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一词,我们实在是最熟悉不过了。
记得去年和前年,因为非洲猪瘟的影响,大量的生猪被无害处理掉了,猪肉涨到了30多元一斤,排骨甚至涨到50元一斤。人们纷纷调侃说:“二师兄身价上涨了,孙大圣不敢小瞧他了。”
因为健康的生猪少了,猪肉自然就贵了。其实,这种现象,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中的稀缺原理。
>物以稀为贵(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稀缺原理,是指一样东西的数量越少,似乎价值就越高。
1.运用稀缺原理,让商家更赚钱
稀缺原理在人们确定事物价值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比如,商家会在商品旁边放置一些提示“限购3个”,或“最后3天,手慢无”的字样,目的是告诉顾客:商品数量有限,供不应求。
商家这样做,是想让顾客觉得这个东西很少。当物品稀少时,尽管它的实际价值没有改变,但它在顾客眼中的价值却提高了。
多年前,我在药店里第一次见到有黑枸杞卖。药店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还在旁边摆了一张卡片,上面是对黑枸杞的简介。文字的内容特别强调的是它的神奇功效和货源稀缺。
看到我关注黑枸杞,药店的一位阿姨马上走过来推销。她把黑枸杞吹得神乎奇乎,还说就剩下这两三瓶了,很难进货的。当时,我就花大价钱买下了一瓶。要知道,那可是买红枸杞的三倍还多。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实黑枸杞的营养价值并不比红枸杞高很多,但价钱却贵了好几倍。那是因为当时黑枸杞的产量远远少于红枸杞。
今天,这两样东西在市场上的价钱已相差无几,人们看到黑枸杞有利可图,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产量不少了。
一种本来对顾客毫无吸引力的东西,仅仅因为以后恐怕就买不到了,立刻变得珍贵起来。
精明的商家,总会挑一两样商品,在货源充足时,也只把少量的货物摆出来,然后贴出”货源不足,三天卖断”等字样,引起顾客注意,以达到促销的效果。
2.失去的比获得的更宝贵
物品稀缺,让人觉得该物品更有价值,而对于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比如,在说服人们去医院做检查时,告诉他不去检查会有什么损失,比告诉他去检查能带来什么好处,效果要好得多。
老爸八十五高龄了,去年开始,身体健康敲起了警钟。哥哥嫂子、侄子们想带他去镇里的医院检查治疗,但说尽了好话,他也不愿意去,还发脾气说:“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医生也不见得比我懂。”
无奈之下,侄子让我回去劝劝他。
正好遇上有三天假期,我便和老公开车回去了。
我对老爸说:”爸,你今年的养老金又涨了两百多,每个月的养老金超过三千块了。“
老爸很高兴,笑呵呵地说:“是吗?我一个月又多了两百多块,真好啊,生活越来越好了。”
我接着说:“爸,你身体越来越差了,如果不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后可能就领不到这些养老金了,这好生活也过不了多久呢。这几天我有空,我带你到市中医院看看吧,那里有我的熟人,是我们老乡,还是个副院长呢。”
老爸马上答应,要跟我们到市中医院去看病,他说,他还想多活几年呢。
阅读了《影响力》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竟然无意中运用了稀缺原理来劝我老爸去治病。
3.为什么稀缺性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首先,稀缺原理触发了人们的自动反应模式,钻了思维捷径上的漏洞,让人觉得:难以得到的东西,一般要比轻松得到的东西好。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自动反应模式,就是指人不经过思考的、条件反应式的、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的行为。
就像当年黑枸杞少量上市,我花了大价钱也买下一罐,而今天的黑枸杞,到处都有卖,我反而不买了。
其次,机会越来越少,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消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已经拥有的自由。
4.如何面对稀缺原理的不良影响
面对如此强大的稀缺性原理,我们该如何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呢?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倾听来自内心的警告信号。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就要提醒自己: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
在碰到稀缺压力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从这样东西里获得什么?
如果占有了稀缺的东西,能让我们享受来自社会、经济或心理上的好处,那就去占有它吧!
如果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想看它、喝它、摸它或以各种方式用它,那就记住这句话:稀缺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看、更好喝、更好用。
人的渴望和东西本身具备的优点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更好了,只是因为我们更想得到它了。
稀缺原理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人,不盲从,不跟风,学会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用实践经验和书中学到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