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蓝绍熙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故事》的封面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黄帝内经是谁写的作者是谁)
毛嘉陵为《黄帝内经素问故事》写序
甲午年(2014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手机铃声响了。由于手机放在办公桌上,我没去拿手机看来电显示,顺手拿起蓝牙耳机一按,话筒中随即传来一个沙哑的极富磁性的中年男声:“兄弟,我写了一本中医故事书,请您帮我写序。”这还真像是说书人的声音。听到这儿,我已听出这声音是从谁的口中发出来的。于是,我回答到:“我不会讲故事,也就不晓得从哪个地方入手给你写序?”这沙哑声随即再次响起来:“我写的是《黄帝内经》的故事,你可以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写啊!”看来他还是有备而来的,让我从哪个角度写,他都帮我想好了。的确,我是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的专业人员,所以他让我从这个角度来写序也是恰当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发出这沙哑声音的人到底是谁?”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他的尊姓大名,也许你还不了解他,甚至压眼儿没听说过他。因为在本书出版前,知道他的人还主要停留在天府之国的“国内”。期盼这本书出版后,能够让夭府之国的“国内外”更多朋友认识他——天府中医秀才、成都体育学院蓝肇熙教授。
30多年前,我与蓝肇熙一起走进了成都中医学院的大门,成为了医学系七八级的一员。蓝肇熙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提笔可以文采飞扬,张嘴则滔滔不绝,特别是记忆力超群。当时,他不仅拿着中医古籍整段整本地背诵,而且学英语也敢拿着英汉辞典从头背到尾。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的背诵功夫,显然成为学好中医最重要的一个学习优势。他是四川富顺人,那时他还喜欢操着沙哑的富顺腔讲故事、朗诵古文,一边拉二胡,一边哼上几句。因此,在入学后不久,他就在众男女同学中“鹤立鸡群”,在校园内闯出了一些小名气。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苦读,先后成为四川杏林名流、四川省中医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李克光教授和著名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梅光慧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学院院长李明富教授和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张发荣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被分配到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中医。在毕业30年后的同学聚会时,他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著名中医方剂学家、《中医治法与方剂》的作者、成都中医学院陈潮祖教授的讲课风采,整段整段地复述其讲课内容,常常赢得满堂喝彩。除了学习中医,他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说书讲故事的经历,这就给今天编写《黄帝内经》故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药理论典籍之一。该书系统集成古代中医药理论基础、医学原则和健康观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专业人员学习中医药学理论,还是非专业人员学习中医养生知识,都会涉及该书中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因此只要接触中医药学都不能不读《黄帝内经》。但在《黄帝内经》面世后的两千多年的岁月中,该书主要还是属于高端文人和中医药专业人士的读本。然而,从2()世纪末以来,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中国人为了追求健康长寿,开始研读《黄帝内经》;而那些在医保严峻现实面前的普通百姓,天天析祷别生病,也开始研读《黄帝内经》寻求养生方法。似乎就在一夜之间,《黄帝内经》这本老古董经典医书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普通大众热读的健康圣经。
人们关注养生,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寻求养生知识,期望能够领悟《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大智慧,修炼养生真功夫,以使自己少生病、更健康和更长寿。但因其成书的年代久远,古文深奥难懂,海境变化,现代人很难一读就懂、一学就会,而且也不可能让人人都精通古文之后再去研读《黄帝内经》。于是,国内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了一大批《黄帝内经》的白话本、精解本和插图本,可谓种走繁多,五彩纷呈。今天蓝肇熙教授以讲故事的形式又给我们创作了《黄帝内经》的故事本——《黄帝内经素问故事》。
四川人很喜欢悠闲的生活方式,没事就坐在街边或茶铺里摆龙门阵。摆龙门阵就是类似北方人“侃大山”的意思,对此四川人还有一种叫法就是“吹壳子”,也就是人们平常都喜欢的聊天、闲聊。当然,摆龙门阵也不仅仅是闲聊,其中必然会穿插一些故事,天长日久,似乎四川人就有了天生的讲故事的遗传&因。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成都就出土了两个汉代陶塑文物《说书俑》,塑造了两个讲故事的人物形象,其表情丰富幽默,造型生动夸张,谁见了都会被其强烈的艺术形象所吸引。由此可见,四川人讲故事的历史非常久远,讲故事的技能十分娴熟。
