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南明)

说起南明啊,很多网友都捶胸顿足为南明的失败感到惋惜。从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自缢福王朱由菘监国南京到1662年桂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南明小朝廷前后维持了18年。

>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南明)

反观东晋和南宋,它们至少存在上百年之久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足够稳定和强盛。而南明却不同,比起正儿八经的独立政权反倒更像是清朝初年南方割据的小政权,所以不被正史所承认。

南明与南宋都是北方沦陷落后形成的地方政权,为何南明不到20年就迅速败亡?笔者总结了几点原因,分析如下:

南明缺乏公认的统一领袖。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太子被李自成俘虏。南方这些个诸侯王建立起来的政权互相攻伐争夺领导权,没有一个统一的能被大家认可的领袖。你比如说,朱由菘(弘光帝)的福王政权和朱由榔(永历帝)的桂王政权,这俩好歹还是朱棣的后代。唐王朱聿键(隆武帝)、鲁王朱以海(鲁监国)这俩都是太祖其他儿子的后代。血脉疏远的皇族没有公信度,所以根本不可能服众。

反观南宋,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血统纯正。所以到江南振臂一呼,江南世民纷纷归附。

南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南明这些个皇帝都是被手握重兵的军阀拥护继位的,皇帝本身就是傀儡。内阁首辅、兵部尚书以及各路军阀争权夺利各怀鬼胎,没能够做到起码的团结。多尔衮入关后追剿李自成的同时福王政权内部却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避开清军和大顺军,而是以“清君侧”之名,顺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致使抵抗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

反观南宋,宋高宗牢牢得把权力攥在手里。不但粉碎苗刘兵变而且还能剥夺武将的兵权。你甭管赵构怎么昏庸,各将各帅均为其所用。

南明缺乏明确的抗清政策。当大顺军和清兵双双南下,对南京都形成威胁时,福王政权却把对付大顺军作为当务之急。史可法提出,“目前最急者,无逾办寇”。马士英则认为,坐视大顺军和清兵两虎相斗,是当今上策。驻扎在湖北地区的左良玉既不和李自成作战也不和清兵作战,而是弃城逃走躲在一旁保存实力。这些个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借虏平寇。这样愚蠢的政治立场使得南明错失北伐的良机。

时任江西都督袁继贤曾上书:“闯为虏败,虽可喜,实可惧。虏未及谋我者闯在耳。闯灭,非江南谁事?”清兵入关向西追歼大顺军,河南和山东出现权力真空,当务之急应迅速北伐。非常遗憾的是没有人听他的。就连兵部尚书史可法也不予采纳。

南明缺乏精兵强将。南明虽然兵多将广但是他们各个拥兵自重且战斗力极差。南明名义控制的军队数量在100万人左右,即使存在虚报数量领空饷的情况,军队人数也不会少于70万人,除去老弱残兵,能战斗的江北四镇和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军队数量不下50万人。清兵第一次南下,江北四镇中的高杰、黄得功战死,刘良佐、刘泽清投降。左良玉病死,其子左梦庚率所部降清。后期的郑芝龙、孙可望甘愿充当清朝的马前卒,郑成功早死只剩下李定国一人独木难支。

再看南宋方面,能打的将领层出不穷。岳飞、韩世忠、张俊、吴玠等名将辈出,能有效的粉粹金国灭亡南宋的企图。能够长期把战线稳定在淮河到大散关一线,给与南宋一次又一次的续命。

南明不思进取内部争取夺利。福王政权覆灭后,朱聿键(隆武帝)的唐王政权和朱聿键鲁王政权几乎同时间建立。在清兵立足未稳后院起火之际,唐王政权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争取正统地位互相攻伐。结果这两个政权被再次南下的清军各个击灭,实在是令人感到痛惜。

唐王、鲁王政权失败后,朱由榔(永历帝)的桂王政权又和唐王的弟弟朱聿鐭为争夺取正统大动干戈,互相攻伐。朱聿鐭仅当了40天皇帝即被清军俘虏,朱由榔则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大西南。

南明后期的顶梁柱李定国和孙可望二人不和,导致内讧。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军功在对李定国的军事行动失败后主动降清,并泄露南明的虚实。

南明开局的形势远比南宋强好多。南京那边留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各地军队百万之众。但是明末的那些个恶习,什么党争啊、腐败啊,都一一保留了下来,可想而知。此时满清已经彻底地把南明的这帮旧贵族看透了,马上命令八旗子弟带着汉族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孔有德率领大军火速南下。短短20年就完成了对汉地十八省的统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