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在哪(秦始皇陵在哪里)

你知道中国最神秘的四大陵墓分别是哪四座吗?你知道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的主人是谁吗?你了解过中国古代的殉葬文化吗?你知道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的殉人最多的古墓是哪一座吗?

>秦始皇陵在哪(秦始皇陵在哪里)

苦苦追寻秦朝历史的陕西考古队,随着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一个村民的无心之举,发掘出了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墓,而这座古墓背后又掩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呢?

揭晓这一系列谜题答案的钥匙又被埋藏在何处呢?就让我们追随考古队员的步伐,一起揭开这座神秘古墓的帷幕。

众所周知,陕西省是一个出土文物和古墓众多的大省。在古代,秦朝的都城雍城就位于现今陕西省宝鸡市凤阳县雍水河北畔。

因此,此地曾出土发现过许多秦朝时的古墓和珍贵文物,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第一个建立的统一王朝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研究意义。

1975年,一支考古队追随着大秦帝国其先祖的足迹,来到了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考古勘察。遗憾的是,苦苦追寻几个月后,考古队依旧一无所获。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陕西省凤阳县南指挥村,一个赵姓村民有了意外的发现。

南指挥村这个小村庄有一片奇怪的土地,它周围的土地野草茂盛,这片土地上却寸草不生,无法养活任何植物和庄稼。

村子里的村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却无论如何找不到原因。由于无法利用这块土地耕种,村民们索性空置了这块地,只是偶尔将它作为土场,有需要时,就会来此挖一些泥土使用。

某天,村民小赵打算为自家盖个猪圈,但是家中的土不太够用。于是小赵推着小车来到这个土场,打算挖点土用。

然而,小赵在挖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点不对劲。他挖出来的土和自家用的土不太一样,除了黄土外,还有一些红色的泥土掺杂其间。除了泥土外,他还挖出了一些坚硬非常的碎石。

虽然心中有疑惑,但小赵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并且把这个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其他村民随口谈论了几句。

小赵不知道的是,他忽略的疑点,恰好是陕西考古队久寻不得的秦朝先祖的古墓线索。而这些村民的几句闲谈,恰好被路过的一位考古学家听见,并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之处。他迅速将这条消息上报到陕西考古队。

此时无论是迷茫的村民还是隐隐察觉到异常的考古学家,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误打误撞发现了陕西考古队遍寻不得的线索。

追随着一条似是而非的线索,陕西考古队闻讯赶到了凤阳县南指挥村,进行了初步的实地勘探。经检测,那些由村民挖掘出来的奇怪碎石,是人工夯制而成。

因此,此地极有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工程。确定了大概的土地面积以及范围后,考古人员很快开始了考古挖掘工作。

古墓的正式挖掘工作于1976年开始,负责主要挖掘工作的是陕西考古队的副队长田亚歧。

副队长田亚歧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在经过表面的勘探后,我们发现这个地下工程呈四方形,占地面积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我们整个考古队都非常兴奋,纷纷猜测埋在底下的究竟是不是一个大墓!”

经过几个月的挖掘后,考古队终于大致一览这座地下工程的真面目。整座地下工程坐西朝东,主体分为三层呈中字型的台面,工程深度达24.5米,相当于八层楼的高度。

“如此形制,基本可以确定是一座大墓。面积如此巨大的墓葬,其主人极有可能是王侯级别的人物!”田亚歧不掩兴奋地说道。

然而,接下来传来的一个消息却让考古队众人忧心忡忡:前线挖掘出了数量众多的盗洞,有足足247个。

大墓极有可能已经被盗墓者盗窃与破坏的消息,对考古人员的打击非常大。大墓被盗意味着出土文物锐减,墓葬内部亦有可能被破坏。这会使得考古学家的研究受阻,许多史实无法得到解释。

正当考古学家们寄希望于接下来的挖掘工作能带来更多的发现时,一个头骨的发掘令所有研究人员大吃一惊。

在大墓的第二层台基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头骨,他的嘴大张,表情痛苦,仿佛死前经历过非人的遭遇。在这个头骨的附近很快发现了其他肢体残骸。

考古人员加快清理的速度后,足足发现了20具人骨残骸,他们的相似点是无棺无椁,且摆放位置十分随意。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个豪华墓葬会埋葬着这些尸骸呢?为何这些尸骸未被收敛,甚至肢体残缺身首异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一种丧葬制度——人殉。中国古代盛行厚葬之风,许多权势贵族死后会有殉人。

我们现在发现的这20具殉人,是作为人牲的殉人。他们很有可能是被残忍杀害用作祭祀的奴隶,被迫随葬的。”

