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清朝的老对手准噶尔部。准噶尔部属于漠西蒙古的一部分,在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准噶尔部迅速崛起,统一了漠西蒙古各部,并且开始进攻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各部。当时,清朝忙于镇压吴三桂叛乱、平定郑氏集团,根本就没有精力反击准噶尔部。在最鼎盛时期,准噶尔部一路向东,直逼距离清朝京城700里的乌兰布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康熙皇帝开始了全面反击,将准噶尔部的进攻击退。但准噶尔部仅仅是受到了挫折,并没有伤筋动骨。历经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继续与清朝对抗,甚至主动向清朝发起了局部性的进攻。面对准噶尔部,清朝疲于应付。在第一次驱逐准噶尔部的战争中,清朝6000多官兵全军覆没,色楞、额伦特等清朝将领全部阵亡。
这是自李定国两厥名王之后,清朝遭遇的最大失败。已经垂垂老矣的康熙皇帝,开始挑选将领再次出征。最终,选中了骁勇善战的皇十四子胤禵。当时,胤禵的爵位仅仅是贝子,康熙皇帝破格册封胤禵为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出征西北。按照当时的记录:“其庄严隆重若此,清除以来所未有。”
>十四阿哥胤禵怎么读(十四阿哥胤禵结局)
原来,康熙皇帝命名各个皇子和二品以上官员,全部到德胜门送行。此外,挑选了16位王公贝勒,随军出征。为了尽可能增加胤禵的权威,康熙皇帝专门下诏给各个蒙古王公,表示:‘大将军王乃朕皇子,确系良将,朕深知其能。故命其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正细事项,均应谨尊大将军指示。’
康熙皇帝下达给各个蒙古王公们的圣旨中,说得非常明白:大将军王是我的儿子,打仗很猛,我很清楚。你们有什么事,都需要请示他。其实,这就相当于父亲在为儿子撑场面。那么,胤禵到底能够调动多少军队呢?
胤禵坐镇西宁府,按照当时的部署,能够调动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的八旗军和绿营军。这些军队号称有三十万,其实,最少也得10多万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清朝从各省抽调的野战精锐,战斗力很强悍,毕竟需要直接与准噶尔部作战。第二,胤禵有权力调动各个蒙古王公的部队,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骑兵部队。合计以后,胤禵能够调动的军队数量,接近20万人。
还有一个说法认为,胤禵能够调动的部队,超过24万人。言而总之,胤禵直接控制了清朝的精锐力量,相当于大部分野战主力部队。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去世以后,45岁的胤禛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继位的过程并不顺利,依靠老十三胤祥的努力,控制了驻扎在京城附近的京营八旗军。依靠隆科多的努力,控制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多人马。
老八胤祀、老九胤禟集团,看上去势力很大,其实很虚弱。由于“没有枪杆子撑腰,”老八胤祀集团连一点反击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俯首称臣。”对于雍正皇帝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胤禵。如果胤禵仿效当年燕王朱棣起兵,那么,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为此,雍正皇帝作为一系列准备。首先,命名川陕总督年羹尧加强戒备,整个西北各地戒严。一旦胤禵准备挥师向东,必须把胤禵的大军堵在西北。第二,命名山西省全面戒备。一旦年羹尧顶不住,山西各省就成为了前线。第三,以皇帝的身份,命令胤禵返回京城奔丧,由辅国公延信暂时管理军务。不得不说,这一命令从法理上没有任何毛病。
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胤禵确实需要回去奔丧。作为臣子,必须服从命令。否则,就是不忠不孝。当然,雍正皇帝还有其他的方案,万一胤禵孤注一掷造反,年羹尧不一定打得过胤禵。因此,雍正皇帝想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西北地区十分贫瘠,大军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需要从内陆各省转运。雍正皇帝刚刚登基,就立刻命令把西北大军的物资供应,改成了按日供应。
也就是说,头一天运来第二天所需要的物资和粮食。一旦胤禵敢造反,朝廷立刻断绝物资供应,依靠贫瘠的西北,胤禵连一隅之王都做不了。此外,胤禵身边有10多位王公贝勒,这些人并不都是胤禵的人。对于这些贵族,胤禵既不敢杀,又不敢用。
胤禵拥有将近20万精锐,这些官兵都是从各省调来的,自己的亲人都在老家。一旦自己跟着十四王爷造反,自己的亲人肯定会被牵连,甚至被地方官擒拿。对于上述一系列原因,胤禵并非不清楚。如果胤禵造反,大部分王公贝勒、将领和官兵,肯定都不会同意。部分人,甚至会主动向朝廷报信或者倒戈。
从表面看,老十四胤禵的情况,明显好于当年的燕王朱棣。其实,并不是这样。当时,朱棣虽然只有几万军队,但部队是自己组建的,属于亲信部队,将领和官兵的忠诚度,没有任何问题。此外,官兵们的老家,基本上都在幽云地区,属于燕王自己的封地,官兵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老十四胤禵则没有自己的封地,也没有自己的亲信部队。
因此,面对雍正皇帝的一系列准备,亲弟弟胤禵选择了回去奔丧。来时容易去时难,返回京城以后,胤禵再也没有机会返回西北前线,被雍正皇帝彻底架空。关于清朝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