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管是内战,还是抗击外来侵略者时期,联合和争取民主党派,听取时刻关注着国家前途、命运的民主人士的意见、建议,是毛主席一贯的工作作风。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加之交往机会增多,毛主席更注重吸纳民主人士的意见,支持他们的工作。
一、约见张元济先生。
>张元济(张元济简介)
1949年10月11日晚上,毛主席在陈毅、粟裕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于中南海颐年堂,约见了八十二岁高龄的张元济先生,并与之共进晚餐。
张元济先生(图像)
张元济是浙江海盐人,清末戊戌科状元,参加过“戊戌变法”。自大清末年起,即致力于文化出版事业,曾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是我国出版界的前辈。
用餐过程中,毛主席就国家文化出版工作的谋篇布局、振兴发展,不断与张先生交流沟通。饭后,毛主席谈兴不减,仍不断向老先生请教,征求意见。
张元济先生见毛主席态度诚挚、迫切,孜孜以求,不由得心生感佩之情。故而,与毛主席交谈甚欢,有问必答,而且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
张先生曾建议:“为了使下情上达,报纸可以多刊载有真实姓名、地址的读者来信,以广开言路。”毛主席听后,当即回应道:“您说得对,我们可以先开辟一个专栏,以为示范。”
毛主席赞成张元济先生的观点(图像)
鉴于建国前的国民惨状,张元济认为,连年的战争,使得国家穷困,民生艰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强国富民,应立足我国的实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毛主席听了,频频点头,深表赞许。
谈着谈着,已是深夜。考虑到老先生年事已高,毛主席不得不结束谈话,派人送张元济先生去休息。
二、支持黄炎培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部分拥有土地的工商界人士、地主等,对共产党在新的解放区的土改政策不甚理解,写信给政府,宣称“斗争过火了”,要求“和平土改”等等。
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建者黄炎培先生,也收到了一些反映此类问题的“告状信”。
黄炎培先生(图像)
职责所在,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一时间不明真相的黄先生,怀着不安的心情,把这些信件转呈给了党中央、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信件,了解了其中的内容后,先是亲笔写信给黄炎培,作了一些情况说明、政策解释。随之,安排专人,把地方上报来的部分土改工作材料,送给他参阅。
接着,为了便于黄炎培先生更好地了解土改工作,毛主席让华东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到黄炎培处,当面向他汇报苏南地区的土改工作开展情况。
陈丕显同志(图像)
通过材料、谈话,初步了解了基层土改工作的一些情况后,黄炎培觉得还应该亲眼看一看土改的现场——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黄先生提出到下面走一走,实地考察一下。
毛主席对黄炎培先生的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态度,十分赞赏、支持,并建议他到苏南地区巡视。
黄炎培临出发前,毛主席把他邀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与之交谈了许久,诚恳地对他说:“苏南已经进行了土改,到了之后,可就他们做得好的、差的地方,分别看几处,便于情况的统筹掌握。”
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在一起(图像)
同时,毛主席考虑到黄炎培已年过七十,就一再嘱告老先生:“既要工作,更要保重身体。届时,不可强力为之。”
接着,毛主席通知中共华东局的饶漱石等领导同志:黄炎培先生已经看了你们的有关土改工作的文件、材料,掌握了一些情况,对我们的土改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黄先生到了之后,一定要接待好、安排好,确保他的安全。同时,实事求是地提供你们的土改工作及其它工作情况。
历时半月的考察工作结束后,掌握了土改工作第一手资料的黄炎培先生兴致勃勃地回到了北京,并向毛主席递交了《访察苏南土改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苏南的土改基本上是办得好的。好在哪里?农民站起来了!”
黄炎培先生在作报告(图像)
后来,在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座谈会上,黄炎培先生实事求是地宣讲了苏南地区的土改工作。他认为,在土改工作的运作上,苏南地方政府的经验值得推广。
黄炎培先生的发言,帮助那些误解共产党土改工作的人士,重新审视自我,得以客观、正确地面对现实。
上述,是毛主席与民主人士之间的两则佳话,叙写于此,以资纪念。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跟随毛泽东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