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苏尚兵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文言文阅读(李化龙后裔)
这个村名源于村东南的高岗。
《长垣县志》载:学堂岗在县北十里,平广突兀,登之俯视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岗土皆赤色。乡人多以造神,亦地脉坚凝也。
高岗现属杏坛小学老校址,走过去,远远就能见到石碑石亭,特别是亭子内那个刻有杏坛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着你,诉说着历史的风云。
供图:长垣蒲东街道办事处
这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圣人的气息,这里的时光里都充满了思想的芳香。让我们沿了时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两千年前那段峥嵘的时光。
学堂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远处车声隆隆,一袭青矜行色匆匆,车上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声隆隆,下起了大雨,这一行人就赶到高岗上避雨。
这老者就是孔子。
说也奇怪,这大雨连下几天,一日,孔子弦诵之余,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讲学,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从此,中国历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经典,鼓舞激励了一代代学子,淡泊名利,奋发向上。
《名胜志》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
供图:长垣蒲东街道办事处
谁能想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发生在这里呢?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在中国文化的坐标上,标注了永恒的一笔。
在小园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苍然,晴蓝的碧空上,几只鸟儿扇动团花一样的翅膀,翩然飞于蓝天。
现在园中除了杏坛碑刻,还有几通明代乡贤重修学堂岗的碑楼,居中为八卦亭,是一个阁楼式建筑,为清朝康熙年间建筑,历数百年风雨,仍然岿然完好。
供图:长垣蒲东街道办事处
里面供奉有孔子画像一尊。衣衫飘扬,眉眼生动。在这里,圣人的声音仍然悦耳,发着深沉久远的历史回响。
自孔子师徒在此讲学后,这里就成了圣地。
后人为纪念孔子,自汉时开始在岗上建庙,唐、宋渐盛,元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建,经明、清两代十数次增修,逐渐成为豫北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古坛亭、“春风、化雨”二亭、深造堂等。
大成殿内奉着粉金饰玉、抚琴而坐的孔子像,两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大弟子。现大多数建筑已毁,仅存杏坛亭和古碑刻6通。杏坛亭位于庙的正中间,建在高2米的台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为四角攒尖灰瓦(间以少量琉璃瓦)顶,由12根木柱支撑,外建回廊,亭中有杏坛碑1通,碑高1.99米,宽0.77米,碑额篆书“杏坛”二字,形制与山东孔庙“杏坛碑”相同。
孔庙盛时整个庙宇占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参天,含烟吐翠,俗称“北杏坛”,为“长垣八景”之一。
当年,因庙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学子祭孔,政府也在这里组织规模宏大的祭孔仪式。庙里经常青烟袅袅。因庙里碑刻较多,又常有学子在这里观玩石碑,临摹碑上的书法字体。
摄影:牛玉建
因战乱等历史原因,这豫北第一圣庙毁坏严重,再无以前的风光。如今经过整修,也在慢慢展现昔日芳华。
关于圣庙有两个优美的传说故事。
一是“透影碑”见人影。
透影碑有2通,一为“长垣县重修学堂岗记”碑;一为“重修学堂岗文庙”碑,由明朝长垣籍名宦李化龙、崔景荣、郜永春等邑人撰文敬立。碑身光洁,传阴雨天气时可见圣人身影,栩栩如生。
二是“圣人琴”自己鸣。
长垣“四致八景”云:“圣人琴,自己鸣,关夫子勒马听琴声。”《长垣县志》载,明朝天顺年间修庙工匠陈海、崔旺、马雄,夜宿门下,闻殿中琴声清澈,众皆惊起。
民国时,亦有夜半睡在庙里的匠人,听到房间里发出清脆悦耳的琴声,有人在门口看见关爷勒马听琴,至明始走。现在圣庙左前方还有一座关公庙,长垣县的境内很多关公庙,而供奉骑马关公像的庙宇独此一座。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圣、武圣以这种方式相知相契,也是一种奇缘和佳话吧。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因避内乱,迁居鲁国。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政治思想上卫护奴隶制,主张“仁”和“礼”。
孔子少年家贫,青年时代做过小官,55岁时做过鲁国大司寇。因与掌实权的季桓子政见不同,孔子弃官出走,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鲁、郑、宋、陈、蔡、楚等国,力图使其政治主张得到实施,但未受到各国国君的重视。以后,他专事教育和典籍的编订整理工作,成为我国古代私塾教育的开创者。
孔子一生多次来往长垣,与长垣先贤、君子典范蘧伯玉交好,两人亦师亦友,曾九次住在蘧伯玉家里,谈学论道。
蘧伯玉年长孔子三十多岁,曾长期担任卫相,他善于反省、寡过知非、与时俱进,主张以德治国,他丰富的治国经验与孔子的仁爱理念碰撞,对孔子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体系的浩瀚大河就在这里初步形成。孔子称赞他: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摄影:苏尚兵
长垣境内至今还有很多关于孔子的佳话。如芦岗乡习礼王村,传是孔子带弟子习礼讲学的地方;魏庄街道参木村,是孔子感叹参天之木的地方;恼里镇又称匡城集,是匡人畏孔的地方。
孔子终其一生,对蒲地蒲人都有深刻的记忆。卫灵公欲伐蒲,孔子说:“其地男子多死之志,妇人有守西河之志”。他的大弟子子路欲治蒲,孔子就特别交代他,蒲地多壮士,又难治,要子路“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
这片厚重的古蒲大地,因圣人教化,至今民风敦厚、淳朴豪爽、重情重义,洋溢着浓郁的儒文化气息和君子之风。
有时间来看一看、走一走,君子之乡一定能让你体会别样的滋味和乡愁。