讲故事是人类的一种古老的记忆方式,通过讲故事这种形式代代相传,让后人记住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讲故事还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传播方式,它通过语言声音符号、肢体动作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由于其表达信息的形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此,不仅文学作品适宜讲故事,而且那些高深难懂的科支知识在面向大众普及时,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播。但必须强调的是,讲中医药故事不能像讲文学作品中的故事那样任意发挥想象、夸张和演绎,而必须要讲真实的、科学的且符合生活常识的故事,至少也要能够符合一定逻辑的自圆其说。这也是讲中医故事必须坚守的一个底线,否则就会犯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甚至神神叨叨的错误。
蓝肇熙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精心构思创作,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黄帝内经素问故事》,给我们展现了《黄帝内经》面向现代读者的一次生动的跨时代文化传播。初阅该书样稿后,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点阅读价值:
一是对古代生活情景进行了逼真的文学复原。《黄帝内经》虽然学术界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同时也认为该书的内容不是在这一个时期完成的,而是可以往上追溯到远古的轩辕黄帝时期。从那时起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代代口耳相传,逐渐积累、补充与修正,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仅阅《黄帝内经》原文,难窥当时鲜活的历史背景。而《黄帝内经素问故事》则通过讲历史传说故事,复原了黄帝时代中国古人纯朴自然的生活场景,用文学手段塑造了黄帝、岐伯、仓颉等古代先贤和古代医药学家的形象,演绎出一个个发生在遥远古代的中国人祖先与疾病做斗争、创造发明中国式医药学宝库的史诗般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个如梦的岁月有了清晰的近乎直观的认识。
二是对古代医学理论进行了生动的通俗演绎。《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文献,虽然其创作所采用的对话体形式,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不失其生动性和时尚性,但随着时代的巨大变迁,其中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和内容的阐述方式,已很不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要求中医药大学生和中医药专业人员坚持阅读原文,但却只能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一般读者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故事》将《黄帝内经》中的那些经典内容进行了二次创作,将其转换成现代口语,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主人公的对话中,让读者在看、听故事中就接受、理解深奥的中医药理论。
三是对内经所涉理论进行了医案与方药的合理补充。《黄帝内经》是一本以阐述中医理论为主的典籍,在治疗手段上主要介绍针刺疗法,对方药涉及不多,仅在《素问》载有8方、《灵枢》载有5方。《黄帝内经素问故事》为了让读者从理、法、方、药全面了解中医药,在很多场景的故事结束时,都补充了精选的历代医案和名医名方,同时还介绍了相关中药和行之有效的偏方验方,这样就使《黄帝内经》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进行了有机的衔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获得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医药知识。
《黄帝内经素问故事》在编写中本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充分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医药学家的大医精诚情怀,力图将哲理深奥、叙述繁杂的古典语言进行现代话转换,并试图采用故事形式来尽量生动地诠释中医药经典。该书不仅讲述了黄帝内经中跌宕起伏的故事,而且还在故事中介绍了神奇的历史传说、神秘的儒释道文化、美丽的名山大川、多彩的各地风俗人情以及玉石鉴别、相马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可以说该书对中医药经典名著采用“现代话传播”和“故事化传播”进行了一次极有文化与学术价值的有益探索,必将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播,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有感于此,匆匆记录以上诸言,以为是序,不知可乎?
毛嘉陵
甲午马年七月初二(2014年7月28日)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扁鹊聊斋
附:毛嘉陵简介
《中医文化传播学》主编、《中国中医文化蓝皮书》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学术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部学术顾问、北京金匮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