在接下来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又挖掘出160多具殉人。相比起之随意摆放的20具尸骸,这160多具殉人分为两种不同的殉葬方式:匣殉和箱殉。

其中环绕主棺椁的箱殉共72具,匣殉共94具。这些殉人并非全部都是奴隶。根据历史纪录,殉人大部分都是墓主人生前最信任与喜爱的人,身份可能是姬妾与近侍,甚至是将军。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制度下,人人都有肯可能成为皇权的随葬品。

许多人认为大墓发掘出的186具尸骸全部都是被迫殉葬的。其实不然,除却最开始挖掘的20具尸骸外,其他160多名殉人都是自愿殉葬的。

186具殉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殉人最多的墓葬,如此残酷惨烈的殉葬制度令所有人心惊不已。

186具尸骸的发掘令考古现场陷入到一个恐怖的氛围中,考古学家们不禁猜测:这个地位尊崇的墓主人究竟是何人呢?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商时期开始,贵族之间便使用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社会底层的奴隶,性命尤如草芥一般。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这种非人的人殉才逐渐被陶俑替代,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就是一个例子。

在进一步清理棺木中的尸骸时,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殉人的下肢都诡异地弯曲蜷缩着。这种特殊的丧葬方式,与秦人盛行的屈肢葬十分相似。

然而凭借人牲与屈肢葬不足以指明该墓一定是先秦墓葬。知道考古学家们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所有殉人均头朝西、脚朝东,已出土的所有棺木也均有规则地东西向摆放。

考古队副队长田亚歧说道:“墓葬的朝向通常可以用来判断墓葬的时代。现今考古发掘出的几千座秦墓,都是坐西向东的。”

这一系列的发现终于确定了大墓的时代是先秦时期,但是由于墓葬被盗,可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青铜器不知所踪,考古人员苦求线索而不得,只能依赖接下来的考古工作能够出土足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珍贵文物。

在确定古墓为秦墓之后,考古队最好奇的,就是墓主身份了。然而,谁都没能料到,这最后的谜底,竟过了十年才解开。

1986年,考古学家终于得以一览墓葬主棺。主棺棺椁由柏木累堆而成,构成四方形的框型结构,棺椁周围两端均有榫头伸出。

这种棺葬方式叫“黄肠题凑”。《汉书》中有记载: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按照周礼,“黄肠题凑”是周天子才可以使用的丧葬规范,秦国的诸侯王使用“黄肠题凑”无疑是对周朝统治的一种僭越。

随后,考古学家们带着疑惑,挖掘出了一些石头残片。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石头残片是石磬,一种古代乐器。令考古学家们惊喜的是,石磬边缘刻有铭文!

考古学家将铭文小心拓印下来后,破解出铭文内容是记载一次祭祀活动,而活动的召集者极为可能就是古墓的主人。铭文里“共桓是嗣”四个字,说明了他的身份。

田亚歧接受采访时道:“‘共桓是嗣’的意思是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按照这个推测,这座古墓的墓主正是秦景公。”秦景公是秦国第14代统治者,名为赵石,嬴是后来的姓氏。秦景公是秦始皇嬴政的第18代先祖。

那时秦景公统治下的秦国,国力强盛,势力逐渐向中原渗透。秦景公死后僭越周礼,使用黄肠题凑葬式,可见雄心壮志的秦国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秦景公墓后来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至此,经过考古学家多年的奴隶,这个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最大古墓,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秦公一号大墓是中国发掘出的最大墓葬,同时也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墓葬出土的“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这一系列的“最”为秦公一号大墓带来了罕见的关注度,甚至有不少外国游客也好奇地千里迢迢赶来,期待一见这个惊人巨墓。

秦公一号大墓虽然遭遇严重盗窃,仍旧出土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于是在秦公一号大墓的出土地南指挥村,当地村民集资建立了遗址保护馆,用以展览以及保护遗址。

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民办官助开办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开办对于遗址的开发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而普通民众的参与也说明了社会力量对于文物的保护大有裨益。

秦公一号大墓的故事告一段落,其中经历的曲折令人惊叹,又不免让人产生新的疑问:过去的历史还有多少秘密等待我们发掘呢?

[1]误打误撞韩伟农田刨出秦公一号大墓[J].东方收藏,2012(6):119.

[2]权公让,侯玉林,马斌,等.让"秦公一号大墓"重见天日--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民兵发掘、保护大墓纪实[J].中国民兵,2002(4):42-44.

[3]陈淑君.恐怖奢华屈肢葬-秦公一号墓[J].章回小说(下半月),2009,(8):16-19.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