用资历来打压蒋介石,这也是老蒋的一块心病。

以上关于此事的回忆,大部分出自刘文典的同事——冯友兰先生之口。

据冯友兰先生回忆,这都是刘文典亲口告诉他的,可信度极高。

而接下来的部分,则为此事增添了不少戏剧色彩。

话说蒋介石被刘文典一句话说到恼羞成怒后,气不过的蒋介石就开始对刘文典拳脚相加。

他先是哐哐给了刘文典两记耳光,而后觉得不解气,又在刘文典屁股上补了一脚。

刘文典

刘文典哪里受得了这委屈,直接双腿一蹬直接跃起,朝蒋介石肚子上来了一记飞踹。

随后,两人便扭打在一起,老蒋的护卫见状立刻将两人拉开,并在老蒋的指示下将刘文典丢进监狱,扬言要枪毙他。

当然,这是后来被人改编的版本,做不得真。

只不过在那个信息不甚发达的年代,刘文典与蒋介石起冲突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经过各种添油加醋,最后形成了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版本。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代表了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蒋介石集团鄙夷蔑视的态度。

而刘文典当时确实被蒋介石拘禁起来,不过拘禁地点是在安庆的“后乐轩”(一处庭院),并把刘文典交由他的合肥老乡、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张亚威处理。

刘文典

从蒋介石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只是嘴上说说,根本不敢动刘文典,这其实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系。

老蒋是一个非常在意正统性以及好面子的人,而且因为他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文人学者一直是巴结讨好的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因而在面对那些学者对他的口诛笔伐时,老蒋一贯是能忍就忍,顶多在日记里过过嘴瘾。

比如说胡适有一段时间直接发文怒斥蒋介石独裁专制,蒋介石既没选择把胡适抓起来,也没把他的文章封禁。

而是派人贿赂胡适,给他钱让他闭嘴,完事以后蒋介石就在日记里骂胡适贪财。

胡适

言归正传,刘文典被拘禁后,安庆学生立刻发起游行要求放人,蔡元培等人也多次去找蒋介石求情,让他刀下留人。

最终,蒋介石见戏演够了,就顺水推舟卖个人情,解除对刘文典的拘禁,不过条件是要求刘文典从此不得再回安徽。

于是,出狱后的刘文典只得辞去安徽大学校长一职,回北平教书。

此时刘文典与蒋介石“斗殴”一事已经在学术界传开,刘文典本人的名声大振,成为无数读书人追捧的偶像。

所以在回到北平后,刘文典先后被北大、清华两所高等学府聘请。

1929年,刘文典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北大、清华等大学决定集体南迁避难。

刘文典一家也跟随南迁队伍来到云南,在西南联大继续他的事业。

这一时期的刘文典狂态不减,较之以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一段时间,西南联大流行讲《红楼梦》,在众多开课的教授中,当数吴宓教授讲得最为出彩。

作为吴宓教授的好友,刘文典曾到吴宓的课上旁听过几节课,觉得自己开课一定能比吴宓讲得更好。

于是专门挑在吴宓开课的时间,自己也开始讲学,与吴宓公开打擂台。

刘文典诗作手迹

而在开课的第一天,刘文典便与所有在场的学生放言道:“我所讲的,一定是别人没有的,别人讲过的我不屑于讲。”

此言一出,满座俱静。

不过,刘文典敢这么狂,自然有狂的资本。

在授课之初,显然是吴宓教授课堂上的学生更多,可不久后,吴宓教授的学生都被刘文典吸引过去了。

据说只要听过一次刘文典的课,学生们便被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就连吴宓教授本人,后来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来到刘文典的课上旁听,发现刘文典对红学有着独到的见解。

几堂课旁听下来,就连吴宓本人也成为刘文典的忠实听众。

1939年,刘文典著成《庄子补正》一书,这将他推向了学术巅峰。

陈寅恪大师在为之做序时盛赞道:“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为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仅供治庄子者所必读而已哉!”

自此之后,刘文典每次上《庄子》课时,都会昂起头自负地讲道:“《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

虽然说刘文典在学术上一向狷介猖狂,可作为一个中国人,刘文典始终坚守本心,清醒自持。

七七事变以后,北平沦陷,当时许多师生已经踏上南迁的道路。

可刘文典由于要整理一些资料,只能滞留在已然沦陷的北平。

刘文典曾经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在日本学术界颇具名望。

周作人

于是日本人便对他起了招揽之心,三番五次上门拜访,而刘文典都断然拒绝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日本人随即派出已经变节的周作人前去说服刘文典。

哪知道刘文典一看到周作人站在他面前,勃然大怒道:“国家民族是大义,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周作人闻言大为羞愧,灰溜溜地告辞离开。

解放战争期间,刘文典在云南大学教书,不问世事。

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全线溃败,即将逃往台湾之际,昆明也迎来了解放。

作为刘文典昔日好友,胡适帮刘文典一家办好了签证,动员刘文典前往美国生活。

刘文典

对于胡适的一番操作,刘文典当场谢绝道:“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世人皆被刘文典的狂傲所吸引,却少有人看到,在这位狷介狂生的皮囊下,隐藏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解放后,刘文典继续在云南大学教书,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

1958年,刘文典因病在昆明去世,狂士的一生走到尽头。

饮风饮酒不过悲喜,或癫或狂不染尘埃。

刘文典一生,曾为民族兴亡远赴东洋,曾为革命执笔为枪摇旗呐喊,曾教书育人为往圣继绝学,也曾不畏强权在军阀面前不堕风骨。

他是狂士,亦是读书人的脊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正是有这样的读书人存在,中华文明才得以存续至今!

参考文献:

[1]《我的父亲刘文典》A刘平章口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71-7511(2011)05-0067-1

[2]《刘文典年谱》A章玉政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23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